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云
戎馬倥傯的陳毅元帥與淮北大地有深厚的情誼,他在這片熱土上吟詠的第一首詩,是在江蘇宿遷的六塘河岸邊。
那是1941年10月,新四軍在宿遷市泗陽縣程道口對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所部王光夏旅進行一次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新四軍代軍長陳毅親自指揮,第四師師長彭雪楓率部參戰(zhàn),第二、第三師各一部配合作戰(zhàn),兩面夾擊,終以殲敵1400多人而告勝利。戰(zhàn)后不久,陳毅即興賦詩:
道口破重圍,曾經彈雨飛。
戰(zhàn)場遺跡在,捷報迭來歸。
1942年冬天,淮北抗日軍民艱苦卓絕的反日偽掃蕩剛剛結束,人未解甲,馬未卸鞍,國民黨頑固派又來挑釁。次年3月15日,韓德勤部偷渡運河占領成子湖西岸的山子頭(今屬泗洪縣)。新四軍第四師第九旅奉命還擊,于17日夜一舉攻下山子頭,擊斃敵保安第三縱隊司令王光夏,活捉頑首韓德勤。18日晨,陳毅代軍長獲此消息,及時電告延安。兩小時后,毛澤東、劉少奇復電:同意釋放韓德勤。22日,陳毅偕新華社分社長范長江等人,自高良澗夜渡洪澤湖,赴新四軍第四師師部大王莊(今泗洪縣陳圩鄉(xiāng)大王村),處理釋放韓德勤事宜。警衛(wèi)員將陳毅的愛騎大白馬牽上木船,站立在陳毅與范長江身后。此時夕陽西下,晴空萬里,陳毅舉目西望,隔岸青山隱隱,淮河如帶,山河如畫,美不勝收,便激發(fā)了詩人的興致豪情,面對此情此景,陳毅心潮起伏。
輕舟破浪前行。一輪火球般的太陽慢慢地浮動在西方水面上,水天相接,天上、湖中同時游蕩著一片片光彩熠熠的火燒云,對岸便是淮北抗日健兒大顯身手的地方。充滿神奇色彩的老子山鎮(zhèn)籠罩在氤氳的暮靄之中。一夜船行,廢寢忘餐,直到東方出現了魚肚白,單桅木船才在安河口附近落了錨。下船后,陳毅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吃早飯,而是寫詩,因為,一首《過洪澤湖》已在他的腹中釀成:
扁舟飛躍趁晴空,
斜抹湖天夕照紅。
夜渡淺沙驚宿鳥,
曉行柳岸雪花驄。
陳毅此次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之行,歷時20多天,遵照毛澤東、劉少奇的指示,第四師釋放了韓德勤。陳毅代軍長與彭雪楓師長、鄧子恢政委、張震參謀長等人禮送韓出境,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4月10日,應彭雪楓、鄧子恢的邀請,陳毅代軍長與范長江在泗南縣縣長張?zhí)珱_的陪同下,前往淮北根據地的模范鄉(xiāng)——大柳巷視察。那里是個土肥水美、風景秀麗的地方,淮河繞村,碧水東流。河邊遍植梨樹,盛產酥梨、雪花梨等。當地有謠云:“金泊崗,銀岱陽,萬年窮不了大柳巷?!?/p>
陳毅一行自大王莊出發(fā),渡汴河、過溧河,中午在雙溝古鎮(zhèn)逗留,他品嘗全德酒坊釀造的雙溝酒,并嘖口稱贊:“不愧天下第一流。”下午,他們風塵仆仆地趕到目的地。萬里征戰(zhàn),忙中偷閑,這次大柳巷之行令陳毅終身難忘,在數十里長的淮河大堤上,他與彭雪楓將軍揮鞭賽馬,歸途,他們并轡而行談天下,淮河岸邊留下兩位將軍爽朗的笑聲。在梨花簇擁如白雪的樹下,陳毅與賀子漠弈棋,黑白相峙如三軍沖殺。這對于一個肩挑道義的革命軍人來說,在文化生活上的興致之濃莫過于此了。
當年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文化生活比較豐富,被彭雪楓稱為“四師三寶”的,除了騎兵團、《拂曉報》之外,那就是著名的拂曉劇團了。晚上陳毅等人在宋家祠堂觀看淮陰行署光明劇團演出的評劇,戲臺就搭在淮河岸邊,照明用的是白亮的汽油燈。
第二天是淮北抗日根據地創(chuàng)辦的泗南中學的開學典禮日。大柳巷宋氏為當地望族,學校便辦在宋家祠堂內。學校請陳毅為大家講一堂課,陳毅侃侃而談,講國際國內形勢、講蘇聯(lián)斯大林格勒保衛(wèi)戰(zhàn)、講八路軍百團大戰(zhàn),祠堂內爆發(fā)出一陣陣掌聲。
3天的大柳巷之行,陳毅將軍共寫下了《大柳巷春游》6首詩作為他留給淮河的紀念。這里摘錄其中5首:
《試馬》
淮水中分柳巷洲,
平沙綠野柳絲抽。
春郊試馬優(yōu)游甚,
難得浮生似白鷗。
《賞花》
為惜春殘共舉杯,
番番風雨苦相催。
人間好景隨時在,
滿眼梨花錦作堆。
《圍棋樹下小醉》
圍棋樹下鎮(zhèn)日閑,
君醉起舞我欲眠。
風動落英香滿座,
拈花微笑意陶然。
《晚會觀評劇》
十里長淮步月遲,
闌珊燈火啟情思。
舊歌不厭人含笑,
抗戰(zhàn)新聲更展眉。
《宋祠講戰(zhàn)后和平》
不棄葑菲再縱談,
民生國計話艱難。
澄清局勢今可見,
群彥相看笑展顏。
第6首詩是陳毅在離開大柳巷時寫成的。那天,他帶領彭雪楓、鄧子恢、張震、范長江等人,站在淮河大堤上向泗南中學師生以及當地群眾揮手告別。此時夕陽西下,對岸浮山兀立于河邊,夾岸綠柳相對生煙,還有對對鷗鷺在自由自在地飛翔。有山有水,更添將軍的詩興,一首《淮河晚眺》脫口而出:
柳岸沙明對夕暉,
長天淮水鶩爭飛。
云山入眼碧空盡,
我欲騎鯨跋浪歸。
時隔半年多,陳毅將軍又到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不過,這次不是視察,而是途經,并且是行色匆匆。
1943年11月8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復電新四軍軍部:調陳毅到延安參加整風,并籌備七大召開。陳毅一行于11月25日簡從出發(fā)。他到達洪澤湖西大王莊后,新四軍副軍長張云逸專門在那里守候迎接。在四師師部,陳毅與彭雪楓合影留念,然后化裝成商人北上。沒想到,這張照片竟是兩位將軍之間的最后一張合影照。陳毅將軍一行出泗南縣,經泗宿縣(注:這兩個縣都是當時中共領導下的民主政權,后合并為泗洪縣),向微山湖進發(fā)。沿途淮北抗日軍民夾道相送。目睹人民群眾的擁戴與盛情,將軍感慨賦詩《泗宿道中》:
一
夜走泗宿道,晨過舊黃河。
古邳解鞍馬,煮酒醉顏酡。
二
半規(guī)殘月照,鐵騎送長征。
百里吠村犬,穿插敵偽驚。
三
暢游根據地,沿途勞送迎。
相見問安好,老蒼驚故人。
《再過舊黃河》是陳毅
元帥當年留在淮北大地上的一首比較完美的詩,僅僅四句詩,句句都是畫:
故道黃河千里沙,
旅途投宿二三家。
黃昏細雨人不寐,
夤夜隔窗數雪花。
陳毅與彭雪楓在新四軍四師駐地大王莊一別,真的成了永別。1944年9月11日,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淮北軍區(qū)司令員彭雪楓將軍在河南省永城縣八里莊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后遺體運回江蘇泗洪半城安葬。當陳毅在延安聽到這個噩耗時,于萬分悲痛之中寫下了詩作《哭彭八首》。其中兩首寫道:
(其一)
淮北哀音至,燈前意黯然。
生平共憶想,終夜不成眠。
(其二)
吾黨匡天下,得君亦俊才。
壯哉身殉國,遺愛萬人懷。
當年在中央蘇區(qū)時,陳毅與彭雪楓是老戰(zhàn)友,一個任江西軍區(qū)司令員,一個任政治委員。詩中表達出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時也對彭雪楓將軍的人品、才華作了高度的評價。
1945年8月26日,中共中央任命陳毅為新四軍軍長。10月,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指示,原駐華中解放區(qū)的新四軍大部和山東解放區(qū)的八路軍一部統(tǒng)一改稱為山東野戰(zhàn)軍和華中野戰(zhàn)軍,分別由陳毅、粟裕任司令員。
1946年7月,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停戰(zhàn)協(xié)定,向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解放區(qū)發(fā)動全面進攻。按照毛澤東主席“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zhàn)方針,山東野戰(zhàn)軍與華中野戰(zhàn)軍暫時撤離淮陰、淮安一帶,戰(zhàn)漣水,經宿遷,渡運河,轉戰(zhàn)山東,待機殲敵。離開用抗日軍民鮮血開辟出來的華中根據地,將士們是那樣的依依不舍。陳毅軍長揮筆寫下《讓兩淮》一詩以勸勉全軍將士:
誘敵何妨讓兩淮,
賊軍到此好椎埋。
運河不是鴻溝界,
會見狂潮卷地來。
同年11月中旬,蔣介石調集20多萬兵力,分四路會攻蘇北。12月6日,在國民黨軍隊中號稱“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十一師開進宿北,與整編第六十九師會合,敵人兵力強大,來勢洶洶。13日,敵軍襲渡運河,發(fā)起進攻。18日,山東野戰(zhàn)軍與華中野戰(zhàn)軍主力在陳毅、粟裕親自指揮下,對敵發(fā)起反攻,以牙還牙。經過兩天激戰(zhàn),共殲敵2,1萬多人,取得了宿北大戰(zhàn)的全面勝利,并在今宿豫縣侍嶺鄉(xiāng)吳圩村擊斃敵中將師長戴之奇。正在馬陵山三仙洞指揮作戰(zhàn)的陳毅將軍,在萬分欣喜之中作詩以賀:
敵到運河曲,聚殲夫何疑?
試看峰山下,埋葬戴之奇。
陳毅元帥素稱“上馬殺敵,下馬寫詩”,有“一代儒將”之美譽。他是開國元帥,同時也是軍旅詩人,他一生與詩歌結下不解之緣,在這些詩中,我們能夠看到一代儒將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他對抗戰(zhàn)勝利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