名師簡介
王秋珍,全國作文優(yōu)秀指導老師,浙江省最佳指導老師。作品在《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讀者》《散文》《散文選刊》《語文學習》《語文教學與研究》《中學語文教學》等報刊發(fā)表2000多篇,出版有《王秋珍下水作文集》《巧克力》《棒棒糖》《雖然愛》《搶糖的孩子》等九部作品。編著《中學古文鑒賞辭典》《作文系列訓練》等十余部。指導學生在《羊城晚報》《中學生天地》等報刊發(fā)表文章1700多篇。
先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
曾國藩自衡州出師后,湘軍與太平軍交鋒,屢戰(zhàn)屢敗。
曾國藩戰(zhàn)敗的消息傳到長沙,有人主張彈劾曾國藩,撤銷湘軍。曾國藩坐臥不安,不知該如何向皇上交待。看著幕僚草擬的奏折,他靈機一動將“屢戰(zhàn)屢敗”改成了“屢敗屢戰(zhàn)”。
咸豐皇帝看了奏折后,感動于曾國藩雖敗猶戰(zhàn)的精神,令其重整旗鼓。
一個小小的改動,救了曾國藩。
語言,是有威力的。它是思想、情感的載體。我們評價一篇文章文字功底好,多半是從它的語言出發(fā)的。語言美不美,直接影響著文章的吸引力??鬃釉唬骸把灾疅o文,行而不遠”,也就是說,如果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傳播到遠方。精彩的語言會讓人如品香茗,余味無窮。語言的美,不是華而不實的美,而是簡單、干凈,有光澤,有味道的美。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出這種美呢?
一、追求簡約,學會留白
不少同學寫文章,喜歡用啰里啰嗦的語言,一句話能說清的事情,他能用上很多句。一件人人皆知的事情,他什么都要交代得一清二楚,生怕讀者看不懂。殊不知,那些啰嗦冗雜的語言會讓人失去閱讀的欲望。寫作時還要學會“留白”,該省略的時候要省略,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請看這段文字:
隨著重重的關門聲,和離去的腳步聲,關門,這下,房子里真是沒人了。本來還想去外面玩玩的,還有一些事情的吩咐,看來這幾天都不行了,記得去年媽比我放得還早,果然,事事難料,往往不近人意啊。無奈下樓吃完早餐,閑著無聊便去看電視劇,不知不覺竟看到了中午。
(來自學生作文《今天,爸媽不在家》)
這段文字無非是說媽媽去上班了,我看了一上午的電視,作者把它寫得如此纏繞,真是無趣無味。
再看以下文字:
朵朵很喜歡這塊地,它把它當樂園。它在里面打滾。它在里面奔跑。它跟花捉迷藏。它跟草捉迷藏。它也逗著一些小蟲子玩,捉起,再放。再捉,再放。一玩就是大半天。在一只貓的眼睛里,這個世界,都是好玩的吧。
(選自丁立梅《一只貓的智慧》)
小貓朵朵的行動用大量的短句表現,讀來讓人輕松愉快。同學們在派遣文字的時候,要學會取舍,把那些可寫可不寫的都刪去,把那些繞過來繞過去的線頭剪掉。寫好了自己多讀幾遍,覺得沒有拖泥帶水了才行。好的文字,能用兩個字說清的絕不用三個字。廢話太多,會大大削弱文字的表現力。
二、寫出鏡頭感
鏡頭感也就是畫面感。你筆下的文字要把人帶進某個畫面某個鏡頭,給人身臨其境之感。鏡頭感文字最忌諱籠統(tǒng)。有的同學喜歡用“很”字來概括,給人一種語言單調情景模糊的感覺;有的同學喜歡用大名詞,讓人不知道你到底是在寫什么。比如你單寫“花”,讀者不知道是什么花,這是大名詞,要把它變成小名詞,具體到“喇叭花”、“指甲花”等,甚至“不知名的小花”,都比一個“花”字要好。設想一下,如果你是導演,接到一個如此籠統(tǒng)模糊的劇本,你該如何拍攝呢?同學們寫文章的時候,不妨把自己設想成是導演,正在拍攝某個畫面。
這個春天,溫暖得過分。
你一睜眼,撒嬌般投入春的懷抱。
在那片朦朧的林子里,棕櫚剪下陽光的影子,稀稀疏疏地抖落下來。幾束金紅的光射入粼波微漾的湖,然后調皮地逗留在你的臉上。你精致的側臉有了毛茸茸的輪廓。
(選自學生王莉《春日剪影》)
以上的文字是寫景的,畫面感的語言把讀者帶進了具體而生動的場景里。陽光的姿態(tài)和產生的效果都鮮活地出現在讀者面前。這樣的文字,又怎么會不吸引人呢?
再看這一段:
他是高速公路收費站的收費員,每三天輪休一次。休息的時候,他會騎著單車,繞著城市轉一圈:到城西買她喜歡的鮮鯉魚,到城南買陳記的大麻花,再到城東買傳信瓜子……他們的城市雖然不大,可這樣轉上一圈,也需要三四個小時。有時候她不在家,他就在小小的廚房里,慢慢地為她燉一鍋奶白色的魚頭豆腐湯,幫她整理凌亂的房間,蹲在地上擦地板。湯一直溫在爐子上,她回來的時候,溫度剛剛好,濃郁鮮香的滋味,在胃里久久不散。
(選自衛(wèi)宣利《37碼棉拖鞋》)
文中出現的都是小名詞,比如“鮮鯉魚”、“陳記的大麻花”、“傳信瓜子”、“奶白色的魚頭豆腐湯”,作者以實在具體的內容寫出了主人公細致周到、妥妥帖帖的愛。如果同學們這樣寫:“休息的時候,他會為她四處買好吃的。她不在家,他也會給她做好吃的?!边@樣的文字是不是味同嚼蠟呢?
三、融入真摯的情感
有的同學寫文章喜歡東抄一段西摘一段,寫的時候,總是把自己的情感游離在文字之外。我在批閱同學們的作文時,曾多次改到這種情況:整段話看起來華美,卻和內容沒有任何關系。有的同學總是為那表面粗看起來的美費盡心思,卻不知道讓自己的感情和文字來一場約會。如果你把自己打動了,你的文字就已經是美了。很多作家寫文章,會為自己筆下的人物傷悲心疼,以致于哭泣,他們是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入了文字。
語言不是沒有色彩沒有感情的文字,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情感基調。語言的情感,是作者彼時的情感。情到濃時,其美自現。同學們在表達的時候,要有意識地把自己的情緒融合到語言里。比如這樣一句話:“晚飯花開了?!边@是客觀的陳述,中性的表達,我們無法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悲傷還是高興?!巴盹埢釤狒[鬧地開放了。那一朵朵艷麗的玫紅點綴在一片蔥翠的綠色中,像少數民族富有風情的裙擺。那香氣似乎有聲響,會走動,一點點在空氣中擴散,形成香味的漩渦,在風中慢慢飄散。”這樣的語言,作者對晚飯花的贊美和對生活的熱愛就都呈現出來了。
再來看以下文字:
我貪婪地侵略完第十二級臺階,而你坐在第十三級臺階上對著我笑,我也想對你笑,可第十二級臺階的涼氣不爭氣地消耗盡,我開始慢慢向上移去,終于和你并排同坐。
我迷戀那短暫的涼氣,像迷戀任何美好卻遙不可及的東西。
你說如果下輩子找不到彼此,就到西藏去找你。
我問你為什么。
你說,那里有你最愛的格桑花。陽光順著你的臉傾斜下,左眼邊的那顆淚痣閃了一下。
(選自學生王雪暢《等格?;ㄩ_》)
“第十二級臺階的涼氣不爭氣地消耗盡”,寫出作者對短暫的涼氣的迷戀。語言因為有了情感而有了生命。
四、體現生活氣息
葉圣陶說:“說到底,寫文章不是生活的點綴,而就是生活本身。”不少同學寫文章,喜歡和生活剝離,寫一些想當然的文字。自己不過給爸爸端了一杯茶,爸爸就激動得跳了起來,連聲夸獎:“好兒子,你懂事了!”老師在課堂上咳嗽了兩聲,同學們就淚花閃爍,齊聲喊:“老師,您歇歇吧!”這些看起來高大上的語言,其實讓人啼笑皆非。寫文章不是喊口號,比誰更偉大。
“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边@是孫犁在《荷花淀》中的一句,形象地寫出了女人的心靈手巧以及白洋淀的淳美,富有生活氣息。緊接著,孫犁用樸質的白描寫出了女人的內心。聽說丈夫要去大部隊上時,孫犁寫道:“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边@樣的場景沒有認真體驗生活是寫不出來的。
我們再來看以下文字:
父親手握磨桿推動起石磨,母親在磨桿過來之前,將浸得胖胖的、軟軟的黃豆添上磨。轉一圈,倒一勺;轉一圈,又倒一勺。我嚷嚷著要添豆,卻總有不少豆進不了磨眼,且回回擔心手被磨桿撞上。而母親總能那么從容地將黃豆及時而又適量地添上磨,這讓當時的我崇拜不已。那浸泡過的黃豆一點點進入磨眼,隨著磨盤與磨底發(fā)出的吱吱聲,磨底四周就會流出豆?jié){,像牛奶,又像厚粥,它們吧嗒吧嗒掉落盆中的聲音,仿佛鄰家的小兒在撒嬌。
(選自王秋珍《豆腐飄香》)
我?guī)е宦凤L塵,隨著人流出了火車站,站在寒風中,我不住地發(fā)抖,四處尋找著來接我的爸爸。哎,一年沒見了,我竟有些記不起爸爸的模樣,終于,在不遠處,我看見了爸爸。頭發(fā)被風吹得好亂,胡子也密匝匝的。媽媽就站在爸爸旁邊,由爸爸攙扶著,身上穿著去年過年時我給她選的黑色大衣……
(選自學生蔡璇《淚水不是酸出來的》)
磨豆的場景是不是給了你濃濃的生活味?這樣的文字肯定不是憑空想出來的。很久沒和爸爸見面的“我”出了火車站,在寒風中等爸爸。這帶著酸澀的場景多么真實,多么生活!因此,我們沒必要去刻意追求高大上,寫一些虛假的東西,生活怎么樣,你就怎么樣寫。
五、不用污染性語言
語言的真正含義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語,就是我們平時講的平常話;第二是言,就是能夠流傳的經典語句。古人對圣人的標準是,立德、立言、立功。可見“言”的境界是多么高!
可是,有的同學喜歡用粗俗的不雅的語言,這些語言明明上不了臺面,個別同學卻認為,生活就是這樣啊,誰罵誰是什么,誰就像什么一樣丑和笨。親愛的同學,你把粗俗當成了生活味,那是大錯特錯。污染性的語言像生活里的有毒物質,會毒害我們的身心。真正的高手即使罵人也是優(yōu)雅的、有趣的。請看這段文字:
只見人家泥人張聽賽沒聽,左手伸到桌子下邊,打鞋底摳下一塊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飲酒,眼睛也只瞅著桌上的酒菜,這左手便擺弄起這團泥巴來,幾個手指飛快捏弄,比變戲法的劉禿子還靈巧。海張五那邊還在不停地找樂子,泥人張這邊把這些話在手里這團泥上全找回來了。隨后手一停,他把這泥團往桌子“叭”地一戳,起身去柜臺結賬。
(選自馮驥才《泥人張》)
泥人張對付海張五,那叫一個爽!他捏人的泥巴,還是鞋底摳的。他捏出的海張五,不是往桌上放,而是“一戳”。
當然,以上幾種對語言的要求并不是孤立的,它們互相融合,互相滲透。只要同學們多多積累,向生活向書本學習;勤于消化,多誦讀,多練習,一定能慢慢培養(yǎng)出語感,寫出美美的有味道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