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
教會孩子做家務,打理好自己的生活,這是培養(yǎng)其熱愛生活最基本的一步。
看似只是小小的家務勞動,卻與孩子的動作技能、
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yǎng)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哈佛大學學者曾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干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干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業(yè)率為15∶1,犯罪率是1∶10。
對孩子進行早期勞動訓練,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幫助孩子學會主動思考、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讓孩子了解生活、愛上生活。
根據年齡,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孩子的家務能力
9-24個月:給孩子一些簡單易行的指示,比如讓寶寶自己把臟的尿布扔到垃圾箱。
2-3歲:可以把垃圾扔進垃圾箱;幫媽媽把衣服掛上衣架;使用馬桶;刷牙;澆花(父母給孩子適量的水);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歲:更好地使用馬桶;洗手;更仔細地刷牙;認真地澆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寵物;睡前幫媽媽鋪床,如拿枕頭、被子等;獨立進食;飯后自己把盤碗放到廚房水池里;幫助媽媽把疊好的干凈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臟衣服放到裝臟衣服的籃子里。
4-5歲:能獨立到信箱里取回信件;自己鋪床,獨立睡覺;準備餐桌(從幫家長拿筷子開始,慢慢讓孩子幫忙擺盤子);飯后把臟的餐具放回廚房;把洗好烘干的衣服疊好放回衣柜(教給孩子如何正確疊不同的衣服);自己穿衣,并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歲:能幫忙擦桌子;鋪床/換床單(從幫媽媽把臟床單拿走,并拿來干凈的床單開始);自己準備第二天去幼兒園要背的書包和要穿的鞋(以及第二天上學要用的各種東西);收拾房間(會把亂放的東西撿起來并放回原處)。
6-7歲:能在父母的幫助下洗碗盤,能獨立打掃自己的房間。
7-12歲:能做簡單的飯;幫忙洗車;掃地擦地;清理洗手間;會用洗衣機和烘干機;把垃圾箱搬到門口街上(有垃圾車來收)。
13歲以上:能換燈泡;換吸塵器里的垃圾袋;擦玻璃(里外兩面);清理冰箱;清理爐臺和烤箱;做飯;列出要買的東西的清單;洗衣服(全過程,包括洗衣、烘干衣物、疊衣以及放回衣柜);養(yǎng)小植物。
孩子做家務像“幫倒忙”,父母該怎么做?
1.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迎合這個階段孩子渴望被看作大人的需求,告訴孩子,Ta的工作給家庭帶來了很大幫助。
2.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權利。提供一份孩子能做的家務清單,讓Ta選擇,從而讓Ta心甘情愿地去做家務。
3.把任務細致化。別告訴孩子“把你的房間收拾好”這種話,應該把任務拆分成數個步驟,比如告訴Ta“把玩具裝進玩具箱里”,“把書放到書架上擺整齊”等。
4.忘記“完美主義”。如果孩子洗的襪子不夠干凈,擦的桌子不夠亮,不要去批評Ta。
5.給孩子提供合適的工具。不要給孩子一把比Ta還高的掃帚。如果你想讓Ta幫你收拾飯桌,那么,就只讓Ta把吃剩的飯菜幫你拿進廚房就行了。
6.不要強迫孩子。孩子不愿配合做家務時,要留一個緩和的過程。比如這樣說:“我可以讓你玩10分鐘,10分鐘一到,你必須立刻去收拾你的書桌?!?/p>
7.提供獎勵。將孩子每天要做的家務繪制成一張圖表,每當Ta完成其中一項時,就獎勵Ta一顆小紅星。而每隔兩三個月,獎勵一個Ta希望得到的禮物。
8.合理安排所有任務。對學齡前兒童來說,重復做某件事會感到乏味,應該不斷變換任務內容。
9.給孩子發(fā)展空間。一旦孩子掌握了之前的家務,就應對Ta提出更高的家務要求,比如桌子如何才能擦得更干凈;或擴大Ta的家務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