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紅
類比思維,是在比較中開發(fā)幼兒潛能,以淺顯易懂去比較深奧抽象的道理。如小明拿100元假錢買飛機,阿姨說:“小明你的錢是假的”,小明說:“阿姨你的飛機是真的嗎?”“不是”阿姨答。小明反問“那么假錢為何不能買假飛機呢?”假如就事論事怎么也說不清,而運用類比思維就不攻而破,比如說:“你爸是否男同志”,小明肯定說“是”,那么反問:“所有男同志是否都是你爸爸?!边@就是運用了類比思維的答案。
幼兒類比思維“講故事”小故事是孩子喜聞樂見的,而小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也更容易為孩子所接受。給孩子講一些有關思維方式的小故事,孩子應該能在欣喜之余明白一些道理。但凡有一點哲學常識的人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和不斷變化發(fā)展的,沒有什么是絕對的和一成不變的,這個道理同樣應當讓孩子明白。孩子只有明白了這樣的道理,思維才不會僵化。可以給他舉例說明,比如,行駛的汽車中,他坐在車里看到的車子是靜止的,當他站在車子外面再看車子,車子就是運動的;昆蟲幼時是蛹的形態(tài),長大后就可以變成蝶的形態(tài)。當孩子明白了這樣的道理,在學習和生活中就不會再那么固執(zhí)、死板,也敢于突破原有的思維模式,增強看問題、解決問題的靈活性。靈活的思維方式和善于變通是多么的重要。靈活變通對孩子的學習而言,就是不僅僅滿足于一般的解題方法,還要學會根據實際情況和要求的改變,靈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來解題。比如,試著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用不同的方法迅速確定問題的思路,從而產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沒有故事,就沒有教育;沒有類比就沒有故事?!边@是我們多年總結的經典名句。查閱該學校的有關資料后,本人的啟示是:學生成長需要故事,最好的教育應該從故事出發(fā)。
在同類事物比較中,得到所需答案,常用的方法如下幾種:
1.正反類比
如小紅病了不吃藥,類比思維運用是:有兩個小朋友同時間病了,一個叫小白另一個叫小黑。小黑和小白同時病了結果小白不吃藥,小黑吃了,小黑快快樂樂地上學了和小朋友玩得好開心,而小白病倒了,死在了床上再也沒有起來。
2.聯(lián)想類比
通過兩個數(shù)字引起聯(lián)想,在聯(lián)想中滲透教育。例如“01”和“10”有什么不一樣,天真的孩子會說出無數(shù)答案,這時老師引導,我們說謊話說多少都是“0”,只有實話才是“1”,培養(yǎng)孩子“實話實說”的優(yōu)良品質。
3.求異類比
①春天和秋天哪個季節(jié)好?
②魚和鳥誰幸福?
③你愛白天還是晚上,為什么?
錦囊一:通過故事練表達。
語言是幼兒智力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幼兒從小對成人說話就很敏感,喜歡注視、傾聽。這就是幼兒園老師經常用故事吸引幼兒的原因。首先我們要根據幼兒的實際認知水平、年齡大小、興趣愛好、選擇與之吻合的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的故事。
錦囊二:通過故事培養(yǎng)感情。
情感是指個體想象自己處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欲望、思想及活動的能力,即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能力。情感是普遍存在的,即使小孩也有這種能力,能正確地識別他人的情緒是孩子移情能力形成的基礎。
通過故事可以喚起孩子過去生活經歷中親身感受到的情緒體驗,引起他們對當時情景的聯(lián)想,加強情緒體驗與特定情景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使孩子分清是非,什么是愛,什么是恨。例如,故事《小貓釣魚》,當老師給小朋友講到小貓因為三心二意沒有釣到魚時,小朋友唉聲嘆氣,特別失望;當老師講完小貓認認真真、一心一意終于釣到了大魚時,小朋友們開心的笑了起來!
移情能力的提高,可以更好地促進幼兒的思維品質。父母和老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有趣的情境或者講故事、做游戲和打比喻等手段引導幼兒認識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促進幼兒從“自我”走向“他人”,由自己想到別人。讓他們在與別人溝通中揣摩別人在想什么,怎么想的。而好模仿、愛表現(xiàn),就要創(chuàng)造,提高認識增強情感,機會一旦進入故事情境時,都會產生強烈的表演欲望,并非常投入。
錦囊三:通過故事練推理。
通過講故事讓孩子們說、搶答、必答,不同形式進行,在故事的分享活動中,老師和父母可以通過一步一步的提問,假設,來幫助幼兒分析故事的走向和層次,提高幼兒的思維能力。
幼兒喜歡聽故事,漸漸地,他們自己也會學著講故事,有模仿別人的,也有自己編造的。他們在講故事和編故事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的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來創(chuàng)造一些夸張的人物和神奇的故事情節(jié),或擬人,或夸張,或神秘,這些能力的提高無疑對提高幼兒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錦囊四:通過故事開啟聯(lián)想。
聽故事不但對發(fā)展語言能力有好處,還可以鍛煉孩子們的記憶力,啟發(fā)并豐富孩子們的想象力。例如,為故事虛構場景、人物、聲音及氣味等,這種想象力對孩子們來說是非常有建設性的。童話故事中的環(huán)境描寫最具有特色,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高山、樹林、小溪等空間隨之變化,不同的情景模式在孩子們的大腦中形成不同的畫面,把自身融入故事情節(jié)中,去感悟、去體會,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孩子們的想象力。可以說,童話是培養(yǎng)孩子想象力的最佳材料。
孩子們都喜歡《西游記》,故事中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家喻戶曉,既跌宕起伏又生動有趣。這種大膽自由的想象,生動的描繪了一個完整的奇幻的神話世界!體現(xiàn)了作者強大的想象能力和思維品質。
總之,通過故事教學不僅能讓孩子們想說、愛說、敢說,而且能讓孩子在故事中很好的練習模仿、對比、推理和想象等各種能力,而這些能力都是訓練類比思維必須的基本能力,猶如古人看見鳥想要長上翅膀飛上天空一樣,我們需要這種想象和勇氣,也正是前人的想象、智慧和勇氣激勵著我們后輩勇往直前!
你知道聽診器是怎樣發(fā)明的嗎?說起來,聽診器的發(fā)明還與之前的“叩診法”發(fā)明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呢!
300多年前,一位奧地利醫(yī)生給一個胸腔有疾的人看病,由于當時還沒有發(fā)明出聽診器和X射線光透視技術,醫(yī)生無法發(fā)現(xiàn)病在哪里,病人不治而亡。后來經尸體解剖,才知道死者的胸腔已經發(fā)炎化膿,而且胸腔內積了不少水。結果這位醫(yī)生非常自責,決心要研究判斷胸腔積水的方法,但久思不得其解。恰巧,這位醫(yī)生的父親是個精明的賣酒商,父親不僅能識別酒的好壞,而且不用開桶,只要用手指敲敲酒桶,就能估量出桶里面酒的數(shù)量。醫(yī)生在他父親敲酒桶舉動的啟發(fā)下想到,人的胸腔不是和酒桶有相似之處嗎?父親既然通過敲酒桶發(fā)出的聲響可以判斷桶里有多少酒,那么如果人的胸腔內積了水,敲起來的聲音也一定和正常人不一樣。此后,這個醫(yī)生再給病人檢查胸部時,就用手敲敲聽聽,他通過對許多病人和正常人的胸部的敲擊比較,終于能從幾個部位的敲擊聲中,診斷出胸腔是否有病,這種診斷方法就是現(xiàn)在醫(yī)學上所稱的“叩診法”。
后來,這種“叩診”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1861年,法國的一位男醫(yī)生在給心臟有病的貴婦人看病時,這位夫人拒絕他的手觸及她的胸部,這讓醫(yī)生有些尷尬。正在為難之際,他忽然想起了孩子們經常玩的一種聽聲游戲,孩子們在一棵圓木的一頭用針亂劃,另一頭用耳朵貼近圓木就能聽到聲音,而且還很清晰。于是,靈光一現(xiàn)的醫(yī)生請人拿來一張紙,把紙卷成一個圓筒,一端放在那婦人的心臟部位,一端貼在自己的耳朵上,果然他聽到了病人的心跳聲,效果甚至超過了直接用耳朵貼著病人胸部聽。之后,醫(yī)生根據這一原理,把卷紙改成小圓木,再改成現(xiàn)在的橡皮管,另一頭改進為貼在病患者胸部能產生共鳴的小盒,便有了現(xiàn)在的聽診器。
這兩個關于發(fā)明的故事,不僅內容相互關聯(lián),而且其中采用的思維也是相同的,那就是類比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