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華
作為作家的村上,幾乎無人不曉。而作為翻譯家的村上,知曉的人大概就不多了。其實就數(shù)量來說,村上的譯作同他的創(chuàng)作不相上下。也就是說,村上不但是個名聞遐邇的作家,還是個分外勤奮的翻譯家。
相對于作家出身于母語文學專業(yè)的占少數(shù),翻譯家則出身于外國語文專業(yè)的占多數(shù)。蓋因母語可以自學,而外語自學絕非易事。村上兩種出身都算不上。高考初戰(zhàn)失利,轉(zhuǎn)年一九六八年考入早稻田大學“映畫演劇科”,即電影戲劇專業(yè)。他的英語基本屬于自學成才。不知什么緣故,父母都是中學國語老師的他自小喜歡英語。上高中就能七七八八看懂英文原版小說了。不過英語考試成績不怎么好。他日后回憶說英語考得好的人全是壓根兒讀不懂英文原版小說的人,以致他自始至終對日本的英語教育持懷疑和鄙夷態(tài)度。一次他不無得意地說,假如當年教他的英語老師知道他后來翻譯了那么多英語小說,那么會作何感想呢?
村上確實譯了很多。獨自洋洋灑灑翻譯了卡佛全集且不說,還至少翻譯了錢德勒《漫長的告別》、塞林格《麥田守望者》和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等諸多美國當代文學作品。甚至把專門以生日為主題的美國短篇小說搜集在一起譯了,結(jié)集出了一本《生日故事集》。說來有趣,村上最初翻譯的,卻是他自己的作品《且聽風吟》。這部日文不到八萬字的處女作,他利用自營酒吧打烊后的深更半夜吭哧吭哧寫了半年。寫完怎么看怎么都看不上眼。于是找出英語打字機改用英語寫。寫出大約一章的分量后譯成日語。結(jié)果奇跡發(fā)生了:這回筆下的日語不再是令他生厭的老牌純種日語,而是帶有英文翻譯腔的混血兒!村上暗自慶幸,索性用這種混血文體長驅(qū)直進,結(jié)果歪打正著,打出了一片新天地。事實上,你可以不欣賞村上筆下神神道道的故事,但你不能不佩服他獨樹一幟的異質(zhì)性文體。
話說回來,嘗此甜頭,村上始終對翻譯情有不舍。創(chuàng)作之余搞翻譯,翻譯之余搞創(chuàng)作,彼此兼顧,齊頭并進。還和東京大學一位名叫柴田元幸的英文教授合寫了上下兩本《翻譯夜話》。書中專門談翻譯,談翻譯經(jīng)驗。前不久出版的超長隨筆《作為職業(yè)的小說家》也不忘捎帶翻譯一筆。
應該說,翻譯經(jīng)驗這東西大多是老生常談。無論誰談,談起來都大同小異,無非側(cè)重面和表達方式有所不同罷了。那么村上側(cè)重談的是什么呢?兩點。
第一點,愛。村上在《翻譯夜話》中談到:“翻譯是某種蠻不講理的東西。說是蠻不講理的愛也好,蠻不講理的共鳴也好,或者說是蠻不講理的執(zhí)著也罷,反正沒有那類東西是不成的。”后來在《翻譯與被翻譯》那篇隨筆中強調(diào)指出:“出色的翻譯首先需要的恐怕是語言功力,但同樣需要的還有—尤其文學作品—充滿個人偏見的愛。說得極端些,只要有了這點,其他概不需要。說起我對別人翻譯自己作品的首要希求,恰恰就是這點。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上,只有充滿偏見的愛才是我充滿偏見地愛著的至愛?!痹凇蹲鳛槁殬I(yè)的小說家》中他又一次強調(diào):“即使出類拔萃的譯者,而若同原作、同作者不能情投意合,或者稟性相違,那也是出不了好成果的,徒然落得雙雙心力交瘁而已。問題首先是,如果沒有對原作的愛,翻譯無非一場大麻煩罷了?!辈谎远?,愛的最高境界就是忘我,就是進入如醉如癡的忘我境地。再次借用村上的說法,就是要把自己是作家啦、要寫出優(yōu)美自然的母語啦等私心雜念統(tǒng)統(tǒng)拋開,“而只管屏息斂氣地跟蹤原作者的心境漣漪。再說得極端些,翻譯就是要舍生忘死?!?/p>
與此相關,村上還提到敬意(respect):“關鍵是要對文學懷有敬畏感。說到底,如果沒有對先行作家的敬意,寫小說寫文章就無從談起。小說家注定是要學別人的,否則寫不出來。翻譯也一樣,沒有敬意是做不來的,畢竟是很細很細的活計?!?/p>
愛和敬意,含義當然不同,但在這里區(qū)別不大:前者講的是“充滿偏見的愛”,后者是懷有敬意的愛。說起來,大凡愛都是帶有偏見的。沒有偏見,愛就無以成立。換言之,大凡愛都是偏心,都是偏愛。即所謂情人眼里出西施(日語說“麻子坑也是酒窩”)。同樣,如果不心懷敬意甚至瞧不起對方,愛也很難成立。也就是說,偏見和敬意都是愛賴以產(chǎn)生的前提。事關翻譯,就是要愛翻譯,要對翻譯本身、對原作一見鐘情一廂情愿一往情深。這是第一點。
村上談的第二點:節(jié)奏(rhythm)。村上認為寫文章的訣竅在于把握節(jié)奏,翻譯也不例外。他說:“創(chuàng)作也好翻譯也好,大凡文章,最重要的都是節(jié)奏……文章這東西,必須把人推向前去,讓人弓著身子一路奔走。而這靠的就是節(jié)奏,和音樂是同一回事。所以,翻譯學校如此這般教的東西不過是一種模式,而必須使之在譯文中實實在在化為有生命的東西才行。至于如何化,則是每個人的sense(感悟)問題?!保ā斗g夜話》)出于這一認識,翻譯過程中村上總是想方設法把原文的節(jié)奏調(diào)換成相應的日語。他曾這樣描述翻譯塞林格《麥田守望者》時的感覺:此人文章的節(jié)奏簡直是魔術?!盁o論其魔術性是什么,都不能用翻譯扼殺。這點至關重要。就好像雙手捧起活蹦亂跳的金魚刻不容緩地放進另一個魚缸?!保ā斗g夜話2》)
那么,村上的節(jié)奏感從何而來呢?來自爵士樂。村上說他上小學時就喜歡聽搖滾樂,長大后開的酒吧又是整天播放或現(xiàn)場演奏爵士樂的爵士酒吧,節(jié)奏感自然而然同身心融為一體。至于一般譯者,他建議通過多寫多練來“用身體記憶”。
那么我的節(jié)奏感、譯文節(jié)奏來自哪里呢?主要來自古漢語。人所共知,古漢語對韻律極為講究,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具音樂性(music)的語言。而韻律也好音樂性也好,當然都離不開節(jié)奏,或者說其本身即是節(jié)奏。古人落筆,無論詩詞曲賦,亦無論長篇短章,甚至一張便條都注意韻律修辭之美。平仄藏閃,抑揚轉(zhuǎn)合,傾珠瀉玉,鏗鏘悅耳,讀之如御風行舟,又如坐一等座京滬高鐵,給人以妙不可言的節(jié)奏性快感。非我趁機顯擺,我小時候也和村上一樣喜歡看書,喜歡看唐詩宋詞,背過《千家詩》中的“笠翁對韻”。天長日久,自然對文章的節(jié)奏較為敏感,心領神會。一篇文章,哪怕用詞再華麗,而若沒有節(jié)奏,讀起來也條件反射地覺得不暢快。因此,在用漢語演奏傳達村上文體節(jié)奏這方面,感覺上還是頗為得心應手的。
村上文體節(jié)奏明快,一氣流注,而又峰回路轉(zhuǎn),搖曳生姿。韻律、簡約和幽默聯(lián)翩而出,日本式抒情和美國風味渾然一體。沒有川端康成低回纏綿的詠嘆,沒有三島由紀夫疊床架屋的執(zhí)著,沒有大江健三郎去而復來的滯重,沒有村上龍無法稀釋的黏稠—確如村上所說,“日本語性”基本被“沖洗”干凈,了無“贅疣”,從而形成了在傳統(tǒng)日本文壇看來未嘗不可以說是異端的異質(zhì)性文體—來自日語又逃離日語,是日語又不像日語。而村上作品之所以成為國人閱讀視野中一道恒常性迷人風景線,之所以從中學生放學路上偷偷交換的“涉黃”讀物躍入主流文壇和學術研究范疇,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文體別開生面的異質(zhì)性,尤其在于其文體特有的節(jié)奏感和微妙韻味。讀村上,明顯有別于讀以往的日本小說及其同時代的日本文學作品,卻又和村上師承的歐美文學尤其是美國當代文學不盡相同。而作為中文譯本,無論行文本身多么力求純粹,也并不同于中文原創(chuàng),不混淆于任何中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