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常紅
國學大師排隊一年只為看一匹馬
姜常紅
饒宗頤(1917年出生,在經(jīng)史研究、考古、宗教等方面均有不少建樹,學術界曾將其與錢鐘書、季羨林并列,稱之為“北錢南饒”和“北季南饒”),出生于廣東潮州的大富之家,父親饒鍔開著發(fā)行錢票的錢莊,饒家不僅富甲一方,家學淵源更是深厚。饒鍔在家鄉(xiāng)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書樓,起名“天嘯樓”,藏書十余萬卷。受父親影響,饒宗頤自幼便浸泡于此,埋首在藏書的世界里。
在父親的有意栽培下,饒宗頤迷戀讀書深入骨髓,坐擁書城的他,從小就跟其他的孩子不一樣,不喜歡玩耍,只喜歡讀書。進入學堂后,饒宗頤總感覺先生教授的知識“太膚淺”,于是選擇退學回到父親身邊。深受家學的熏陶,饒宗頤打下了良好的文化根基,培養(yǎng)了超強的自學能力。
1932年,饒鍔因編撰《潮州藝文志》心力交瘁,積勞成疾,不幸離世,留下一份碩大的家業(yè)和一部未完成的遺作。那一年饒宗頤15歲,他在家業(yè)與學業(yè)中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父親去世后,饒宗頤用了一年時間將父親的遺作單獨續(xù)完,并連載于嶺南大學的《嶺南學報》,引起了學界的關注。1935年,中山大學校長鄒魯創(chuàng)建了廣東通志館,破格將18歲的饒宗頤聘入館中,專職藝文纂修。
饒宗頤學富五車,有諸多研究成果,但他并不急于在完成后立即發(fā)表,而是將文稿一壓再壓,一方面為了修正老知識,另一方面也為了吸納新知識。
饒宗頤
饒宗頤有一個著名的“兔論”:“做學問和做人一樣,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守株待兔的心態(tài)。一般人太急功近利,老是想抓住幾只兔子,而機會就像兔子跑得非常快,積極追的人未必能夠逮到。我就靠在樹底下,有兔子過來的時候,就猛然撲上去?!?/p>
當時法國學界的敦煌學研究處于領先地位,留存有不少原始資料。為了研究敦煌學,饒宗頤很長時間都居住在法國。一次,他聽說法國南部有個原始山洞,山洞的巖壁上畫有2萬年前的巖畫,而且整個墻壁都是動物,其中有一匹中國的蒙古馬。饒宗頤猜想這極可能與遠東近東的交流溝通有關。遠東近東是當時歐美人使用的一種以歐洲為中心的地理概念,近東是指距離西歐較近的國家和地區(qū),遠東則指的是離西歐最遠的亞洲東部地區(qū)。中國的蒙古馬屬于遠東,但出現(xiàn)的壁畫卻在近東。為了證明遠東近東的人類在2萬年前已有溝通接觸,饒宗頤決定親自去巖洞看個究竟。
這個巖洞是在1940年被4個孩子偶然發(fā)現(xiàn)的,因為擔心人們的呼吸破壞洞內(nèi)景觀,法國政府于1963年將山洞關閉,公眾不得入內(nèi)參觀,只有科學家和獲準的少數(shù)人才能在洞內(nèi)逗留,且每個禮拜只開放一次,每次只有一小時,更苛刻的是,每次僅限入5人。被允許進去的中國人并不多,要排隊,饒宗頤為了一睹這匹蒙古馬,硬是排了一年的隊。1976年,饒宗頤親自觀察了洞窟壁畫后,得出了歐洲古代或已存在蒙古馬借助歐亞大草原東西交流的考察結論。
(責任編輯:北鳴)
(郵箱: dyy101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