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瓊
赤子羅旭
文/李瓊
穿過迷宮般的北京電視臺地下停車場,從某拐角處拾級而上,北京電視臺節(jié)目主持人羅旭走入化妝間,化妝師潘林娜按照慣例幫他打理造型。
鏡子里的一雙眼睛炯炯有神,那眼神當中折射出的是經歷和思索院新年之際,他遠赴西沙永興島隨隊參加“首都優(yōu)秀青年代表西沙行”,在天涯哨所和哨兵促膝交流曰回京后,他在擁有50萬粉絲的微博上發(fā)布了主持今年北京春晚的消息曰幾天前,他打算捐贈給中國航空博物館的女飛行員余旭烈士的雕像終于雕刻完成。
20分鐘后,在這棟大樓的錄影棚,羅旭和軍事專家傅前哨要錄制最新一期的《軍情解碼》。
七年的時光,2300多期軍事訪談節(jié)目,加上之前的新聞直播和大型晚會,作為節(jié)目類型跨度最大的主持人,2014年羅旭成為了中國電視界史上最年輕的金話筒獎、金鷹獎雙金得主。
日復一日的主持,羅旭早已成為《軍情解碼》的標簽和形象代言人,有人評價他“已經進階為專家型主持人”,但他覺得“專家型”評價實在過譽,“只想專心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做好看的軍事節(jié)目”。
黃綠相間的偽裝網環(huán)掛房間四壁,碩大的沙包在柚木色地板上壘出了戰(zhàn)壕模樣,彈藥箱層層疊放,經過燈光師一番精心調整,燈光從幾個方向射向房間正中的訪談桌。
無論是從正前方的主機位,還是左右兩側的輔助機位看去,如果沒有正襟危坐的主持人和嘉賓,完全會讓人以為這就是一個戰(zhàn)地指揮室。
“往左轉一些,不是往左移,是往左轉方向,不然會擋住主持人遙”音響里傳來隔壁導播孫征海的聲音,工作人員隨即調整桌上“殲-20”戰(zhàn)機模型的位置,以便找到更好的畫面構圖。
羅旭喝了口茶,笑著說道院“飛機擋住我沒關系,耶懟爺到我臉上都行遙”
“那可不行浴”導播哈哈笑了,隨即指揮攝像準備錄制遙這七年,他和羅旭已經配合了2000多期節(jié)目。
“3,2,1浴開始浴”短短幾秒之后,羅旭進入主持狀態(tài),剛才還和導播打趣的腔調迅速變成渾厚而穩(wěn)重的男中音院“我們看,大屏幕上展示的是中國新型戰(zhàn)機殲-20的最新圖片,目前新機型發(fā)展如何,我們有請軍事專家噎噎”
對面的專家侃侃而談,羅旭不失時機地拋出一兩個專業(yè)問題,引導專家進一步解讀。
羅旭認為,如果把電視節(jié)目比作一道大餐,專家的解讀和節(jié)目內容才是美味,主持人要甘于當襯托美味的盤子遙“做好盤子,捧出美味”正是他一貫的職業(yè)追求,“能讓嘉賓超水平發(fā)揮,才是主持人最閃光的時刻”,這位中國最年輕的“金話筒”如是說。
最近幾年,國際局勢和中國周邊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國防和軍事類內容越來越成為全民關注的熱點遙北京電視臺為了適應新的變化和挑戰(zhàn),從新聞人的社會責任和鎖定時事熱點出發(fā),開辦了全新的軍事訪談節(jié)目《軍情解碼》。
由于出身軍人家庭,“既陽光又陽剛”自帶正能量軍人氣質,又經歷過國際時事訪談乃至奧運直播的錘煉與考驗,當時不到30歲的羅旭成為了《軍情解碼》主持人的不二人選。
第一次走進錄影棚,羅旭并不緊張,不僅因為他豐富的主持經驗,信心還來自他多年以來對軍事的熱愛和積累遙羅旭告訴記者院“對于電視主持人而言,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是為主持節(jié)目進行的耶廣義備稿爺遙而對于具體節(jié)目的備稿,在節(jié)目策劃的時間,我已將稿件和流程在腦海中過了無數遍遙”
2011年元旦,第一期《軍情解碼》于晚上9點11分在北京電視臺青年頻道播出,節(jié)目播出以后因為反響熱烈,不久之后臺領導決定節(jié)目播出次日在北京衛(wèi)視重播。
這檔選題涵蓋軍旅文化與戰(zhàn)爭文化,解析幕后故事的國際軍事節(jié)目很快吸引了北京觀眾的注意,繼而通過衛(wèi)視播出,在上海、廣州乃至全國都擁有了大批的忠實粉絲遙與此同時,羅旭也開始以軍事節(jié)目主持人的形象深入人心。
2300多期節(jié)目,邀請的嘉賓一個比一個“咖位”大,張召忠、尹卓、徐焰、喬良、金一南、徐光裕、杜文龍、李莉、宋心之、曹衛(wèi)東、房兵噎噎羅旭不急于表現自己,始終努力扮演好“盤子”的角色,安排好訪談中每一次“起、承、轉、合”,只為讓專家們更好地表達出自己的學術思考和研究成果。
“軍事節(jié)目有它的特殊性,必須嚴把導向,注意信息安全遙某期節(jié)目,前期策劃出現疏漏,專家準備得很充分,關于海軍三大艦隊驅逐艦駐防特點的解讀幾乎話到嘴邊”,節(jié)目錄制現場羅旭立刻打斷并將話題引開,他這么解答記者的疑問院“主持人是最后一道關口,專家可能無意說漏,但我必須時刻繃緊一根弦,涉密的信息絕對不能說遙”
羅旭把職場經典《致加西亞的信》奉為自己的職業(yè)準則,努力到最后一分鐘,時時嚴苛要求自己遙一般來說,一天錄制三四期節(jié)目已是主持人的極限遙因為嘉賓的特殊情況,有一次要連續(xù)錄制五期節(jié)目,羅旭錄完節(jié)目前額非常疼痛、體力到達極限,但他開玩笑說院“每天都有教授、將軍來上課,不用交學費,還有臺里的勞務,挺開心的遙”在他看來,這2300多期《軍情解碼》意味著眾多將軍、教授、研究員給他“上了2300多節(jié)軍事課”。
開播七年,每天一期遙據2017年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軍情解碼》網絡點擊量超過11億次、平均收視率在1.07,牢牢占據北京電視臺同時段節(jié)目收視率前三名的位置。
每一位來錄制節(jié)目的軍事專家都成為了羅旭的老師和摯友,他珍藏了一個簽名本,上面寫滿了嘉賓們對他的祝福和對節(jié)目的期望。
2014年2月27日早晨,羅旭收到北大博導劉樹華教授的一條祝賀短信。
三年前,劉教授和羅旭錄節(jié)目,羅旭請他簽名,他在本上寫下“祝羅旭事業(yè)有成,早日拿金話筒”,當時羅旭還想,哪有這樣的福氣,可誰知三年后,教授竟然一語中的遙2014年2月26日晚,“2013年度中國播音主持耶金話筒爺獎”在京揭曉,羅旭成為了該獎項史上最年輕的男主持人。
同年年底,第27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在長沙頒獎,羅旭和魯豫、尼格買提并列獲得“金鷹獎優(yōu)秀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獎”,分量十足的雙料金獎無疑是對電視人最大的褒獎和鼓勵遙得獎次日,羅旭即飛赴內蒙古某聯合訓練基地采訪大型演習。
一檔節(jié)目,一個主持人,如何對觀眾產生影響,羅旭認為“大家的信任才是關鍵”。
作為一檔國際軍事欄目,《軍情解碼》不乏資深專家的權威解讀,但讓觀眾對節(jié)目內容產生充分信任,主持人就得來真的,因為“你講的,必須是你自己內心相信的”。
去年是“東北老航?!背闪?0周年,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老航校艱難起步、不斷壯大,雖然幾易校址,但一批又一批的新中國飛行員從老航校飛上藍天、飛向戰(zhàn)場,他們當中有著名的空戰(zhàn)英雄劉玉堤、張積慧等。
那么新時期,中國空軍飛行員是如何成長的鑰
為探尋飛行員是怎樣煉成的,《軍情解碼》專程赴哈爾濱飛行學院和長春空軍航空大學采訪,經空軍特批,通過理論學習、身體訓練、模擬駕駛、地面演練、座艙訓練及考試測驗等全部程序后,5月10日,羅旭在飛行教員孫玉志的帶領下,登上螺旋槳初級教練機“初教-6”,在1000多米的高空,完成了20多分鐘的飛行訓練。
飛行前,除了一系列嚴格體檢,羅旭還得完成飛行員必須通過的體能關——要“體能小五項”,即在限時內,做30個杠鈴推舉、30個深蹲起立、30個仰臥舉腿,30個直膝跳,最后是4個25米沖刺往返跑遙這看似簡單的“體能小五項”其實是塊難啃的硬骨頭,訓練中很容易出現體力透支的情況。
因為機會太難得,羅旭咬緊牙關堅持,終于拿到這張乘坐戰(zhàn)斗機飛向天空的“入場券”遙完成之后,羅旭說自己“像死過一次”。
飛機升空,羅旭在后艙,跟著孫玉志平飛加速、俯沖、躍升噎噎
孫教員告訴羅旭,馬上飛一個特技動作“筋斗”遙孫玉志教員用機內通信問他院“羅旭,沒問題吧鑰”“沒問題浴”羅旭回答遙隨即,飛機傾斜往下俯沖,以獲得加速度,隨即,孫教員拉操縱桿,飛機往上爬升,爬升,再爬升噎噎從地面看上去飛機在空中靈活地翻了個筋斗,整個過程中羅旭成功承受了近5個G的重力。
第二天,經過體檢和測試,羅旭又乘空軍高級教練機“教-8”升空,在現場拍攝的中國著名航空攝影專家牟健為目睹了全過程,并將自己的攝影圖冊贈送給他,在扉頁上鄭重地寫下“祝賀羅旭成為第一位乘殲擊機的主持人”。
2016年6月6日,《軍情解碼》推出了紀念東北老航校特別節(jié)目《空軍飛行學員是怎樣煉成的》,將老航校發(fā)展歷程清晰地展現給觀眾的同時,主持人羅旭親身體驗飛行員訓練在節(jié)目當中也作為特別的段落加以呈現,節(jié)目播出后,觀眾的電話、信件紛至沓來遙羅旭乘坐“初教-6”和“教-8”的飛行片段,讓觀眾對“1萬多名飛行員經歷的艱辛與磨難”產生直觀而深刻的印象。
網絡上這段節(jié)目視頻也火爆異常,樂視網網友@波波_901說院那個年代真是太艱苦了,飛行員培養(yǎng)真不容易,中國空軍真棒浴搜狐視頻網友@user36395400說院曾經的苦難變?yōu)榻袢盏妮x煌,難忘老航校,感謝《軍情解碼》將這段歷史重現。
親身體驗,親身經歷,羅旭想讓觀眾信服的效果達到了遙“如果你的內心對自己講的東西都不確信的話,你怎么能很好地表達呢鑰你去體驗過,嘗試過,你講的別人才會相信浴這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遙”羅旭告訴記者。
無論是在各種頒獎典禮,還是節(jié)目訪談、雜志專訪中,羅旭不止一次地說過“軍事節(jié)目主持人必須得正,要值得信賴”遙這種想要獲得觀眾信任的執(zhí)著始終貫穿于羅旭的職業(yè)生涯遙拍攝空降兵節(jié)目,在氣溫接近0益的訓練場,羅旭和新兵一起參加訓練,疊傘包、蕩環(huán)、跳高臺,他毫不畏懼地從7米高的跳臺以“烏龜頭、兔子背”的姿態(tài)一躍而下跌入氣墊中。
北上朱日和基地參加萬人實兵軍演,南下澳洲珀斯探訪多國馬航搜救,西至新疆和田慰問援疆干部,東赴劉公島參加甲午120周年海祭噎噎羅旭把演播室搬進艦船、高山、博物館、訓練場,希望“觀眾能離現場近些,再近些”。
開播七年,《軍情解碼》積累了一大批忠實的觀眾,許多人都把欄目當成了答疑解惑的平臺,每當國際局勢緊張或者周邊摩擦增多之時,書信、微博評論、私信、電話噎噎各類咨詢紛至沓來遙“特別忙的時候,辦公室秘書應接不暇只能把電話線暫時拔掉”。
“跟其他軍事類資訊不同,觀眾的信任與節(jié)目長期積累有關,《軍情解碼》不是演☆,不是網絡獵奇,而是一個專業(yè)的有專家坐鎮(zhèn)的軍事類新聞屬性節(jié)目遙”羅旭這樣定位《軍情解碼》。
羅旭親身體驗“空軍飛行員是怎樣煉成的”
從小在部隊大院長大的羅旭,每天都聽著軍號聲起床遙他自詡從小就是理性的“奇葩”,“不愛玩鬧,乖巧得要命”,卻又“感性得可怕”遙小時候,看到《北洋水師》里“致遠”艦管代鄧世昌命全艦全速前進撞沉“吉“”艦的畫面,看到海軍官兵為國捐軀的英勇,他心底就“震顫到想哭”遙長大后,他依舊容易被感動,被英雄感動,鄧世昌、戴安瀾、黃繼光噎噎
英雄主義情結,是他情感組成中的最重要部分。
現在,只要看到屏幕里,烈士空軍殲-10女飛行員余旭對著鏡頭敬禮,聽著余旭對著鏡頭說“假如打仗了,我自己肯定主動去拼一把”,他就會想起一年前在河北和余旭的那次見面,然后淚眼婆娑。
2015年“9窯3閱兵”前不到一個月,《軍情解碼》前往河北,把女飛行員余旭、陶佳莉、盛懿緋、何曉莉都采訪了一遍。
“金孔雀”余旭對著鏡頭笑著講述自己的飛行故事院“四川有句古話,說哪家小孩不聽話就說耶你厲害鑰你能厲害到上天開飛機嗎鑰爺到最后我真是開上飛機了,我很自豪遙”
2016年11月1日珠海航展開幕式上,余旭激動地對記者說第一次看到殲-20就很激動,有時候也會想自己駕駛殲-20會是什么樣遙同樣激動的還有羅旭,參加完珠海航展后,他坐海航飛機回北京途中,看八一電影制片廠版本的“9窯3閱兵”,激動了一路遙“國家強大了,受閱官兵們眼中透露出來的堅毅,那是一種極富魅力的陽剛之美,非常感染人心遙”
未曾想到,11月12日空軍節(jié)的第二天,傳來噩耗院飛行員余旭在訓練中不幸犧牲遙生命永遠定格在30歲的青春。
得知消息的羅旭深感震驚和惋惜遙他在朋友圈悼念這位年輕的烈士,“今日漫揮天下淚,有君足壯空軍威,碧空如洗花如雨,雀舞九霄迎風雷遙”又當即找到央視主持人韓喬生,兩人一拍即合,自發(fā)為余旭做個雕塑,捐給中國航空博物館。
羅旭說,自己曾去俄羅斯參觀過新圣女公墓,“推動國家進步的英雄、藝術家、科學家都有雕塑”,他堅信“是英雄就應該有人紀念他們”。
他跟余旭的戰(zhàn)友來回交流雕塑細節(jié),找到清華美院的老師制作泥塑稿,然后選質量最好的漢白玉準備下料噎噎平時需要錄制節(jié)目,閑下來時就和雕塑家反饋自己對雕塑的意見和想法遙從11月14日開始,微信聊天記錄已積累數百條,關于推敲雕塑細節(jié)的中景、近景、特寫圖片也儲存了上百張。
“讓更多人感受到英雄的強大正能量,這不僅是良心,也是新聞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遙”羅旭選擇用這樣的方式紀念英雄,傳播價值。
讓羅旭欣慰的是,“9窯3閱兵”采訪快結束時,他特意讓余旭想象著說說飛過天安門上空的感受,余旭想了一下,鄭重地說道院“我是八一空軍飛行表演隊飛行員余旭,我在空中向祖國敬禮遙”時至今日,這段珍貴而感人的畫面定格在《軍情解碼》的節(jié)目里,成為了烈士永遠的紀念。
“是英雄,就值得紀念遙”
通過《軍情解碼》傳播赤子情懷,通過個人微博和微信朋友圈時刻傳遞正能量,手風琴演奏家楊帆、空軍老英雄劉玉堤、“女版余則成”沈安娜噎噎他積極地向身邊的朋友們傳播這些英雄的故事。
時代應當紀念無愧于時代的英雄,用羅旭最喜歡的鋼琴曲——要李斯特的《愛之夢》中的一句詞來形容他“不自覺地傳播英雄主義的情懷”再合適不過——要
“你的心總得保持熾熱,保持眷戀遙”☆
責任編輯院曹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