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念斌案雖然已經(jīng)過去了幾年,但筆者每每閱讀都會有不同感想。止于此,筆者通過感悟把思緒整理,本論文先清晰的簡述了念斌案及其裁判過程,接著對念斌案從不用的四個角度進行思維,第一,念斌案對我國司法理念的沖擊;第二,由念斌案來思考我國刑事訴訟對人權保障的問題;第三,針對我國目前刑事案件改判無罪的情況,受害人何去何從;第四,寫了媒體對司法獨立審判的影響。
關鍵詞 念斌案 疑罪從無 保障人權 司法獨立
作者簡介:劉鳳杰,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法學院教師。
中圖分類號:D92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057
案情及裁判過程簡介:在福建省平潭縣的澳前村莊,村民念斌以及丁云蝦分別租住了當?shù)卮迕耜愌讒傻拿穹?,相鄰做生意?006年七月的一晚上,這個村莊發(fā)生了一起多人中毒死亡的重大命案。被害人丁云蝦和他的三個子女,還有房東陳炎嬌母女二人。這些人都發(fā)生不同程度的中毒反應,最嚴重的是丁氏的一雙兒女中毒死亡。翌日,平潭縣的公安對此事件立案進行偵查,經(jīng)過仔細偵查以及根據(jù)各個中毒的情況,查證系投放的鼠藥所致,鼠藥別名氟乙酸鹽。警方在進一步的偵查中推斷,迅速鎖定了被害人鄰居念斌有重大作案嫌疑。這個案件從立案到偵查終結僅僅用了13天時間,念斌也立即被公安機關逮捕。在2007年2月,福建省福州的檢察院以念斌涉嫌投放危險物質(zhì)罪制作了公訴意見書遞交到市中院,同年3月,市中院首次開庭對念斌案進行審理,在庭審中念斌針對控訴機關提供的口供,進行翻供。認為自己是刑訊逼供之下不得已才承認自己有罪。然而法院仍堅持支持公訴機關的起訴意見,并且當庭宣判,被告人念斌罪名成立判處死刑 。念斌接到判決書后面,進行上訴,隨即該案移到福建省高院。省高院在2008年12月31日對念斌案進行審理后認定,該案事實存在諸多疑點,關鍵證據(jù)不足,作出撤銷原判發(fā)回重審的裁定。案件是曲折不斷,福州市中院組成合議庭重新開庭審判念斌案,這一次市中院仍堅持自己原來的判決,判處念斌死刑。被告人念斌不服判決,又再次上訴,這一次念斌的上訴請求被省高院裁定駁回。案件就進入到了死刑復核程序。最高院在對念斌案進行復核程序,認定該案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做出不予核準的裁定。然后該案由由福建省高院發(fā)回福州市中院進行重新審理,又進行了前面的怪圈循環(huán)。最后,最高院直接裁定由福建省高院來提審此案,省高級人民法院最終以該案的定案證據(jù)不能相互印證,定案證據(jù)存在諸多矛盾和疑點,無法排除證據(jù)的非法性,于一四年八月對念斌作出無罪判決。念斌案歷時八年,十次開庭審判。4次判處死刑立即執(zhí)行,終沉冤昭雪。然而,2014年11月,念斌準備辦理出入境手續(xù)外出打工謀生,才知自己又再次被確定為犯罪嫌疑人,已被平潭縣警方限制出境。念斌案在循環(huán)多次后又再次被平潭縣警方“偷偷”進行立案偵查,這與我國以前發(fā)生的“冤案”不同,在我國司法上又有新的歷史記錄,該案審判之路實在曲折漫長。
一、 砸碎了“疑罪從輕,留有余地”的司法理念
無罪推定原則(presumption of innocence),意指“未經(jīng)審判證明有罪確定前,推定被控告者無罪”。無罪推定原則是現(xiàn)代法治國家刑事司法通行的一項重要原則,是國際公約確認和保護的一項基本人權,也是聯(lián)合國在刑事司法領域制定和推行的最低限度標準之一。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2條明確規(guī)定:“未經(jīng)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就是著名的無罪推定原則的法律依據(jù)。
疑罪從無離我們有多遠?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五條第三款之規(guī)定雖然在我國刑法中規(guī)定了“疑罪從無”的司法原則,但是在司法實務中“疑罪從輕,留有余地”的保守司法理念禁錮了多數(shù)司法人員的思想,多少年來非常盛行。在司法實踐因為證據(jù)不足偵查終結的案件極少,很大原因是檢查機關適用疑罪從無原則有選擇的傾向性。所以,疑罪從無的適用推移到人民法院,法院會以無罪宣判的形式作出判決。適用疑罪從無看似放了犯罪嫌疑分子,給社會公共秩序造成了危害,但若不貫徹疑罪從無原則則很可能導致冤假錯案,放縱了真兇。隨著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法律體系的健全,民眾法律意識增強,疑罪從無原則是貫徹和實行的大勢所趨。疑罪從無的原則要求:第一,偵查階段,有偵查權利的偵查機關在法定的偵查期限內(nèi)若查明案件證據(jù)不足,就應及時撤銷案件;第二,審查起訴階段,經(jīng)過兩次補充偵查印證案件事實的證據(jù)仍然不充分,無法排除合理懷疑,應將做出證據(jù)不足不起訴決定,建議法條進行調(diào)整,把“可以”修改為“應當”;第三,審判階段,若經(jīng)過審判確定本案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的,直接作出無罪判決。這樣在訴訟的每個階段,公、檢、法各部門都層層把關、保障和落實疑罪從無之原則。
念斌案,最高院未作出終審判決之前,確實未看到疑罪從無原則的體現(xiàn)和適用。從確立無罪推定到疑罪從無,我們司法一直在進步,而且也逐步真切體現(xiàn)到了個案中。念斌在經(jīng)過偵查、起訴、審判之后,歷時八年之久,經(jīng)過4次判處死刑下,最終等來了無罪判決。原因就在于我國疑罪從無原則法律規(guī)定相當模糊,在《刑事訴訟法》第 58 條、129 條、130 條等我們僅推斷出疑罪從無原則的可行性 。犯罪嫌疑人念斌在偵查機關未充分掌握刑事案件事實證據(jù)來追究念斌刑事責任的情況下,依然硬性啟動審查起訴程序程序。承辦念斌案的檢察官在采訪中說,辦理念斌案時知道證據(jù)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但是由于工作的各方壓力經(jīng)過權益衡量還是啟動了起訴程序。作為執(zhí)法人員如果考慮個人得失多一些法律公正少一些,那么公平正義的天平就會失去平衡。審判程序是最體現(xiàn)疑罪從無原則適用價值的階段。偵查機關對疑罪從無原則的適用是根據(jù)法律條文推理出來的,檢察機關對疑罪從無原則的適用享有選擇權,《刑事訴訟法》第195 條對法院適用疑罪從無原則進行了概括,就此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在省高院及最高院發(fā)回重審的情況下還是多次判決念斌死刑,當事人不服判決,民眾對此不理解,我們法律界的專業(yè)人士也看不懂了。
這樁歷時8年的案件在既無“真兇落網(wǎng)”、也無“亡者歸來”的情況下被改判無罪,其在法治進步方面意義非常大,它意味著司法人員的觀念從“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轉(zhuǎn)變?yōu)椤皩幙煞胚^一千,也不錯殺一個”了,砸碎了“疑罪從輕,留有余地”的司法理念。
二、刑事訴訟中我們離保障人權還有多遠
刑事訴訟判決結果往往與訴訟當事人利益有著不可阻斷的直接相連,只有判決結果的客觀公正,才能達到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相結合。多數(shù)訴訟參與人欠缺法律知識,不知那些訴訟權利是屬于自己應該享有的,更甚,有時會疏于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判決書的說理性能更好的向當事人闡釋其享有那些訴訟權利,幫助當事人正確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進而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審判。除非任何人的權利都得到了保護,否則沒有任何人的權利是安全的。每一個人都是潛在的被告人。當你有一天不幸站在被告席上,撕心裂肺的喊冤時,高高在上的法官對你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時,你會知道對被告人人權的基本保障是多么的重要。保障人權要從點滴做起,被告人出庭受審著裝標準差別化、標簽化的去除,也是對被告人人格的尊重,是對被告人人權的基本保障??此剖旨毿〉囊?guī)定,體現(xiàn)出的是對當事人權益的尊重和對法治精神的遵循。在念斌認罪后當堂翻供,稱遭受了警方的刑訊逼供。而被公安部鑒定為沒有剪接過的審訊視頻曝光后,法庭雖然沒有看到刑訊逼供的現(xiàn)象,但是找到一個剪輯點,在此前后,念斌從拒不認罪到供認不諱,態(tài)度發(fā)生了180度的大轉(zhuǎn)變,能說明什么問題對于法律人士來講不言而喻。念斌苦等 8 年得到終審判決,給了自己一個清白,然而,一四年冬,念斌去平潭縣公安局辦理出入境手續(xù)時被告知其已經(jīng)被限制出境。念斌案在輾轉(zhuǎn)多次后又被平潭縣警方“偷偷”重新立案偵查,這與我國以前發(fā)生的“冤案”不同。念斌案的終審判決書具有既判力,雖然福建高院對念斌做出無罪的終審判決,該判決一經(jīng)作出,必須立即恢復念斌的人身自由,但是從《刑事訴訟法》第 195 條的解釋得出,念斌被宣告無罪之后,檢察機關依據(jù)新的事實、證據(jù)重新對念斌進行起訴是允許的。公安機關重新立案偵查獲得的事實與證據(jù)是檢察院從新起訴的依據(jù),福建平潭縣警方對念斌家人的答復意味念斌還是該案的嫌疑人之一。念斌在獄中 8 年警方?jīng)]有找到證明念斌有罪的充分證據(jù),在高院宣告念斌無罪緊十多天之后就又立案不免讓人懷疑警方在打擊報復念斌。如今念斌被無罪釋放剛出了看守所就又成為“犯罪嫌疑人”,這就需要公安機關拿出有力證據(jù)。有了新的證據(jù),立案、偵查、提起公訴,自有一套流程和章法。如果證據(jù)充分,為什么沒有下一步的行動?如果證據(jù)不充分,為何能隨便把一個“好人”立案變成“犯罪嫌疑人”?不能不說在刑事訴訟中保障人權我們依然在路上……
三、誰來承擔刑事被害人救助的責任
在2014年8月29日這天報道念斌案時,《北京青年報》的一幅插圖漫畫形象地道出了當事人和執(zhí)法機關的現(xiàn)實困境——漫畫中,當居中的執(zhí)法者手持法律文書對念斌說“證據(jù)不足,你可以回家了”時,站在一旁的受害者家屬攤開雙手問:“他證據(jù)不足?那真兇呢?”當念斌重獲自由后,他們8年間走過的“追兇路”又回到了原點,但丁云蝦那顆傷痕累累的心卻再也無法回到“從前”。如何救助、誰來救助像丁云蝦這樣的受害者,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
四、媒體的報道的法律界限在哪里
新聞媒體監(jiān)督作為社會監(jiān)督的一種重要方式,對于促進司法公平公正,具有積極的作用,甚至被人們認為是司法走向公正的良好信號。但是新聞媒體行使監(jiān)督權也應當有界限的,在念斌被無罪釋放后媒體對其大肆報道,甚至把被害人的家屬說成無理取鬧,只會打砸搶的惡霸。其實被害人家屬亦很可憐,失去親人他們已經(jīng)十分痛苦了,現(xiàn)在又有媒體對他們進行傷害式報道……
這里并不是為司法監(jiān)督潑冷水,因為就目前情形而言司法監(jiān)督不是做得太多,而是做得還不夠,傳媒的行為空間還應進一步拓展。但是在目前傳媒與司法關系的構建中,多從法律的平衡原則出發(fā),注入更多的理性將避免將來的彎路,任何好的法律設計,其精髓都在于在不同價值和利益之間保持合理平衡,因此,一方面確保傳媒的監(jiān)督落到實處,另一方面強化對傳媒行為的合理化約束,才是制度建設的應有之義。這些制度啥時候能夠出臺?我們要求媒體、群眾不能搞“道德審判”、“立場審判”,法庭本身首先要保持中立,不能搞“預先審判”。媒體的大量負面報道,往往會引發(fā)觀眾、媒體對被告人的厭惡,以致于出現(xiàn)“道德審判”、“立場審判”,法院面臨重重壓力,影響司法獨立。這與我國司法獨立審判,有很大的矛盾。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因此對念斌案我們要思考的再深刻一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我們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注釋:
念斌案一審判決書:http://blog.163.com/nian_2006/blog/static/1015639882008102023 246746/.
陳瑞華.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48.
張小凡.當前自媒體發(fā)展的特點與趨勢分析.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