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庭堅作為宋代尚意書風的重要代表,在宋四大家中無疑是最具個性風格最具創(chuàng)造性的書家。他的書法對后世影響深遠,為最經(jīng)典的學習范本。學習黃庭堅的書學思想內(nèi)核與精神所指,對其書學思想的體會和風格形成的觀照,能啟發(fā)學書者個性化的訓練與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對書法學習當中的個性化形成,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與現(xiàn)實意義。
關鍵字:黃庭堅 書法 個性
隨著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愛好書法。然而絕大數(shù)的愛好者,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誤入歧途。要么死臨字帖,年復一年不能出帖,變成書奴;要么不學經(jīng)典,信筆為體自以為是,終入俗道。我們知道,藝術創(chuàng)作既講傳統(tǒng),又重創(chuàng)新,既講共性又強調(diào)個性,沒有傳統(tǒng)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創(chuàng)新就沒有藝術,缺乏個性,藝術就沒有生命力??梢哉f中國書法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許許多多書法家的個性風格史,沒有個性就沒有書法。那么,在書法實踐中,我們?nèi)绾瓮卣棺约旱膫€性呢?宋代的黃庭堅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一、學書重在選帖,平正為主,個性強者為輔
學習書法選帖尤為重要,平正的法帖有益于對間架結(jié)構(gòu)的理解和掌握,個性強者的法帖有助于自我的個性拓展與變化,為后面?zhèn)€性化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書過程中,大多數(shù)學書者往往不善學習,不知道如何選帖,人云亦云導致一頭霧水,且路數(shù)不正者為多,對日后自身的書法發(fā)展造成不良影響。好的范本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讓學書者打下堅實的基本功,有助于向更加寬廣的路數(shù)發(fā)展。黃庭堅曾說:“余學草書三十余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①他因師法周越,而學得二十年抖擻氣,后來受到蘇軾的影響,才漸得用筆的法則。所以學書法開始所受的影響很重要,若學習路子不正,很容易學到不好的東西,養(yǎng)成難以改變的壞習氣。翁闿運曾在《論黃庭堅的書法》中說:“若以黃書比之蘇米,以唐詩為喻,蘇猶李白;黃如杜甫;米猶李賀鬼才……學三家書,當以蘇黃為體,米芾為用。詩宗杜甫,繼讀百家??擅庋雠什患埃`入歧徑”。②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黃庭堅為例,他的真、行書兩種書體的特色都是中宮緊密,四周線條都往中宮緊靠,橫豎撇捺打開,呈現(xiàn)所謂往字中心的“輻射式的結(jié)構(gòu)”,縱橫開闔,龍蛇起舞。再加上用筆的欹側(cè),所以能突破晉唐以來結(jié)構(gòu)平穩(wěn)布局的形式,又能保持重心相對穩(wěn)定的結(jié)體,獨創(chuàng)一格。因此以他的法帖為根基,是相對易于理解其字形結(jié)構(gòu)且又不乏個性的作品。對于楷書黃庭堅認為:“楷法欲如快馬入陣”,因此他的楷書行筆穩(wěn)健,而且結(jié)構(gòu)嚴謹,這樣學習黃庭堅的書法就不會輕易走入邪道。黃庭堅自己在選擇范本時說:“至于行書,則王家父子隨意肥瘦,皆有佳處。近世唯顏魯公、楊少師特窺其妙?!秉S庭堅的學書是較為注重楷書基礎的,以至于黃庭堅的楷書也是舉世公認的自成一家,他曾有論述:“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法,草書不難工矣?!雹劭芍S庭堅的草書成就是跟楷書的基礎密不可分的。
字帖選好后,不可朝秦暮楚、淺嘗輒止、三心二意,還要確定好學習的方向,初學以平正為主,一步一步打下深厚的基本功,尤其是要認真體會書法結(jié)字的一般規(guī)律。當基本掌握平正結(jié)體之后,可在大的結(jié)構(gòu)準確的前提下進行一定的變化,施展對字的空間結(jié)構(gòu)的拓展,并適當學習有個性的法帖。對待個性強的法帖應以感受理解為主,找到其個性形成的根源,因為個性強的法帖習氣較重,恐學到不好的習氣。黃庭堅在師法上以二王、顏魯公以及楊少師為宗,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尤其是對蘇東坡楷法的學習,對其字形間架結(jié)構(gòu)與用筆的理解是有很大幫助的,再廣泛吸收眾長,繼而形成了自己的用筆技法和字形結(jié)構(gòu),終成大家。我們學習書法時既要師法眾家,打下堅實的基本功,更要博采眾長化為己有的自我個性的拓展。
二、在共性的基礎上強化個性,突出個人對法帖的理解
所謂“在共性的基礎上強化個性”是指在古代法帖中找尋共性的部分并加以強化,這其中主要是指結(jié)構(gòu)特點和用筆技法上的共性,在共性的基礎上再注重個人特色的挖掘。其中對共性學習和理解都是書法藝術中所潛藏的一般規(guī)律,在把握住共性的前提下去進行發(fā)揮與拓展就會相對比較自由,而又不失于法度。黃庭堅在學習古人法帖時說道:“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唯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雹苓@是臨習法帖的方法,要堅持不懈,就能達到形似,隨后不斷深入,從形似到神似。要達到這個程度就必須用心體察并實踐,學到精髓。同時黃庭堅又說道:“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于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學字既成,且養(yǎng)于心中無俗氣,然后可以示人為楷式。凡作字須熟視魏晉人書,會之于心,自得古人筆法也。”⑤也就是講學習古人法帖,要熟讀、精讀、勤讀才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才能得其真諦。對作品作透徹深入的理解,既悟出登堂入室之道又得師法前輩的精髓,同時也悟出自己對作品結(jié)字用筆的深切體會,才能運用自如、推陳出新。學習前人法帖不是僅僅拘泥于手頭上的簡單臨摹,要實臨、背臨和意臨,反復看字帖,讀字帖,理解字體的造型結(jié)構(gòu),用心感受,對法帖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與用筆技巧都要了然于胸,一步一步把握法帖的精髓和神韻,才能達到下筆從容、時出人意、個性突出。黃庭堅在對《蘭亭序》的學習中曾說:“《蘭亭》雖為真行書之宗,然不必一筆一畫為準?!雹捱@就強調(diào)學習古代法帖應以對作品的理解為主。在書法實踐的練習中最容易出現(xiàn)機械的臨摹、不動腦子的寫,就是無數(shù)遍的抄書而已,這樣即使達到了形似,也難以做到在學習中悟出新意,更難以體現(xiàn)自己的才情,這樣就無所謂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了,這就是在臨摹時沒有做到主動的觀察與思考,只有多去理解對象,思考它的一般規(guī)律性東西,才能學有所得。黃庭堅正是如此做的,尤其是其行楷一路,雖然面貌奇崛時出新意,但細看仍能看出其作品的出處,其中二王、顏真卿、楊凝式等人的痕跡不辯自明。所以在臨習法帖時應該先把握對象的基本特征,尤其是規(guī)律性的東西,掌握之后才能轉(zhuǎn)益多師,然后強化共性,加深字體結(jié)構(gòu)規(guī)律的深刻理解,之后才有可能任意發(fā)揮,而個性突出。
三、取法眾家,化出新意
中國書畫的傳承與發(fā)展自古講究一脈相承,能成大師者都經(jīng)過多方的廣采博取,逐步地尋找而探索出自己的面貌。黃庭堅也是如此,并且是堅持不懈的,早年以周越為師,學得抖擻俗氣;后又取法蘇軾,乃得古人筆意;對楊凝式的書法也學了很多,他自己說過:“少師此詩草,余二十五年前嘗得之,日臨數(shù)紙,未嘗不嘆其妙”⑦所以黃庭堅的書法得楊凝式之骨。黃庭堅非常推崇顏真卿,對他的師法也是很多的,曾道:“蓋自二王后,能臻書法之極者,唯張長史與魯公二人?!薄坝鄻O喜顏魯公書,時時意想為之,筆下似有風氣”⑧,因此黃庭堅的書法具有顏體的氣魄恢弘、嚴整大氣。另外張旭、懷素、智永以及唐代諸家都是黃庭堅所學習過的。雖然學習這么多,卻用心不雜,而是一點一滴的感受理解,也沒有以此而滿足,一直在探索新風。黃庭堅自言:“隨人學人成舊人,自成一家始逼真”⑨,這也說明了他的藝術追求,不寄人籬下,有敢于突破前人而自立家門的氣魄。學習前人只是學習的手段而已,而探索新的風格面貌才是最終目的。
今天,學書者大多沒有這樣的認識,只是單一地以達到酷似對象為目的,沒有上升到為我所用的創(chuàng)新上,也就缺乏基本的創(chuàng)作能力,所以樹立正確的藝術導向是非常重要的。在具體的實踐學習中,學書者可以多選幾本不同書家但有他們之間師承聯(lián)系的法帖,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同時選一些風格迥異的法帖,進行對比的分析和理解,將更加有助于學習與實踐。其中共性的特點更加容易提煉消化,對個性的拓展作用是巨大的,有助于個性的培養(yǎng)和形成。
四、結(jié)語
我們知道學習書法形成個性風格是每個書法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夢寐以求的終極歸宿。“游藝猶如探寶山,百人九九手空還。”書家個性的形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與其思想境界、學識修養(yǎng)、人生閱歷、審美意趣等等相關聯(lián)。
書法的學習既要路子正確又要不乏新意,對待古代經(jīng)典范本的學習取舍尤為重要。只有立足傳統(tǒng)經(jīng)典,著重培養(yǎng)自己的個性元素,將臨摹與創(chuàng)作相結(jié)合起來,才能慢慢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個性語言和風格面貌,最終學有所成。
注釋:
③翁闿運,論黃庭堅的書法,《書法》,1984(2):21
②同上
③崔爾平選注,黃庭堅論書,《書法》,1984(2):44.
④崔爾平選注,黃庭堅論書,《書法》,1984(2):42.
⑤崔爾平選注,黃庭堅論書,《書法》,1984(2):44.
⑥崔爾平選注,黃庭堅論書,《書法》,1984(2):41.
⑦水賚佑,新俏瘦硬 清雄雅健——淺談黃庭堅書學,《書法研究》,1986(1):77.
⑧水賚佑,新俏瘦硬 清雄雅健——淺談黃庭堅書學,《書法研究》,1986(1):77-78.
⑨崔爾平選注,黃庭堅論書,《書法》,1984(2):43.
參考文獻:
[1] 倪文東.書法創(chuàng)作導論[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2.
[2] 范國新.蘇黃“尚意”不同的理論闡釋[N].書法報,2013-04-03(13).
[3] 水賚佑.新俏瘦硬 清雄雅健——淺談黃庭堅書學[J].書法研究,1986(1).
[4] 傅申.從遲疑到肯定——黃庭堅(砥柱銘卷)研究[J].中國書法,2010(5).
[5] 翁闿運.論黃庭堅的書法[J].書法,1984(2).
[6] 崔爾平.黃庭堅論書[J].書法,1984(2).
[7] 徐利明.蘇、黃異同論[J].書法研究,1992(4).
(彭育龍,2004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王鏞工作室本科,獲文學學士學位,攻書、畫、印專業(yè);2008年結(jié)業(yè)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國書法院書法研究生班;湖北美術學院藝術碩士在讀;現(xiàn)為衡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