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亮相】
從小到大,成長的道路上總會有許多人陪伴我們,或許是附近的小伙伴,或許是你的父母老師,或許是你喜歡的明星……在他們當中,有誰成為了你的偶像,指引著你在成長道路上不斷前行?
請以“我的偶像”為題目,寫一篇作文。要求:(1)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聯系生活體驗寫作;(2)自選文體,詩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句用在魯迅身上一點兒也不為過。他為人民獻出了青春,他的文字既狠狠地諷刺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也為未來勾畫了美好的藍圖。
每每閱讀魯迅的文章,我的眼前總會出現這樣一幅面部特寫:一張如刀雕斧刻過的臉龐,透露出剛毅與堅強;兩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透那沉沉的黑夜;一頭夾雜著些許銀絲的黑發(fā),顯示著與惡勢力的不妥協……他那嶙峋的傲骨,生硬的線條,宛如水鄉(xiāng)紹興那一塊塊青灰色的石板,堅硬、冰冷。
魯迅是一位文學家,可他的志趣卻并不在文學本身,而是想利用文學的力量來改造社會,改造人們的心靈。要不然,他怎么會放棄原本發(fā)展得非常好的醫(yī)療職業(yè),反而投筆從戎呢?他無論寫什么文章,都著重在對社會、文明的批評上。但他越是想去改造社會,社會就越對他進行壓迫。那么,他是選擇屈服,還是頑強地斗爭?答案不言而喻。魯迅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卻異常地清醒與敏銳。他不屈地戰(zhàn)斗著、抗爭著,以思想作劍,以筆為槍,劃破漫漫長夜,挑出些許亮色。
然而,一個古老的水鄉(xiāng)卻沉淀著唯美的風景。白墻黛瓦,流水人家,眼前的悠悠碧水與耳畔的欸乃槳聲共同勾勒出一個充滿詩意的美麗紹興。但就是這片素有“文物之邦、魚米之鄉(xiāng)”之稱的紹興,卻孕育出了一位“文化戰(zhàn)線上的民族英雄”。
當然,在魯迅的文學寶藏中,除了有對社會的不滿、控訴外,還有一部分文章是跟他的故鄉(xiāng)、童年有關的。少年時套著銀項圈的閏土,在雪地捕鳥時遺留下小小的秕谷,還有百草園里的桑葚、皂莢、叫天子、美女蛇……
時至今日,魯迅在文壇上的影響仍然被認為是巨大且無可替代的。他就像一本剛從舊書店中淘出的線裝書,封皮古樸又不失淡雅,極具內涵卻有著厚重的質感,字里行間散發(fā)著的淡淡墨香,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河南沁陽市第二中學初一 姜琪珅《我的偶像》
老師:“腹有詩書氣自華”語出北宋蘇軾《和董傳留別》:“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是說一個人只要飽讀詩書,學有所成,氣質才華自然橫溢。讀罷姜琪珅同學的這篇作文后,我不禁發(fā)出了腹有詩書“文”自華的感慨。假如沒有平時廣泛的閱讀積累,沒有對人物發(fā)自內心地崇敬,姜琪珅同學又怎敢選擇魯迅這樣的大家進行表述?
作為一篇簡單的議論文,作文結構工整、層次清晰,尤其是小作者從魯迅先生的外表入手,依次將其品性、作品、影響力等方面呈現在讀者面前,構架十分宏大。
親愛的同學們,你知道哪篇文章還有這樣的特點呢?
陳李文:我們剛學過的課文《鄧稼先》體現的就是這種縱橫捭闔的大手筆。作者楊振寧是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他有著傳統的眼光、歷史的視野和偉大的胸襟。因而其文章寫得不同凡響,比其他傳記要足足高出一籌。
張在敏:在《鄧稼先》一文中,作者從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角度贊揚“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可見,他對鄧稼先的評價有多高。
吳薛橦:此外,作者還把鄧稼先放在國際大舞臺上寫,既顯示了作者的全球視野,又提升了文章的境界。由于作者非常熟悉我國傳統文化,又具有全球視野,所以才能將兢兢業(yè)業(yè)、一絲不茍的鄧稼先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立于紙上,給我們留下了這么深刻的印象。
老師:大家分析得都很透徹。仔細想一想,假如作者胸無點墨,又怎能具有“傳統的眼光、歷史視野和全球胸襟”?又怎能在寫文章時嫻熟運用呢?所以說寫文章,必須有充足的素材作支撐,否則就是“無米之炊、無源之水”。即使勉強成文,也難免會空洞無物、粗制濫造。
因此,同學們要想在寫作中做到腹有詩書“文”自華,一定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多作功夫:
一、多讀書,讀好書,做到“腹有詩書”。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就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讀和寫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閱讀是吸收,是在豐富自己的思想和內部語言;而寫作是傾吐,是將自己的某些人生體驗、內部思維轉化為外部語言,很重要的一個鏈接點就是閱讀。這個“鏈接點”上所能提供的資源越多,寫出的文章就會越精彩。
二、寫至情之文,切忌無病呻吟。
所謂至情之文,就是要對即將出現的人物或事件充滿真情地進行敘述。如《鄧稼先》一文,就表現在作者對中華民族及有著50年友誼的老朋友的至情上。再如作者得知中國的原子武器工程,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完全是自力更生研發(fā)成的時,就激動得熱淚盈眶,顯示出作者對民族至高無上的深情。
三、錘煉語言,豐富表達。
無論是哪種文題的文章,都需要通過語言來支撐。《鄧稼先》一文的句式就很多變,有時句式十分整齊,例如“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部分,依次列舉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個例子;有時也會長句短句交錯地使用,但不管怎么用,都要為表達思想感情而服務。
當然,要想寫出優(yōu)秀的作文,大家還要養(yǎng)成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習慣,因為任何知識都只有在經過思考之后,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