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富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國人民經(jīng)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1931年11月,黑龍江抗日義勇軍總司令馬占山將軍率領守軍奮起反擊日本侵略者,以江橋抗戰(zhàn)率先打響了“九·一八”事變后武裝抗日的第一槍。
“九·一八”事變揭開了東方戰(zhàn)場的序幕
1931年9月18日夜10時許,皎潔的月光灑在東北的黑土地上,顯得異常靜謐,秋風蕭瑟。沈陽城北4公里處的北大營,中國東北邊防軍的精銳第七旅的6000多名官兵進入了夢鄉(xiāng)。在距離北大營約800米處的茂密的高粱叢中的柳條溝,爆炸聲驟然響起,日本人修筑的南滿鐵路鐵軌被炸開了2米。幾分鐘后,日本關東軍在夜色中撲向北大營,酣睡中的東北軍第七旅官兵被震耳的槍炮聲驚醒,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關東軍策劃的,由鐵道“守備隊”自炸路軌,栽贓嫁禍于中國軍隊,并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的巨大陰謀。而此時的東北軍第七旅官兵一片混亂,張學良的愛將、第七旅旅長王以哲不在北大營,沈陽城里的東北軍參謀長榮臻手足無措,而東北軍的統(tǒng)帥張學良也一時聯(lián)系不上。此時榮臻想起了張學良曾經(jīng)說過“避免與日軍發(fā)生沖突”的命令,于是,正在等待命令的第七旅接到了指令:“不抵抗,即使勒令繳械,占領營房,均可聽其自便?!?/p>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第七旅官兵開始撤退。可是日本關東軍仍然氣勢洶洶地猛沖過來,東北軍的大量武器尚被鎖在倉庫里無法取出,只好赤手空拳突圍,本應保家衛(wèi)國的國家軍隊在敵人的進攻面前竟然落荒而逃。而進攻北大營的日軍數(shù)量還不及第七旅的十分之一。榮臻在《九·一八事變之經(jīng)過情形》中說:“士兵個個持槍實彈,怒呲欲裂,狂呼若雷,群請一戰(zhàn),甚有抱槍痛苦者,揮拳擊壁者。”
“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的軍隊在蔣介石密電“不許抵抗”的命令下節(jié)節(jié)撤退?!熬拧ひ话恕笔伦兪侨毡镜蹏髁x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結(jié)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yōu)槠洫氄嫉闹趁竦囟扇〉闹匾襟E。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東方戰(zhàn)場的序幕。
馬占山江橋抗戰(zhàn)舉義旗
“九·一八”事變的次日,日軍侵占沈陽,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日軍就占領了遼、吉兩省,并逼近黑龍江省,當時省城是齊齊哈爾。日軍要占領齊齊哈爾,必須經(jīng)過洮(洮南)昂(昂溪)鐵路上的嫩江大橋。為了實現(xiàn)全盤控制東北,日本侵略者赤裸裸地伸出魔爪。
1931年10月16日,張學良報經(jīng)蔣介石批準,任命馬占山代理黑龍江省主席、軍事總指揮。馬占山接到任命后,立抗日名將馬占山即從黑河晝夜兼程趕往齊齊哈爾,就任黑龍江省代主席。就任后,馬占山發(fā)表宣言:“于此國家多難之秋,三省已亡其二,稍有人心者,莫不臥薪嘗膽,誓救求危亡,雖我黑龍江一隅,尚稱一片干凈土……爾后凡侵入我省者,誓必死一戰(zhàn)?!庇H赴前線激勵抗日將士,并宣布成立黑龍江軍臨時總指揮部,以便統(tǒng)一指揮。馬占山任總指揮,副司令謝珂任副總指揮。調(diào)兵遣將,積極備戰(zhàn),委樸炳珊為省城警備司令,以加強省城防衛(wèi):任王南屏為黑河警備司令,接替馬占山的遺缺:將東北屯墾軍3個步兵團、1個騎兵團、1個炮兵營編為步兵第一旅,開駐大興以南布防。其中騎兵團到富拉爾基以西對景星方向警戒。至1931年10月29日,基本完成了從江橋到榆樹屯和昂昂溪的以鐵路為軸線,縱深約40公里、寬約10公里的三道防御阻擊陣地部署。以約3個旅的兵力布防于嫩江北岸,扼守嫩江大橋,時刻準備迎擊敵人。
11月4日上午,日軍在飛機的掩護下從江橋車站北進,通過嫩江橋后向大興車站以南的中國軍隊陣地進攻。馬占山部奮起迎擊,將敵擊退。該日夜,日軍連續(xù)炮擊后,乘船百只偷襲,待船近北岸時,潛伏在蘆葦內(nèi)的中國軍隊突然開火,日軍死傷落水者眾,余皆退回。此日中國軍隊傷亡300多人,日偽軍傷亡1000多人。日軍集中兵力,在飛機和炮兵的支援下連續(xù)進攻,均被守軍擊退。日軍低飛投彈的飛行員大佐新一郎亦被擊傷。5日上午,戰(zhàn)斗極為激烈。日偽軍8000多人在大炮和飛機掩護下,從左右兩路渡江。當船到江心時,中國軍隊猛烈還擊。中午,馬占山趕到前線指揮,從15時血戰(zhàn)到日暮。日軍被迫向后撤退,由進攻轉(zhuǎn)為就地防御。其后方勤務分隊大部被我迂回的騎兵所殲滅。6日,關東軍以主力第2師團投入作戰(zhàn)。馬占山親赴前線指揮,日軍以優(yōu)勢炮火和飛機、坦克掩護,形成拉鋸。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在敵機連續(xù)俯沖掃射、狂轟濫炸而我方完全沒有高射炮火攔擊的被動局面下。智勇雙全的將士們“以20人為一組,仰臥地上,用步槍向上射擊”,竟然擊落了敵機一架。事后檢查其殘骸“兩翼有26個子彈洞”,此為中國對日作戰(zhàn)史上所擊落的第一架敵機。
12日,日軍又調(diào)來援兵,加強進攻。馬占山孤軍奮戰(zhàn),后援無繼。盡管中國軍同仇敵愾,奮勇異常,但連續(xù)鏖戰(zhàn),很多士兵幾日未睡,糧食斷絕,得不到任何增援。而日軍源源不斷地得到大量補充和增援,敵強我弱的局面日趨嚴重。18日下午,馬占山將軍不得不痛苦地下令撤出戰(zhàn)斗。19日,日軍5000多人侵占齊齊哈爾,省會遷至海倫,江橋之戰(zhàn)結(jié)束。江橋抗戰(zhàn)歷時半個月,是“九·一八”事變后中國軍隊對日軍的第一次有力抵抗。
江橋抗戰(zhàn)的深遠影響
江橋抗戰(zhàn)雖然失敗了,但作為中國軍隊不顧張學良不抵抗政策而對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抵抗。馬占山奮起抗戰(zhàn),深受全國人民稱贊,在國內(nèi)外引起了強烈反響。
1931年11月12日,蔣介石致電馬占山:“此次日本借口修理江橋,忽復進寇黑省,我方采取自衛(wèi)手段,其屬正當。幸賴執(zhí)事(指馬占山)指揮若定,各將士奮勇效命,得以催敗頑敵,保全疆土,虞電馳聞,何勝憤慨。執(zhí)事等為黨國灑恥,為民族爭存,振臂一呼,全華轟動,人心未死,公理難泯,莽莽前途,誓共努力。臨風雪涕,不盡欲言。”
19日,蔣介石再次致電馬占山:“巧電誦悉,悲憤填胸,莫可言宣。我軍連日奮戰(zhàn),為國爭光,威聲遠播,中外欽仰,至堪嘉慰。茲已急催張副司令派隊援助矣。臨電馳念,不勝依依。”遺憾的是馬占山?jīng)]有等來張學良的援助。為激勵馬占山部的抗日士氣,國民政府于1931年11月17日,正式任命馬占山為黑龍江省政府委員兼黑龍江省政府主席。
國內(nèi)各大報均以大字標題報導江橋抗戰(zhàn),社會各界通過不同的方式慰問前線將士,由鄒韜奮主辦的《生活周刊》評論道:“這種保衛(wèi)國土,寧死不屈的精神,實為中華民族前途生路之所系,使世界知道我國軍人非盡無恥,為民族爭回不少光榮?!鄙虾82裏煿具€專門生產(chǎn)了“馬占山將軍香煙”,其廣告詞就是:“愿人人都學馬將軍”。1931年11月17日《濱江時報》發(fā)表評論說:“黑龍江中國的軍人在日軍的橫暴下,孤軍奮戰(zhàn)。嫩江河畔赤血,是中國血性男兒的瑰寶,黑龍江的中國軍隊,是真正的衛(wèi)國勇士。九一八事變后,我們對中國軍人不能不懷疑,究竟有多少可殺敵,我們在極度的失望下,我們在失遼、吉兩省的50天后,發(fā)現(xiàn)黑龍江的馬占山是足以當中國軍人四個字而無愧。”各地群眾自動組織慰問團、后援會,捐錢捐物,支持黑龍江抗戰(zhàn),眾多青年學生投筆從戎,加入抗日義勇軍。
江橋抗戰(zhàn),不僅國民黨政府給予充分肯定,而且共產(chǎn)黨方面也同樣肯定了馬占山將軍和江橋抗戰(zhàn)的歷史地位。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前夕,毛澤東主席在中共“七大”政治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發(fā)展起來的。這個戰(zhàn)爭還是在1931年就開始了?!?939年,馬占山到延安醫(yī)治槍傷期間,得到了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的關照,并特地為他召開了隆重的歡迎大會,尊稱他為“抗日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