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剛
1903年3月,康有為離開喜馬拉雅山大吉嶺,有歐洲十一國之壯游。何為壯游?南海自言:“天縱之遠游者”,“攬萬國之華實者”,“耐苦不死之神農”,康有為自信:集它國優(yōu)良之大成,豈無良藥可治當時中國之沉疴?而必能“鑄我新中國”。
康有為所處的時代是世界重大發(fā)明迭出、工業(yè)蓬勃興旺的時代。“凡歐美之新文明具,皆發(fā)于我生百年內外耳?!笨涤袨橐暋捌嚒⑵?、電線”為“通天縮地”之“神具”,“汽船成于我生之前五十年,汽車成于我生之前三十年,電線成于我生之前十年。而萬物變化之祖,為瓦特之機器,亦不過先我生八十年?!?/p>
游歷歐洲,目睹種種“新文明具”,兩相比較,中國積弱之病,根源何在?康有為認為:歐洲百年來最著之效,則有國民學、物質學二者,中國數(shù)年來,亦知發(fā)明國民之義矣。但以一國之強弱論,以中國之地位,為救急之方藥,則中國之病弱非有他也,在不知講物質之學而已。
康有為的《物質救國論》寫成于1942年2月??涤袨楣P下之“物質”,是機器、技術、工業(yè)的同義詞,康有為的《物質救國論》,亦即工業(yè)救國論也。
《物質救國論》以《彼得學船工》開篇。彼得,俄羅斯沙皇彼得大帝也??涤袨橹v述的是俄羅斯原為“野蠻荒寒之小國”,“考俄之始,乃以八萬兵敗以瑞典萬人,乃割邊地于瑞國,無學校,無練兵,無通商?!比绱瞬豢爸韲我詮姶??彼得大帝親力親為去荷蘭學船工,并“令群臣子弟分往意大利學制小船,往荷蘭學制巨艦”。康有為一再強調了彼得大帝的非凡及雄心,“故遍觀各國,有物質學者盛強,無物質學者衰微,是故彼得聚精會神,降志辱身,不憚榮辱,竭國力而為之,而即及身收其效也。合大地古今之帝王,無有能舍國遠游,雜廁用工,親執(zhí)勞役者,惟彼得一人能之。是其美絕之心力絕千古,故俄之驟長亦絕出一時也”。
康有為不僅強調“物質”,而且重視“物質學”。所謂“物質學”即工業(yè)文化,滲透于物質工業(yè)中的某種精神。彼得不憚榮辱舍國學工,不屈不撓之精神也,白上而下,影響所及,代有相傳??涤袨閺娬{:俄國由弱變強之途,俄國工業(yè)及工業(yè)文化之興,主政者作用無可替代。
歐洲大陸諸國各自的風采迎接康有為,康有為則以自己的思考對作其強弱之論。
德國擁有康德,其哲學思想流播環(huán)宇,法國以發(fā)明一切平等自由之說而自豪;但,英國卻以“先創(chuàng)物質為最強”。歷歷數(shù)之,如阿克來之造新器,格爾步登之創(chuàng)新織等等不勝枚舉。達爾文又“開生物進化之偉然新論”,而“拔千年黑暗而致萬里光明者,則培根創(chuàng)實驗學派,為之先驅”??涤袨檎J為,“凡英國之學派皆偏重物質,故能致此大效也”。康有為往訪蘇格蘭愛丁堡瓦特故居,對蒸汽機之贊頌、艷羨,無以復加,以遲來而自責,所用筆墨更濃更重:“雖光電諸學有以佐成之,非一人之功,然瓦特未出之前一世宙,瓦特己出之后一世宙,具大法力,轉大法輪,有功德于世,孰有若瓦特者乎!
德人努力于創(chuàng)造、發(fā)明、認真、持久,使“物質學”之認識成為一個民族的認識,于是落后成為先進。在《德國游記》中康有為以資料比較1840年,法國汽機之馬力綜合為90萬,德國僅40萬。到1905年時,法國為491萬馬力,而德國已遠超法國達765萬馬力。以汽機力即國力言之,德國上升,法國滯后,落后超過先進無可疑矣。在《物質救國論》中,康有為以德國之強思及中國大可圖強,必然能強。
“德國之昔日哲學尤眾矣,而久弱于法。自勝法后,專講物質、工藝、機電、電化之學,事事業(yè)業(yè),皆有專學,講求不過二十年,今遂勝于美……故德、美兩國,將來雄飛大地,可決決也?!?/p>
德國和美國以工業(yè)文化為基礎值強大,至今依然!其時連想都不敢想的,中國以強大的工業(yè)、國力雄踞于世界的景象,康有為已經有預言在先:夫以德國之小國寡民,大治物質學二十年而霸,英即讓之,況于十倍德國之中國,以全國二十年之力講求,其何有比焉!
一個農耕大國怎樣成為強國?《物質救國論》專辟一章:“論中國古教以農業(yè)立國,教化可美而不開新物質,則無由比歐美之物?!?/p>
中國以農為本以農立國幾千年,“蓋人道之始,惟需衣食,圣人因人道而為治也,乃以勸衣食為第一要務”。破幾千年的以農立國之傳統(tǒng),而講求新物質,進而代之以面目一新的強國之道,此何道也,康有為說:“古之富國以農,今之富國以工商……德國今日之富強皆以工商也。其農業(yè)且勿論,惟其農夫則大減,工商則大增,此最可留意也?!笨涤袨槠鋵嵰呀浽诠串嬅枋觯汗I(yè)、商貿、機械之發(fā)展,改變了農業(yè)的面貌,農村人口急劇減少,“新物、新制、新事、新業(yè)、新物質”洶涌而出,“物質學既新,蒸汽、電化之機日出,無一而不易為機工之世界矣!較之于勞手足而為農世界,其比例可得而考焉!”“機工之世界”,工業(yè)化時代也;“農世界”,農業(yè)社會也。康有為之“最可留意”者,即“農世界”如何進入“機工世界”,亦即未來新中國之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也。
與此同時,康有為反思并直言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缺陷:“吾國人能講形而上者,而缺于形而下者”,在關注汽機、物質、物質學的早期,“物質”乃康有為反反復復、大聲疾呼者。是有康有為之驚天一問:“然則今而欲救國乎?”康有為給出的答案是:“專重事于物質足矣!”又有醒世妙語:“若舍工藝,兵炮而空談民主、革命、平等、自由、則舉國人皆盧騷、福祿特爾、孟德斯鳩,而強敵要挾,鐵艦壓進,挾其一分時六百之炮,何以御之?”
《物質救國論》中康有為認為,其時言救中國者眾,卻未得物質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物質主義之要領,而“誤以自由革命之說?!笨涤袨橹赋?,沒有完全的自由,自由相對于不自由,是“有限之自由,而非無限之自由”
歐美列強有物質之強,為物質競爭,激烈如“盤湯沸焉”,在游歷歐洲十一國之后所見的一種現(xiàn)象是:物質富強之后,精神道德之淪喪,康有為所憂者也。于是故在反復強調“物質!”“物質!”及中國“農社會”必須進入“機工社會”的同時提醒國人:推求中西異同,取歐美之長而補中國之短,萬勿棄吾國幾千年之傳統(tǒng)文化而妄自菲薄??涤袨檎f:故以歐美人與中國比較……如以物質論之,則誠勝中國也,若以道德論之,則中國人數(shù)千年以來,受圣經(此指中國傳統(tǒng)之六經)之訓,承宋學之俗,以仁讓為貴,以孝悌為尚,以忠誠為美,以氣節(jié)名義相砥,而不以奢靡淫佚競爭為尚,則謂中國勝于歐美人可也。
康有為深感痛惜的是:“假定當?shù)老讨?,乃遲之同治光緒,大獎勵新器藝、新思想、則今日之制作已數(shù)十年,以我國力之厚,人民之慧,已可與歐人并軀爭先矣。豈復有來負者平?”
康有為對“物質”和“物質學”的實行籌劃,除了放眼世界,求新求變之思外,特別注重教育,并建議增設學校及科目:“一日實業(yè)學校?!薄岸招W增設機器、制木兩科。”“三日博物館。”“四日型圖館?!薄拔迦罩圃鞆S?!薄傲辗謽I(yè)職工學校?!薄捌呷談窆し?。”“七者交舉而并行,互摩而致精,乃可為也?!?/p>
經、史、子、集還讀不讀呢?康有為說:“焉可不讀!我言增設絕非取代,補形而下之不足也。吾有形而上之精神道德。幾千年之儒學,優(yōu)雅之美冠集大地,人民心有歸依;吾補物質如汽機兵炮以不足,中國非但為大國,且為強國,何懼列強?三十年,五十年,一百年后,康有為早歸大化作天游焉,吾必見之、樂之,于天上云間附掌而笑:吾見吾中國富強也!吾且待世界大同矣!”
康有為還有一言,今人聞之能不驚心?“當競爭之世,只有讓人敬畏,無使人冷憫”(《法國游記》)。
康有為是先知先覺者,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是20世紀初葉最具世界意識的中國人。他最早提出“救國之道,唯在物質”,“國之強弱,視蒸汽力”,“汽機力即國力”。正是康有為,第一個以無可比擬的膽略及智慧,提出并構建了中國從“農世界”到“機工世界”,即農耕社會轉型,中國工業(yè)現(xiàn)代化的藍圖??涤袨樽员取澳涂嗖凰乐褶r”,豈只神農?康有為還是一個拓荒者——100年前中國社會風雨飄搖民不聊生時,康有為的目光如不滅之火,已燭照未來矣。
《物質救國論》還是開啟近代中國工業(yè)文化的不朽篇章。
(作者: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