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乘舟返江陵,南游岳陽,李白登樓賦詩,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陽樓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
詩人首先描寫岳陽樓四周的宏麗景色:江水流向茫茫遠方,洞庭湖面浩蕩開闊,汪洋無際。這是從樓的高處俯瞰周圍的遠景。站得高,望得遠,“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這一“盡”、一“迥”、一“開”的邈遠遼闊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詩人立足點之高。這是一種旁敲側(cè)擊的襯托手法,不正面寫樓高而樓高已自現(xiàn)。
李白這時候正遇赦,心情輕快,眼前景物也顯得有情有義,和詩人分享著歡樂和喜悅:“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痹娙斯P下的自然萬物好像被賦予了生命。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銜來了團圓美好之月?!把阋钚娜ァ?,用擬人化手法寫大雁懂得人情,帶走愁心,并與下句君山有意“銜好月來”互相對仗、映襯,從而使形象顯得生動活潑,情趣盎然。
詩人興致勃勃,浮想聯(lián)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陽樓上住宿、飲酒,仿佛在天上云間一般。這里又用襯托手法寫樓高,夸張地形容其高聳入云的狀態(tài)。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誠然,詩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睒歉唢L急,高處不勝寒。醉后涼風四起,著筆仍在寫樓高。涼風習習吹人,衣袖翩翩飄舞,儀表何等瀟灑自如,情調(diào)何等舒展流暢,態(tài)度又何其超脫豁達,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整首詩運用陪襯、烘托和夸張的手法,沒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寫樓高,句句從俯視縱觀岳陽樓周圍景物的邈遠、開闊、高聳等情狀落筆,卻無處不顯出樓高,不露斧鑿痕跡,可謂自然渾成,巧奪天工。
古詩練習
送魏大①從軍
陳子昂
匈奴猶未滅,魏絳②復從戎。
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橫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
勿使燕然⑦上,惟留漢將功。
【注釋】
①魏大:陳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
②魏絳:春秋晉國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邊患而受金石之賞。
③六郡雄:漢代名將趙充國,號稱“六郡豪杰”。
④代:代州。
⑤狐塞:飛狐塞,邊界駐軍重地。
⑥云中:云中郡,邊塞重鎮(zhèn)。
⑦燕然:燕然山。名將竇憲大破匈奴軍隊,乘勝追擊,登上燕然山,刻石記功而返。
【思考練習】
1.下列對詩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lián)暗用漢代驃騎將軍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典故,抒發(fā)了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
B.頷聯(lián)“悵別”一語,寫出了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傷感。全詩情感由首聯(lián)的激昂慷慨轉(zhuǎn)入分手時的兒女纏綿、凄苦悲切。
C.頸聯(lián)中的“橫”“接”二字寫出了雁山、飛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們是中原地區(qū)的屏障。這兩句暗示魏大此行責任重大,為尾聯(lián)做了鋪墊。
D.全詩一氣呵成,充滿了奮發(fā)向上的精神,表現(xiàn)了詩人立志報國的思想情懷,感情豪放激昂,語氣慷慨悲壯,有氣壯山河之勢。
2.詩歌尾聯(lián)用了什么手法?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