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榮榮
摘要:隨著現(xiàn)代化步伐的加快,群眾文化代表著人民的生活觀念,價值觀念,它對于和諧社會的建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群眾文化不僅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同時還有利于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理念,給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氛圍,并將其融入到生活之中。本文通過對群眾文化和和諧社會建設之間的關系的討論,分析群眾文化開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關鍵詞:群眾文化;和諧社會;意義
引言
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群眾文化發(fā)展不僅有利于我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建設,還提高了我國國民的綜合素質,促進我國社會文化的發(fā)展。目前群眾文化建設工作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人們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物質方面與精神方面的文化財富,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扮演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了要建設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和諧社會是全社會發(fā)展的思想綱領,也是我國未來發(fā)展與建設的主要任務。這就要要求每一個人民心中都應該保持著和諧文化思想。本文主要介紹了群眾文化在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一、群眾文化的的時代背景
(一)現(xiàn)階段群眾文化的建設背景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在為小康社會而奮斗,一直都在為物質生活努力,對于精神文化來說人們的重視程度不足。在當今社會,物質需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群眾的文化生活建設需要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面?,F(xiàn)階段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明顯,我國的基本矛盾已經(jīng)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chǎn)間的矛盾。因此對群眾文化在和諧社會建設的意義進行探討,有利于對群眾文化深入的了解和學習。然而面對具體的實施措施仍然沒有合理的方法,還需要從很多方面仍來豐富和提高群眾文化。
(二)現(xiàn)階段群眾文化建設的不足
最近幾年,我國的經(jīng)濟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人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大的提高,同時也豐富了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雖然我國的已經(jīng)開展,但是還未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國的群眾文化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例如,對于文化活動的組織宣傳政府還是沒有做到位,致使群眾對于活動的理解缺乏,從而缺乏對活動的參與性。群眾的文化活動多存在于表象上,尤其是在落后的經(jīng)濟發(fā)展地區(qū),群眾文化多是為了政府領導的檢查而舉行的,對于實質上豐富群眾文化起不到根本上的作用。另外,一些文化活動的趣味性不強,群眾無法感同身受,對于文化活動的反應也會越來越差。在多元文化的發(fā)展下,人們群眾不斷的接觸各個各樣的文化,但是有些落后地區(qū)的文化基礎建設仍然沒有足夠的投入。此外,每個地區(qū)的不同文化群體之見也存在著溝通與交流,為提高群眾文化的發(fā)展,有關部門仍然需要從根本上落實群眾文化建設,為人們群眾提供更多的服務。
二、群眾文化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文化的良好傳承
群眾文化的發(fā)展實際上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既包含對群眾自身的影響,使得每一個群眾都能參與其中,又包含著群眾文化對生活的直觀反映,表達了群眾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對于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隨著群眾文化的的不斷發(fā)展豐富,人們越發(fā)的感受到精神文化所帶來的優(yōu)勢,增加了群眾對文化活動的興趣,擴大了文化的發(fā)展范圍,使得優(yōu)秀的文化得以發(fā)展與繼承。
(二)有助于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
和諧社會的發(fā)展需要一個能夠促進民族素質與民族精神和諧的氛圍,而群眾文化能夠不斷的提高民族素質,在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建設中起著驅動作用。從某些角度來說,群眾文化反應了一個民族文化的變化與發(fā)展,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標簽。通過民族文化的所展現(xiàn)出來的愛國愛民,拼搏奮斗,努力生活等品質,有利于形成民族素質,也是一個民族價值觀的體現(xiàn)。
(三)有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路線必須要堅持“走群眾路線”,群眾文化在和諧社會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諧社會的構建是離不開群眾的文化的,它起到了支撐的作用,而群眾文化既包括了先進的物質生活,又包括了多樣的文化生活。而文化作為軟實力對于建設和諧社會的發(fā)展具有支柱性的意義。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了思想道德的精華,而群眾文化的普遍性對于提高人的素質,改變群眾的精神面貌起著指導作用。群眾眾發(fā)揮著公平、公正、公開的精神,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美德,構建和諧社會。
三、群眾文化豐富的措施
首先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一個良好的氛圍對于文化的創(chuàng)造與文化的發(fā)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在物質上,相關部門應該給予充分的物質條件,來滿足人們對于文化的需求。在精神上,鼓勵群眾的文化創(chuàng)新,尊重并接納文化的多樣性。
其次,要豐富文化的多樣性,在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下,無論是社會還是個人都需要各個各樣的生活來滿足群眾的需求。
最后,相關部門應當做好宣傳的措施,積極發(fā)揚優(yōu)秀的文化活動,增加文化的趣味性,擴大文化群體的參與,不要單純的追求文化的寬度和廣度,同時也要追求文化的深度,正確引導文化的朝著積極向上的方向發(fā)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結束語
和諧社會的發(fā)展文化生活對于群眾的發(fā)展十分的關鍵,有關部門應當根據(jù)現(xiàn)狀展開分析,積極推進有效的豐富措施,讓群眾能夠真正參與其中、樂在其中。盡量避免形式化的活動方式,及時對文化生活的豐富成果進行反饋,對低俗的文化活動行為要進行調整改進,建設成為群眾滿意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導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社會正能量,提升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胡守勇.關于群眾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云南社會科學,2010,(6)
[2]胡守勇.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實質、困境與方略[J].民族藝術研究,20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