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亮
清中期楊彭年制、陳曼生刻香蘅款紫泥粉彩泥百衲壺,為清末收藏大家龔心釗舊藏,癭木盒外由龔氏題簽“曼生百衲壺”,內(nèi)襯亦有多方藏印與一紙題記,十分珍貴。壺形制小巧,把下鈐“彭年”小章。壺底鈐“香蘅”長印,“香蘅”即曼生之子呂卿寶善。
此壺器形端莊穩(wěn)重,比例協(xié)調(diào),簡潔質(zhì)樸,氣度不凡。壺身大小如拳,手感極佳,入手溫潤可人。胎身寶光煜煜,燦若朝霞,泥色褐中泛紅,錯落披飾著黃、褐深淺色泥,斑駁似碎布補綴之百衲僧衣,泥色運用傳神,呼應(yīng)銘文,讓人心生贊嘆。
壺身題銘:“勿輕裋褐,其中有物,傾之活活,曼生銘”。當(dāng)代大石齋唐云(1910年至1993年)所藏清郭頻迦題字,朱石楳摹《茗壺二十品》,所勾繪的曼生壺式中,即有此百衲式及銘文。此手稿首頁題“陶冶性靈,頻迦”,右署“承名世鉤朱石楳摹本”,是以前鑒別和仿制曼生壺的底冊。
百衲,指出家人用信眾捐助或施與的多片碎布補綴而成的僧衣。這件“香蘅款曼生銘百衲壺”,雖與《茗壺二十品》的白描百衲壺形制稍異,但楊彭年透過色泥技巧,反而讓此壺更貼近“百衲”的精神。壺銘“勿輕裋褐”,“裋”發(fā)音同樹;“褐”指麻料編織的粗布。裋褐,即指貧賤人家所穿的粗布短衣,壺名“百衲”與銘文“裋褐”均與壺身的斑斕色泥相應(yīng)和。
壺銘“其中有物,傾之活活”?!盎罨睢睘樗髀?,此處指注茶的水聲,更是隱喻智者的腹中經(jīng)綸與人生智慧。綜觀全句銘文寓意為:切勿以貌取人,有內(nèi)涵的貧士,往往能說出令人振聾發(fā)聵之言。此外更可以引申解讀為:為人治學(xué)應(yīng)該像百衲衣一樣,必須虛懷廣納,不因人廢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才能提升自己的學(xué)識與胸襟,言之有物,汲之不窮。此壺切茶、切壺,更切處世哲理,確是典型的曼生壺。
此壺原為清末民初著名收藏大家龔心釗舊藏。龔心釗(1870年至1949年),字仲勉,又字懷西,一作懷希,號瞻麓、勉齋,室名“瞻麓齋”,安徽合肥人。光緒二十一年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光緒三十四年出任大清駐加拿大總領(lǐng)事。辛亥革命后長居北京。龔心釗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曾活躍于上海,收藏極豐,尤愛紫砂,藏品常用硬木制成,內(nèi)以絲絹或織錦包面,每于匣上鈐印、題識品評。龔氏后人將部分舊藏捐贈上海博物館,其余散入各地藏家,因藏盒題記的特色,龔氏舊藏每易辨識。重慶三峽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xué)文物館均庋藏有若干龔氏遺珍。
銘文署款“曼生”,即陳曼生(1768年至1822年),浙江錢塘(今余杭)人,名鴻壽,字子恭,號曼生,西泠八家之一,善書法、篆刻。嘉慶十六年(1811年)左右任溧陽縣宰,好紫砂工藝,自繪紫砂壺圖樣,請楊彭年及楊之弟妹等良公制壺供坯,并與幕客在壺身刻銘,題記吟詠,是謂“曼生壺”。
把下鈐款“彭年”,即楊彭年(1772年至1854年),清宜興制壺名手。彭年弟寶年、妹鳳年,都是當(dāng)時制壺高手。一門眷屬皆工此技,名聞一時。楊彭年善于配泥,所制茗壺,渾樸工致。傳大彬手捏法,雖隨意制成,仍具天然之致。
目前所見“香蘅”款曼生壺不多。其一,江蘇淮安市博物館藏“香蘅款三足扁壺”一具,肝紫色,壺肩鐫銘:“臺鼎之光,壽如張蒼。曼生作乳鼎銘。”把下鈐“彭年”小印,底鈐“香蘅”篆文長方章。此壺為1986年出土于淮安市河下鎮(zhèn)清代王光熙墓,其人不可考。其二,上海博物館藏“香蘅款小周盤壺”一具,壺肩鐫銘“吾愛吾鼎,疆食疆飲。曼生作乳鼎銘”,把下鈐“彭年”小印,底鈐“香蘅”篆文長方章。兩壺均為小壺,高僅3.7公分,彌足珍貴。
(作者系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征集評審委員、成陽藝術(shù)文化基金會特聘研究員、江蘇宜興市陶瓷(紫砂)文化研究院學(xué)術(shù)顧問、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總編輯、《紫玉金砂》雜志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