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延東
20世紀60年代末,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場職工家庭。父親當時也算是農場少有的“文化人”。我的記憶中,從沒有過“家訓”的概念,但有一條“家規(guī)”讓我記憶深刻:不能隨便要別人的東西,否則,就一個字——打。
小時候,北京、上海的知青每次探家回到農場,都會帶來花花綠綠的糖果。對我來說,那些糖果太有誘惑力了。一次,一個上海知青給了我一把糖果,我怕被家長發(fā)現(xiàn),就撕了一張“皇歷”把糖果包起來,塞進麥秸垛里。盡管我自認為神不知鬼不覺,但還是露出了“馬腳”——撕的那頁“黃歷”日子還沒到!
老爸察覺到其中必有蹊蹺,略施小計,就把我忽悠得全招了。然后,我就飽餐了一頓“雞毛撣子炒肉”,又被逼著給那位知青回送兩塊榆樹錢兒發(fā)糕。自此,我刻骨銘心地記住了這條家規(guī):不能白要人家的東西。
然而,有一次我接了別人的東西,卻意外地沒有挨打。
那天放學早,我就去了爸爸單位,想等他下班一起回家??傻搅讼掳嗟狞c兒,他還在忙,我閑得無聊,就在他辦公室的窗下玩泥巴。這時,兩個青年職工從食堂打飯回來,因為知道我是誰家的孩子,便一人往我手里塞了一個包子,說:“肉的,吃吧?!?/p>
我拿著包子,愣在那兒不知所措,糾結、忐忑……徹底“蒙圈了”。猶豫了老大一會兒,我覺得還是自己回家更好,就磨磨蹭蹭地往家走,一路上都在做思想斗爭。怎么辦?恰巧,我看到路邊一頭老牛在吃草,便放慢腳步,一狠心把兩個包子朝老牛扔了過去,然后一溜煙兒向家跑去。
吃完晚飯,爸爸不動聲色地問我了一句:“包子呢?”
我腦袋瓜立刻嗡地一下,意識到有人“告密”了,便一五一十地坦白交代了。這次,老爸沒有打我。自此,我懂得了另一個道理:不能浪費,不知道怎么辦的事情,要問家長。
后來,我也為人父了,對接人待物和節(jié)儉有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每次出差回來,我都會給老人、妻子和女兒帶禮物,哪怕是幾個水果、幾個面包或者一本書。我這樣做,就是要用行動告訴女兒:生活節(jié)儉不等于摳門,舍得花錢不等于浪費,消費要有度,心中要有孝、有愛、有責。
如今,女兒已經工作兩年了,與同事相處融洽,工作嚴謹認真,勤奮敬業(yè),連續(xù)兩年都是單位的先進工作者。
家庭生活中,上一代就是下一代的鏡子。現(xiàn)在,我不會再拿包子喂老牛了,但對幾十年來一直堅守的“無義不取、需求有度、有理可讓、責任要擔、原則不違”,我還將持之以恒,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