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玲
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曾經(jīng)有一朵小火苗在噼里啪啦地燃燒,孩子更是如此,人的童年正是各種夢想競相開放的最佳時刻,紀伯倫說:“孩子的靈魂棲息在明日之屋,那是大人夢中也無法造訪之境。”的確,作為人生長河的源頭,童年為一顆心的光芒四射提供了不可復(fù)制的最佳啟蒙期,那么多美好的夢想、掙扎和所有的愛恨嗔怒,都因為處在童年而有了綻放的理由和可能。
很多小孩,即使不善張揚,也并不妨礙他內(nèi)心有一個閃閃的太陽,雖然只是一束小火苗,但都暗藏著一顆顆飽滿的種子,在蓄積力量,在渴望著發(fā)出自己的亮光和聲響。正如庫切所說:“你內(nèi)心肯定有某種火焰,能把你和其他人區(qū)別開來。”但是,問題的關(guān)鍵是很多成人看不到孩子心中的那團火,或者即便看到了也假裝看不見,或者看見了也有意無意地熄滅了它蔓延的出口和路徑,更甚至,很多人只看到了煙,就像梵高所說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見煙?!笔堑模袝r我們看到的僅僅是表象,是火焰的另一種形態(tài)——所謂的“負面”,所謂的“缺點”,所謂的“烏煙瘴氣”,而那顆燃燒的內(nèi)心,那顆像油鍋一樣沸騰的內(nèi)心,那些原本很善良很純潔的心愿,我們觸及不到。
大人說話時,希望孩子閉嘴,然而閉嘴的同時也就扼殺了某個鮮活的念頭;大人看電視時,希望孩子安靜,然而孩子在安靜的同時也熄滅了內(nèi)心的火焰;大人常說孩子睡著時是天使,醒來時是惡魔,其實孩子不管醒來或者睡去都是天使,都有一團隨時都能綻放的火,只是大人看不見。大人都忘了,他們也曾是小孩,他們的口袋里曾經(jīng)也藏有各種怪獸,動不動就噴出萬丈火焰;他們的腦袋里,也曾經(jīng)浮現(xiàn)奇幻彩虹,以最耀眼的光芒橫跨在童年的天空中。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的小孩,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內(nèi)心的光芒還沒有機會燃燒起來,還沒有機會發(fā)出自己的亮光和溫暖,還沒有機會展開自己的人生和故事,就變成了冷冰冰的灰燼,然后銷聲匿跡。
如果我們心中的火只有我們自己能看見,想要讓它燃燒下去而不致最后變成一縷青煙消散的唯一方法,就是選擇靠自己,別無他途。遺憾的是,這種內(nèi)心強大的人也僅僅是一部分,更多的人,在自然的生長和發(fā)展過程中遭受了冷遇、堙沒和挫折,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生機無法展開,并發(fā)現(xiàn)自己跟磨盤里的麥粒一樣陷入了絕望無助的境地,就像黑塞在《德米安》中所發(fā)問的:“我所渴求的,無非是將心中脫穎欲出的本性付諸生活,為什么竟如此艱難呢?”
所以,成人,別總是有意無意地對孩子的某個念頭潑冷水,別輕易對一些“異想天開”摁下“刪除鍵”,別時不時把孩子們頭腦中的火苗當(dāng)作一縷青煙。成人或者教師首先要反思自己:為什么我們自己先熄滅了內(nèi)心的火焰?為什么孩子的內(nèi)心由溫?zé)釢u漸變成灰燼?如果人類智慧的傳承被比喻為“奧運火種”的傳遞,那么,是不是第一把火種已早早啞火了?大人何時才能把孩子那個隱藏著奇思異想的大海,打開在世人的眼前,讓火焰的噼啪聲,勝過一切眾聲喧嘩,扎疼我們的耳膜?
所以,成人應(yīng)該首先堅守自己的夢想,然后去精心呵護孩子們的內(nèi)心。最微小的火苗哪怕是閃爍朦朧、隨風(fēng)明滅,但只要不去熄滅它,也能立即在最遠的地方獲得感應(yīng)。每一次添加到小火盆里的那點炭,每一次僥幸的或是篤定的小小勝利,都在為自己的夢想添薪加柴。盡管在圓夢的過程中,第一步就崴了腳,盡管這個世界漏洞百出,但真的不用擔(dān)心,每個漏洞都會找到一個補洞的人,每一個夢想都有一個點火續(xù)火的人,而教師,很有可能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每一個小孩心中都有一團火,成人,別只看見煙。
(作者單位:甘肅省永昌縣第一小學(xué),金昌,737200)
編輯 / 張 帆 終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