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禮+趙祎坤
日美太平洋戰(zhàn)爭后期,隨著被日本列為絕對國防圈的馬里亞納群島被美軍攻克,日軍原本預計美軍會在1944年11月攻擊菲律賓群島的作戰(zhàn)行動,因美軍威廉·哈爾西中將的提議被提前到10月。作為對菲律賓作戰(zhàn)的準備,10月12日美軍開始對部署在中國臺灣的日本空軍進行了連續(xù)3天的猛烈打擊,并于10月20日正式發(fā)動對菲律賓群島的登陸作戰(zhàn),地點選為菲律賓群島中部的萊特灣。10月23日,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海戰(zhàn)正式拉開帷幕。
參戰(zhàn)部隊
在萊特灣的登陸作戰(zhàn)中,美軍的參戰(zhàn)部隊包括由威廉·哈爾西統(tǒng)領的第3艦隊,主力為第38航母特混編隊,包含8艘艦隊航母、8艘輕型航母、1200余架艦載機、6艘快速戰(zhàn)列艦、5艘重型巡洋艦、10艘輕型巡洋艦以及63艘驅逐艦。由金凱德指揮的第7艦隊也是主力部隊,包含77、78、79共3個特混編隊,其中由杰西·奧登多夫指揮的77.2特混艦隊,包含6艘戰(zhàn)列艦、4艘重型巡洋艦、4艘輕型巡洋艦、34艘驅逐艦、39艘魚雷艇;由托馬斯·L·斯普拉格指揮的77.4特混艦隊,包含18艘護航航母、540余架艦載機。此外,第7艦隊還有百余艘兩棲登陸艇、巡邏艇、掃雷艇和保障船。值得注意的是,美軍將原屬第3艦隊的兩棲作戰(zhàn)部隊交予第7艦隊指揮,由金凱德全權指揮對萊特灣的登陸進攻,同時增強哈爾西第3艦隊的靈活性,從而快速猛烈地攻擊來犯日軍艦隊。美軍參戰(zhàn)部隊分為3個單元,電臺呼號分別為“塔菲1”“塔菲2”“塔菲3”。
日軍的參戰(zhàn)部隊包括由栗田健男中將指揮的中央艦隊,具體配置為:包含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兩艘戰(zhàn)列艦“大和”“武藏”在內的5艘戰(zhàn)列艦、10艘重型巡洋艦、2艘輕型巡洋艦和15艘驅逐艦;由西村祥治中將指揮的南路艦隊包含2艘戰(zhàn)列艦、1艘重型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由清英志摩指揮的南路補充艦隊包含2艘重型巡洋艦、1艘輕型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由小澤治三郎中將指揮的北方艦隊包含1艘艦隊航母、3艘輕型航母、2艘航空戰(zhàn)列艦、116架艦載機、3艘輕型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
“捷一”號作戰(zhàn)計劃
為了保衛(wèi)菲律賓,日軍決定制定執(zhí)行“捷一”號作戰(zhàn)計劃。該作戰(zhàn)計劃由海軍軍令部和聯(lián)合艦隊司令長官豐田副武大將共同制定,要求日本海軍對萊特灣內的美軍艦船實施孤注一擲的進攻,并伺機尋找美國海軍主力決戰(zhàn)。海軍大本營認為,若是菲律賓淪陷,日本的燃油補給線將被完全切斷,屆時日本的艦船和飛機等無異于一堆廢銅爛鐵,所以萊特灣突擊作戰(zhàn)是日本海軍必須抓住的最后戰(zhàn)機。
日本軍方清楚,美國海軍實力遠高于日本海軍,因此他們決定利用由小澤治三郎中將指揮的北方艦隊作誘餌,設法將參戰(zhàn)的美軍主力第3艦隊調離萊特灣,北上至菲律賓海域;隨后,栗田健男中將指揮的中央艦隊從林加錨地起航,經巴拉望水道-錫布延海-圣被那迪諾海峽,后沿薩馬島南下從北面入口進入萊特灣;同時,由西村祥治中將指揮的南路艦隊,與從中國臺灣方向過來的由清英志摩指揮的南路補充艦隊,在蘇祿海和棉蘭老海匯合后,經蘇里高海峽從南面入口進入萊特灣,與栗田艦隊共同形成對美軍萊特灣登陸場陣地和灣內負責掩護的第7艦隊的鉗形攻勢,以便進行圍殲作戰(zhàn)。
“捷一”號作戰(zhàn)計劃的關鍵是,有多少美軍空中打擊力量被小澤治三郎的誘餌艦隊吸引離開萊特灣北上追擊,以及日軍戰(zhàn)列艦部隊能否及時對萊特灣乘虛而入形成局部優(yōu)勢南北夾擊美軍。這個作戰(zhàn)計劃復雜性高,對時機把控要求性更高。
作戰(zhàn)進程回顧
10月25日5時30分,日軍栗田艦隊成功穿越圣貝納迪諾海峽,以夜間搜索隊形展開于薩馬島外海。此時正像日軍計劃的那樣,美軍哈爾西正指揮第3艦隊在菲律賓海與日軍的誘餌艦隊纏斗,萊特灣內只剩下金凱德的第7艦隊,而且奧登多夫的77.2特混艦隊因為剛剛伏擊日軍南路的西村艦隊而彈藥不足。
6時35分,沿薩馬島南下的栗田艦隊發(fā)現(xiàn)了美軍“塔菲3”集群,7時展開攻擊。此時,美軍第3艦隊的快速戰(zhàn)列艦遠在200海里之外,斯普拉格的護航航母編隊遭到日軍猛烈攻擊并不斷向金凱德求援,金凱德再向哈爾西求援,眼看美軍護航航母編隊就要支撐不住了。此時,日軍不論是追擊美軍護航航母編隊還是突擊萊特灣,都會對美軍構成巨大威脅。
然而,雙方混戰(zhàn)至9時11分,日軍艦隊司令官栗田健男中將突然下達“撤退,方向正北,航速20海里”的命令。9時20分,正在近距離打擊“塔菲3”的日軍艦隊放棄進攻,掉頭北撤。美軍指揮官斯普拉格在追擊戰(zhàn)開始時就已做好心理準備,自己恐怕會成為第一個被日軍艦炮徹底擊潰的美軍航母指揮官,然而形勢的驚天逆轉讓他取得了美國海軍史上“最不可思議的勝利”。
回顧整個作戰(zhàn)過程,日軍緣何“突然”放棄萊特灣作戰(zhàn)計劃呢?
出師不利:指揮官身心遭受重創(chuàng)。10月23日黎明,栗田艦隊在途經巴拉望水道時遭遇美軍“海鯽”號和“鰷魚”號潛艇的魚雷攻擊,在戰(zhàn)爭還未打響前就被擊沉2艘重型巡洋艦,重創(chuàng)1艘,被擊沉的其中1艘重型巡洋艦正是栗田乘坐的旗艦“愛宕”號。栗田落水后游泳逃生轉移到新的旗艦上,據(jù)此判斷雖未正式開戰(zhàn),但是他的主力艦隊就已暴露,這在戰(zhàn)爭開始就給他個人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同時,栗田作為整個艦隊的指揮官,自旗艦“愛宕”號被擊沉落水逃生后3天3夜沒合眼,在生理上幾乎接近了極限。
24日早晨,栗田艦隊進入錫布延海。10時26分,遭遇美軍第3艦隊艦載機的大規(guī)模攻擊,在一波接一波的猛烈空襲下,栗田艦隊多艘戰(zhàn)艦受創(chuàng)。15時30分,栗田決定先向西撤退以避開美機攻擊,并于17時14分天色暗下后再次掉頭向東突進。約1小時后,栗田收到聯(lián)合艦隊豐田副武司令官發(fā)來的“仰仗天佑,全軍突擊”的指令。19時30分左右,被日軍稱為“永不沉沒的戰(zhàn)艦”的超級戰(zhàn)列艦“武藏”號,相繼被22枚魚雷和13顆炸彈直接命中后,帶著包括艦長在內的1021名官兵的尸體,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中。在大艦巨炮與航空母艦第一次旗鼓相當、堂堂正正的對決中,大艦巨炮最后、也是最杰出的代表魂歸錫布延海,直至70年后才被重新發(fā)現(xiàn)。
“武藏”號的沉沒不僅讓栗田艦隊實力大大削弱,更給栗田本人本就悲觀的情緒帶來了沉重打擊。10月25日3時,雖然栗田遵照上級命令成功通過圣貝納迪諾海峽,但他開始懷疑,天亮后自己的艦隊還能在美軍飛機強大的空襲下支撐多久,日軍突擊萊特灣的勝算還有多大。
兩難抉擇:“保存實力”與“消滅敵人”的砝碼偏移。栗田健男本身是個相當保守的指揮官,在開戰(zhàn)時,他并未做好日本海軍司令部所謂的孤注一擲的進攻準備,而是在盡最大可能保全艦隊。這在栗田健男主持召開的戰(zhàn)前準備會選擇航道時可見端倪。
事實上,栗田艦隊由文萊向萊特灣進擊有3條航線可選:一是經巴拉巴克海峽向東北航行,經錫布延海,穿越圣貝納迪諾海峽,這是最近的一條航線,但存在美軍航空兵的威脅;二是離開文萊向西北,掠過南中國海,經民都洛海峽東面進入錫布延海,這條航線可避開美軍航空兵,但遭美軍潛艇攻擊的可能性比較大;三是栗田最終選擇的經巴拉望水道、民都洛海峽、塔布拉斯海峽進入錫布延海,穿過圣貝納迪諾海峽,再沿薩馬島南岸前行,這條航線可避開美軍航空兵和潛艇的攻擊,是最安全的航線,但比較耗時。
雖然日軍的“捷一”號作戰(zhàn)計劃對時間精準的要求非常高,但是栗田卻在時間與安全間百般衡量后選擇了后者。此外,在“高雄”號重型巡洋艦被美軍潛艇擊傷后,栗田派兩艘驅逐艦護送返航;在“武藏”號戰(zhàn)列艦被美軍航空兵重創(chuàng)后,他又派“利根”號重型巡洋艦和兩艘驅逐艦護送其退出戰(zhàn)斗;在“妙高”號重型巡洋艦被美軍擊傷后再次派驅逐艦護送撤退,造成突擊艦隊實力大減,這讓本就與強大的美軍艦隊相比處于弱勢的日軍艦隊更加薄弱。突入萊特灣的日軍艦隊相對于美軍的局部優(yōu)勢不斷減小,與日本海軍軍令部制定的傾盡全力攻擊計劃不相符。
戰(zhàn)場誤判:錯失有利戰(zhàn)機。在整個萊特灣海戰(zhàn)期間,日軍戰(zhàn)場情報丟失、滯后相當嚴重。當栗田艦隊由于在錫布延海域遭到美軍空襲損失慘重而進行短暫的向西撤退回避時,為了與南路的西村艦隊同時夾擊萊特灣,栗田給西村發(fā)電要求其減緩速度,推遲進攻時間。
然而,因為通信不暢,西村并未減速,而是按照原計劃從南面進行突擊,10月24日22時孤軍進入蘇里高海峽,遭到了嚴陣以待的美軍魚雷艇以及杰西·奧登多夫的77.2特混艦隊的近乎飽和式打擊。這場戰(zhàn)列艦之間的決戰(zhàn)一直持續(xù)到10月25日4時19分,南路的西村艦隊除驅逐艦“時雨”號外全軍覆沒。4時18分,日軍南路補充艦隊清英艦隊到達戰(zhàn)場,因擔心再遭美軍伏擊而匆忙撤退。對于日軍南路突擊艦隊的情況,栗田是在10月25日10時18分才從“時雨”號驅逐艦發(fā)出的無線電信息得知的。
更為嚴重和關鍵的是,由于通信不暢,小澤北方艦隊成功吸引美軍哈爾西第3艦隊北上追擊的消息,栗田及參謀人員竟然毫不知情,這嚴重影響了他們對戰(zhàn)局的正確判斷和戰(zhàn)機的及時把握。
在栗田指揮艦隊追殲美軍“塔菲3”集群時,竊聽到美軍將領金凱德以平靜的語氣要求援兵的呼救,誤以為美軍的強大援軍就在附近,隨時可對戰(zhàn)場進行支援,對日軍艦隊進行毀滅性的打擊。據(jù)栗田戰(zhàn)后回憶,他當時曾觀察到突襲完自己艦隊的美軍飛機向萊特灣方向,認為是準備等他的艦隊進入萊特灣后發(fā)動致命攻擊,而且隨著日軍沿薩馬島南下追擊,進一步擔心艦隊離美軍機場越來越近,遭到空襲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但是,實際上這是美軍護航航母上的艦載機投完炸彈后,由于母艦正在躲避日軍炮擊,所以它們被迫飛往相對安全的塔克洛班機場加油。
對手頑強:美軍奮勇抗擊。在栗田艦隊追殲美軍77.4特混編隊時,從美軍護航航母上起飛的艦載機飛行員,冒著密集防空炮火,對日軍戰(zhàn)艦進行突擊,甚至是無彈俯沖,最終迫使日軍戰(zhàn)艦不得不進行機動規(guī)避,減緩追擊速度。來自“塔菲2”集群的美軍艦載機重創(chuàng)了日軍的“筑摩”號重型巡洋艦、“長門”號戰(zhàn)列艦等多艘日軍戰(zhàn)艦。
在日軍的整個追擊過程中,栗田艦隊共面臨著12艘護航航母的艦載機帶來的空中威懾,光是“塔菲2”集群的6艘護航航母就出動戰(zhàn)機204架次,共投下49枚魚雷、276枚火箭彈和成千上萬的機槍彈。美軍的護航驅逐艦為掩護護航航母部隊的撤退,勇敢地沖入日軍的艦隊中與日軍近距離戰(zhàn)斗。期間,栗田的新旗艦“大和”號超級戰(zhàn)列艦為避開美軍“赫爾曼”號驅逐艦發(fā)射的魚雷,急轉向北航行近20分鐘,在緊要關頭作為旗艦嚴重偏離戰(zhàn)場中心。
美軍誓死如歸的抵抗使日軍通過圣貝納迪諾海峽的6艘重型巡洋艦,截止到栗田下令撤退時,只剩下2艘完好無損,而追擊美軍護航航母主要就是靠這些高航速的重型巡洋艦。
結 語
盡管日軍隨后的“神風”自殺式攻擊機擊沉了美國海軍的“圣洛”號航母,但整個萊特灣戰(zhàn)役期間,日軍損失了4艘航母、3艘戰(zhàn)列艦、9艘巡洋艦和十幾艘驅逐艦、數(shù)百架飛機,數(shù)千人死傷,而美軍只損失了3艘航母、2艘驅逐艦、1艘護衛(wèi)驅逐艦和1艘潛艇。萊特灣海戰(zhàn)最終以日本人的失敗而落下帷幕,此后殘存的日本海軍艦隊再也無力發(fā)動遠洋作戰(zhàn)。
責任編輯: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