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繼華,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師范大學兼職碩導,南通大學國培計劃授課專家。曾獲全國教學實踐改革先進個人、全國優(yōu)秀科研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培養(yǎng)對象、江蘇省高考優(yōu)秀指導老師、南通市園丁獎、南通市先進教育工作者、南通市第一梯隊名師培養(yǎng)對象等30多項榮譽稱號。發(fā)表論文近200篇,主編或參編教材、撰寫專著10多部,其中有兩本書獲江蘇省優(yōu)秀校本教材二等獎;主持或參研省級以上課題5個;主持的項目“研究性學習通識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獲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提倡語文“真境”課堂,主張課堂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好課。
【摘 要】語文課堂真境是以語言為能源庫,以意旨為原動力,以情思為神經(jīng)元,并有機融合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臻至和諧、美好、愉悅的課堂生態(tài)。追尋真境,基于語文課堂失真、無境和寡效的現(xiàn)實。語文教師應擁有追尋真境的情懷與胸襟,教學中,可以從自然、真切、深沉、韻味四個維度彰顯真境。
【關鍵詞】語文;課堂;真境;情懷;彰顯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35-0073-03
【作者簡介】戴繼華,江蘇省南通市東方中學(江蘇南通,226009)校長、黨總支書記,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一、何為語文課堂“真境”
要厘清這個話題,先得說說“真境”。“真境”即真的境界?!罢娴木辰纭边@一短語看似有偏有正,其實語義并沒有輕重、主次之分。“真”固然重要,“境界”也不可有絲毫偏廢。
1.“真”之內(nèi)涵。
打開《現(xiàn)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字典》、百度、360詞庫等工具書或平臺,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關于“真”的詮釋,最常見的有這樣幾個:一是“真實”,即與客觀事實相符合,通常與“假、偽”相對。二是“自然、本性、本原”之意,如《莊子·秋水》中寫道:“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庇秩缣諟Y明有詩云:“羲農(nóng)去我久,舉世少復真”。三是“本來的、固有的”意思,如蘇軾《題西林壁》中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睙o論是“與客觀事實相符合”“本性、本原”,還是“本來的、固有的”,它們的核心都是指向事物內(nèi)部的本已存在的機理,即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據(jù)此,“真境”之“真”其實就是“合乎規(guī)律”的意思。
2.“境界”之要義。
“境界”一詞源遠流長,在我國最初是指地域疆界。漢朝時期,佛經(jīng)傳入東土,佛門“境界”,大致指精神心智的活動范圍或向往區(qū)域。隨著文藝美學的發(fā)展,“境”“境界”逐漸進入我國古代文論范疇,“意境”也隨之出現(xiàn)。南朝齊梁時期,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兩次用了“境”這個詞。唐代王昌齡在其《詩格》中也說:“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p>
元明清時期,“境界”被廣泛運用于詩畫、戲曲、小說、散文的評論中,漸漸成為中國古典美學特有的概念。近代學者王國維標舉“境界”一詞為品評宋詞的準繩,成為“境界”說之集大成者。他認為,“境界為探本之論”?!叭粶胬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當然,“境界”一詞也出現(xiàn)于西方哲學著作中,康德、叔本華等對“境界”一詞也有所提及,最典型的要數(shù)席勒,在他《審美教育書簡》中,“境界”一詞是最重要的話語。在西方哲人眼中,“境界”往往指“人生的等級、狀態(tài)”等。如今,“境界”一詞已普遍用于道德、文學、藝術等范疇,《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事物所能達到的程度或表現(xiàn)的情況”。
那么,語文課堂真境指什么?綜上所述,即以語言為能源庫,以意旨為原動力,以情思為神經(jīng)元,并有機融合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臻至和諧、美好、愉悅的課堂生態(tài)。
二、為何追尋語文課堂“真境”
原因之一,當今語文課堂“失真”。
一位教師在文章中焦慮地寫道:當前,語文課堂可以說是“熱鬧紛繁”,觀摩課、競賽課、公開課此起彼伏,聲、光、電讓人應接不暇,歌聲、笑聲、掌聲不絕于耳,表演、繪畫、音樂、舞蹈精彩紛呈,一番“熱鬧”過后,給人的感覺是“虛、鬧、雜、碎”“華而不實”。
細細揣摩,這位教師的擔憂至少告訴我們這樣幾層意思。第一,當前語文課堂誤將“熱鬧”當作“活”并有將之作為語文課堂價值取向的趨勢。第二,當前語文課堂的功利色彩太濃。通常觀摩課、競賽課、公開課是用來推廣教學經(jīng)驗,供教師學習、借鑒、研討的,現(xiàn)在卻成了少部分人獲取利益的平臺。第三,語文課堂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的選用,有跟風或一面倒的現(xiàn)象,聲、光、電的背景下是傳統(tǒng)語文教學工藝的失落。第四,語文課堂的終極追求到底指向哪里,方向不明,且存在內(nèi)容上泛化、本質(zhì)上淡化的傾向。隨著新一輪課改的展開、推進、深化,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作為語文學科的特點,漸漸為廣大教師所熟悉、認同,但關于工具性、人文性的爭議也一直存在。毋庸置疑,人文性是語文學科重要特點,但它不是語文學科所獨有,它不屬于語文學科的本質(zhì)屬性,語文學科的本質(zhì)屬性還應該是工具性。從這點可知,語文課堂的核心就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如果將語文課堂演繹成“表演、繪畫、音樂、舞蹈”課,是有悖于語文學科本質(zhì)屬性的。
原因之二,當今語文課堂“無境”。
高考結束后問學生,語文課堂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肯定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說“答題技巧”。但如果過兩三年再問,估計學生只能搖搖頭、聳聳肩了。如今的語文課堂有沒有變化,肯定有,但如何變的?很多情況是,教師角色從先前的“真主角”到現(xiàn)今的“假導演”,教學理念從先前的“實專制”到現(xiàn)今的“偽民主”,教學對話從先前的“一言堂”到現(xiàn)今的“滿堂問”,教學情態(tài)從先前的“死沉沉”到現(xiàn)今的“鬧哄哄”,不一而足。
境界說理論告訴我們,境界生成主要包括兩個要素,一是景,一是情。當景情共生、有機融合時,境界油然而生。語文課堂的“景”指什么?比自然之景的內(nèi)涵要廣得多,它既指教室的物理環(huán)境,也指教室內(nèi)用以激勵、怡情的人文環(huán)境,還指師生教與學過程中產(chǎn)生的實時景態(tài)?!扒椤?,則主要指師生在課堂交往中的情感態(tài)度。當上述“景、情”互動創(chuàng)生,形成獨特的課堂生態(tài),而這一生態(tài)又巧妙地指向語文教學本真時,境界亦油然而生。無數(shù)經(jīng)典課例表明,生活在境界中的師生,一定是愉悅、輕松的。
原因之三,當今語文課堂“寡效”。
前文已經(jīng)說過,語文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可現(xiàn)實情況如何?令人擔心。
2009年,有關部門對北京4所高校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測試,30%的學生不及格,68%的學生在70分以下。其中,對一所高校部分學生的測試顯示,66.2%的學生存在信件書寫格式問題,86.5%的學生存在行文語氣問題,100%的學生存在語法問題。2010年,《中國青年報》在一次涉及3269人、54.4%的受訪者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漢語應用存在詞語貧乏的占64.8%,詞語使用不當?shù)恼?8.6%,行文格式有誤的占27.8%,語法錯誤較多的占17.4%,經(jīng)常提筆忘字的占83%的,覺得不認識的漢字太多的占16.4%。
三、語文課堂如何彰顯“真境”
1.前提:語文教師要擁有彰顯“真境”的情懷。
情懷,表面之意是指帶著感情的心境?,F(xiàn)實中,不同的人、不同的教育人,特別是不同的語文人,對之都有自己的理解與解讀。李鎮(zhèn)西老師認為,情懷至少包括“情感與理想、風骨與良知、視野與思考、學識與胸襟”四組內(nèi)涵。蘭州的沈喜云老師認為,語文教師情懷呈現(xiàn)為四個方面:人文、家國、浪漫、專業(yè),這分別由語文的人文性、民族性、文學性、專業(yè)性決定。湖南的肖守志老師則認為,語文教師的情懷體現(xiàn)在“熱情、悲憫、趣味、兼容”四個層面。他們的詮釋或包容,或交叉,或重合,都有一定的道理。
我所理解的語文教師情懷也可以用四個詞來概括。
一是真情。是指教師要真正熱愛語文教育、喜歡語文課堂、關愛每個學生。要立意高遠,發(fā)自內(nèi)心地領悟到:教語文不僅是職業(yè),更是事業(yè);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學生就是目的,而且是唯一目的,絕不是工具;教語文不僅要具備工匠精神,更要具備奉獻精神。
二是真知。是指教師要有深廣的語文素養(yǎng),諳熟語文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在守正中不斷創(chuàng)新,但又不止步于此,還要擁有廣博的胸襟、哲人的視域。身處宇宙俯瞰人生,俯瞰人生洞察社會,洞察社會研究教育,研究教育踐行教學。
三是真智。是指教師要深度把握語文教育教學的原點與旨歸,明晰“只談應試忽略語文素養(yǎng)是愚蠢的、只談素養(yǎng)忽視應試現(xiàn)實是虛偽的”道理,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習得放到時代與社會的背景下去考量。能以獨立的人格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社會、面向語文。
四是真行。是指教師要行之有據(jù),教學是科學的;行之有序,教學是從容的;行之有法,教學是務實的;行之有趣,教學是藝術的;行之有效,教學是能證的。行動真真切切,踏踏實實,聽說讀寫整體規(guī)劃,有條不紊,穩(wěn)步前行。
2.關鍵:語文教師要把握彰顯“真境”的抓手。
可以從“真境”的表征入手。“真境”通常包含四個表征:自然、真切、深沉、韻味。“自然”即不造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教學手段的選用,教學過程本身,教學流程中師生的狀態(tài)都是本色、清新的。“真切”,即真實、貼切。第一個層面在“理”,就是課堂教學設計有客觀、合理的學理依據(jù),教學是基于科學的理論、前瞻的理念、客觀的教情和學情的;第二個層面在“事”,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初始化、原生態(tài)的,不存在預練、表演的痕跡;第三個層面在“情”,師生的態(tài)度、對話的氛圍,樸素而和諧,都蘊含著來自心靈深處的真誠?!吧畛痢?,即課堂有厚度,教學內(nèi)容適切而不淺薄,學習體驗深刻而不膚淺,教學氛圍和融而不生硬,教學對話熱烈而不虛浮,一切指向?qū)W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未來發(fā)展?!绊嵨丁?,即課堂富有藝術性,互動生成的手段更多樣、過渡更巧妙、方式更精致、活動更有意趣,讓學生恒久難忘。
這四個表征的關系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白匀弧笔墙虒W手段的特征,是四個表征的基礎,是語文課堂的前提?!罢媲小⑸畛?、韻味”則是在“自然”夯實的地基上形成的、關于語文課堂教學的美學特征,三個美學特征之間是并列的關系。四者關系也可以用立體幾何中的“正四面體”來表示,底面的三角形是“自然”,斜豎著的三個三角形,分別是“真切、深沉、韻味”。
一言以蔽之,“真境”四表征,其實就是“真境”四維度。王國維說:“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yōu)劣?!蔽乙詾?,四個維度都達到了,謂之“大境界”,只有部分達到了,謂之“小境界”。“大境界”固然令人神往,“小境界”也是別有風味的。
【參考文獻】
[1]王濟民.中國古代文論中的境、境界和意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03(01).
[2]余國江.本真語文: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內(nèi)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4(11).
[3]沈喜云.論語文教師的情懷[J].課程教學研究,2016(08).
[4]肖守志.語文教師的視野、角色、情懷與作為[J].當代教育論壇,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