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昇
小時候站在山的一頭看向遠方,看到的總是蜿蜒盤旋的公路如巨蟒一般咬噬天邊,視線被高大的山峰擋住。一個傴僂的背影在身后問我:“你要去哪兒???”
我手指前方:“遠方!”
時至今日,那山與路已被現(xiàn)代文明改造得面目全非,可20年來我依然清晰地記得它的原樣。我也曾幾度站在山頂,注視遠方。可山的另一邊還是山,路的盡頭是另一條路。在這無數(shù)的山峰中,在這無盡的路途中,兒時所言很遠的地方在哪里,一直都沒有答案。
大概,每個人心中都殘留著一個少年時代的向往。它也許是一個地方,也許是一件衣服、一個玩具,也可能是一個概念化的想法,考第一名、得到贊揚等。但是,它必然在你心中產(chǎn)生了“液化”特性,化作水一般,流淌在心田。
不知不覺中,你會發(fā)現(xiàn),你苦苦尋找的一直是你自己。正如之前聽到的一句話——在世界的盡頭,與自己相遇。
(北方摘自樂讀網(wǎng)、《互聯(lián)網(wǎng)周刊》)
●素材立意點睛:遠方到底有多遠,誰也不知道;世界的盡頭到底在哪里,沒有人會給出準確答案。然而,這并不影響我們去遠方,去追尋世界的盡頭。為什么呢?因為正是在去遠方、在去世界盡頭的路上,我們一步步地了解了自己,清楚了自己的方向,明白了心底的聲音,在這個過程,與其說我們是在完成一個目標,不如說我們在尋找自我,尋找一個真實的自我。只有我們完全了解并清楚了自己的方向、夢想、態(tài)度、價值后,我們才可能到達了最終的“盡頭”,完成了這段“精神苦旅”,我們也完成了自我的涅槃,活成了一個真實而安心的自己。
◎運用方向指南:尋找自我;在路上;傾聽內心的聲音;方向……
閱讀下面的故事,根據(jù)要求作文。
有一位母親,從小看到毛毛蟲就會特別害怕甚至暈厥過去。有一天,母親抱著女兒在林蔭路上走著,女兒突然把一條五彩斑斕的蟲子從母親的頭發(fā)上摘下,放在了手里。母親害怕極了,但女兒還在她的身邊,她不能讓女兒留下毛毛蟲可怕的印象。母親有生以來第一次把一只活的蟲子捏在手心,還假裝很開心的咧著嘴。不知過了多久,母親把蟲子輕輕地放在了地上,對女兒說,這是蟲子,沒什么可怕的。從此,這位母親再也不會害怕小蟲子了。
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