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三峽庫區(qū)移民貧困致因的精準識別與減貧路徑的實證研究

        2017-06-14 13:08:27李文靜帥傳敏帥鈺程欣劉玥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7年6期

        李文靜++帥傳敏++帥鈺++程欣++劉玥??

        摘要隨著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扶貧成效的顯現(xiàn),老區(qū)、山區(qū)、民族地區(qū)和移民庫區(qū)等集中連片的特殊貧困區(qū)已經(jīng)成為我國當前精準扶貧的主戰(zhàn)場。由于面臨生產資料匱乏、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和地質災害頻發(fā)等惡劣環(huán)境,庫區(qū)移民貧困問題已成為新時期扶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因此,開展庫區(qū)移民貧困致因的精準識別與減貧路徑研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趯靺^(qū)移民貧困現(xiàn)狀的扎根理論分析,本文提出了分析農戶生計的新框架。在此基礎上,本文以三峽庫區(qū)26個縣(區(qū))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4縣(區(qū))796戶移民作為樣本,首先,采用灰色關聯(lián)分析法和熵權法對庫區(qū)移民主要致貧因子進行挖掘;接著,采用PLSSEM模型分析影響庫區(qū)移民生計狀況的關鍵因子和關鍵路徑。研究表明:①三峽庫區(qū)移民貧困現(xiàn)象仍很嚴重,患病、勞動能力弱和失地是移民致貧的三大主因。三峽庫區(qū)仍有175.94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三大致貧原因依次是:因病致貧26.49%、因勞動能力弱致貧22.10%和失地致貧21.65%。②心理資本可有效促進移民其他資本效能的發(fā)揮,對生計狀況存在著顯著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③在影響生計狀況的四類資本中,人力資本對庫區(qū)移民生計狀況影響最大?;谝陨习l(fā)現(xiàn),本文提出了實現(xiàn)庫區(qū)移民精準脫貧的政策建議:①國家應高度重視三峽庫區(qū)移民貧困問題,大力開展精準扶貧;②增加心理干預措施以提高移民心理資本存量,幫助移民擺脫心理貧困;③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庫區(qū)移民人力資本水平。

        關鍵詞扎根理論;庫區(qū)移民;致貧因子;精準識別;心理資本

        中圖分類號F06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7)06-0136-09DOI:10.12062/cpre.20170335

        消除饑餓和貧困是實現(xiàn)世界公平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首要目標。貧困,已成為當今社會面臨的一個巨大的經(jīng)濟問題和社會問題。新時期我國貧困人口相對集中于特殊類型貧困地區(qū),扶貧開發(fā)的難度越來越大[1]。貧困是一種生計狀態(tài),生計建立于脆弱性的背景上,當生計資本組合難以維持基本生產生活時,又得不到或很少得到政策的支持,則生計難以持續(xù)。目前,學術界對貧困的研究包括貧困的界定和劃分、貧困的理解和測度、貧困脆弱性分析及減貧策略的研究等。根據(jù)現(xiàn)有研究來看,因災致貧、因病致貧和因學致貧已逐步成為貧困的主要外顯因素,教育水平、勞動力狀況、自然災害、資本狀況(自然、社會、物質及人力等)、社會服務等均可能成為主要的致貧因子。李仙娥等[2]將集中連片特困區(qū)貧困的主要原因歸為人口科學素質低、文化教育落后、缺乏生態(tài)保護意識、優(yōu)秀人才外流、勞動力匱乏、人口身體健康素質差等,建議從加強人力資本投入機制入手,構建生態(tài)減貧的長效機制。區(qū)域貧困是世界各國貧困問題的新特征,在我國表現(xiàn)為連片特困區(qū)的形成與發(fā)展[3]。集中連片特困區(qū)已成為當前中國扶貧攻堅亟需解決的首要任務。

        人口生計水平影響因素眾多,相互之間錯綜復雜,研究學者們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定論。楊云彥等[4]指出了現(xiàn)行移民安置工作中技能培訓的重要性,提出應為移民的人力資本積累和能力重構創(chuàng)造人文環(huán)境,避免移民滋生政策和補償期望過高及相對剝奪感等不良情緒。莊天慧等[5]的研究表明,處于貧困線以下的人由于稀少的資源稟賦和微薄的收入,不僅難以維持生計,而且還不斷受到各種風險的侵蝕,極少擁有資源并利用市場機制改善福利狀況,擺脫貧困陷阱。向德平等[6]認為生計資源、可行能力與生計結果之間呈正相關關系,減貧既要改善脆弱的環(huán)境,也要從貧困人口的生計出發(fā),最后落腳到生計方式的改善上。Islam et al.[7]的研究表明,以親屬關系為代表的契約關系和以鄰居朋友為代表的橋接關系在極端氣候事件的應對中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且橋接關系隨著時間的變化呈現(xiàn)減弱的態(tài)勢,而契約關系隨著時間的增長仍然在發(fā)揮作用。不少學者也相繼展開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自然災害對農戶生計和福利狀態(tài)的影響研究。由于農戶依賴基于自然資源的生計活動,因而對自然災害天生敏感[8]。暴風、洪水和干旱三種災害類型對農戶的家庭收入和支出均具有負面影響,而具有較高支出水平和支出分配更合理的家庭,對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更強[9]。Cao et al.[10]的研究顯示,脆弱性貧困已經(jīng)成為限制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發(fā)展和農戶生計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在農戶家庭層面影響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勞動力及其受教育程度、房屋、疾病和災害損失成本等。Qin et al.[11]認為,在許多發(fā)展中國家,遠離市場和隔離是影響貧困人口生計的主要限制因素,主要反映在社會資本和對社區(qū)環(huán)境的融入程度上。

        三峽水庫蓄水淹沒及汛后影響涉及的湖北省和重慶市26個縣(區(qū)),橫跨國家兩大貧困片區(qū)(秦巴山區(qū)和武陵山區(qū)),演化為庫區(qū)連片貧困地區(qū),該地區(qū)總人口2 125.72萬人,其中鄉(xiāng)村人口766.08萬人(截至2014年底),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不足。三峽庫區(qū)移民因耕地面積銳減、收入下降,使得許多移民基本生活難以維持,移民心存不滿和怨氣,生產致富面臨著諸多困難,如若不采取系統(tǒng)性有效措施,從根本上改善庫區(qū)移民的生存狀況,很可能誘發(fā)移民與政府、移民與臨近地區(qū)高收入人群的對立情緒,進而演變成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由于受一年一度三峽水庫蓄水的影響,不少地方出現(xiàn)房屋地基沉降,導致房屋破裂,居住條件進一步惡化。不少移民失去土地,身份發(fā)生了從“農業(yè)”向“非農業(yè)”的轉變,但卻有相當一部分人口無法享受城鎮(zhèn)的社會保障,移民與政府的矛盾不斷加劇。因此,深入挖掘庫區(qū)移民致貧因子和減貧路徑,以提出系統(tǒng)性的減貧舉措,對改善庫區(qū)移民生存環(huán)境和生計水平,推動我國精準扶貧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從已有研究來看,學術界尚未形成系統(tǒng)性的針對庫區(qū)移民貧困致因與減貧路徑分析的理論模型。庫區(qū)移民作為貧困的主體和減貧措施的受眾,貧困原因多種多樣,且個體差異明顯。如何對移民致貧原因進行精準識別,實現(xiàn)按需幫扶,對當前精準扶貧工作進行分類指導,已成為三峽庫區(qū)移民脫貧致富亟需解決的首要任務。因此,對于庫區(qū)移民致貧因子的分析,更適合采用質性研究方法進行探索式研究。本文從移民生計角度入手,采用扎根理論的分析方法,以庫區(qū)移民為研究對象,自下而上的構建三峽庫區(qū)移民致貧與減貧機制的理論模型,采用熵權法和灰色關聯(lián)分析法對導致庫區(qū)移民貧困的原因進行精準識別,并采用結構方程模型探索移民關鍵致貧因子和減貧路徑,以期為我國政府制定系統(tǒng)性減貧策略以應對庫區(qū)移民問題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政策建議。

        1移民致貧因子與減貧路徑的理論模型

        1.1理論模型

        三峽工程的修建打破了原有的生態(tài)平衡,給三峽庫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水庫蓄水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動導致地質災害頻發(fā),造成了庫區(qū)脆弱的外部環(huán)境,土地等生產資料的缺失,加劇了移民生計資本的匱乏,影響了移民的生計策略,最終影響了移民的生計水平。扎根理論最早于1967年提出,其核心是在經(jīng)驗資料的基礎上構建理論,研究者從實際觀察入手,從原始資料中歸納出經(jīng)驗概括,經(jīng)過自下而上的分析構建出系統(tǒng)的理論。鑒于目前國內外還未形成成熟的庫區(qū)移民的致貧原因與減貧路徑分析的理論模型及研究假設,本文通過深度訪談,以三峽庫區(qū)移民為研究對象,基于扎根理論這一探索性研究技術,尋求三峽庫區(qū)移民致貧與減貧機制中的關鍵因素,深入挖掘庫區(qū)移民致貧因子及影響路徑。

        本文的扎根理論訪談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針對移民生計問題在庫區(qū)開展深度訪談,并及時整理訪談筆記。深度訪談共選取庫區(qū)移民80戶,從受訪者描述性統(tǒng)計來看:在性別比例分配上,男性占比56.25%,女性占比為43.75%;在學歷水平上,文盲占比3.75%,小學占比27.50%,初中占比57.50%,中專占比2.50%,高中占比為7.50%,本科及以上占比1.25%;在年齡分布上,20—29歲占比3.75%,30—39歲占比15.00%,40—49歲占比30.00%,50—59歲占比30.00%,60歲及以上占比21.25%。第一輪訪談包括個人深度訪談和焦點小組訪談兩種形式,訪談庫區(qū)移民50戶,通過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理論飽和度檢驗四個步驟構建庫區(qū)移民致貧與減貧機制的理論模型,通過持續(xù)的比較分析,不斷完善構建的理論模型,直到模型飽和為止。第二輪訪談以個人深度訪談為主,訪談庫區(qū)移民30戶,并根據(jù)移民訪談記錄進行模型的飽和度檢驗,結果表明,模型中的范疇已非常成熟,對于影響庫區(qū)移民致貧與減貧機制的主范疇,均沒有發(fā)現(xiàn)新的重要范疇和關系,且主范疇內部也無新的構成因子,即本文所構建的上述模型在理論上具有飽和性。本文基于扎根理論分析構建的庫區(qū)移民貧困致因與減貧路徑理論模型見圖1。扎根理論分析結果表明,因病致貧、因學致貧、因災致貧、因勞動力弱致貧和失地致貧是庫區(qū)移民五大主要致貧因子;移民個體特征為導致貧困的內因,反映在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水平上;社會環(huán)境、地質災害作為移民個體的外在生活環(huán)境,對貧困起到一定的直接作用和調節(jié)作用;多種因素相互影響,對移民個體產生影響。值得關注的是,基于上述實地訪談和扎根理論分析,本文發(fā)現(xiàn),不少移民對失地、疾病和水庫蓄水及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引發(fā)的地質災害等事件的發(fā)生存在明顯的悲觀情緒,對未來生活的信心不足,對當前社區(qū)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的適應性不強,移民的心理資本持有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謀生途徑及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水平的發(fā)揮,進而影響家庭的生計策略選擇和生計資產的持有量,影響庫區(qū)移民家庭的社會福利水平。因此,本文將心理資本引入三峽庫區(qū)移民的致貧理論分析,以探索心理資本對庫區(qū)移民生活的影響方式和影響路徑。

        1.2研究假設

        基于以上理論模型,本文擬從人力資本、物質資本、社會資本、心理資本和地質災害角度,對庫區(qū)移民致貧的關鍵因子和影響路徑進行分析。高玉喜[12]認為,人力資本的缺乏容易導致緩解貧困的低效率和貧困的惡性循環(huán)。Meng[13]發(fā)現(xiàn)教育水平是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促進工資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石智雷等[14]的研究表明,人力資本因素對移民的經(jīng)濟恢復有著重要的影響,但與非移民相比,一些人力資本因素對移民的經(jīng)濟恢復失去了效用。本文認為,人力資本表征移民的勞動力水平,可以采用勞動力個數(shù)、勞動成員的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等指標進行測度。由于上述各測度指標之間相互獨立,各指標綜合表征了人力資本的構成。因此,本文將人力資本定義為形成性測量模型。孫敬水等[15]認為物質資本對農戶收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本文將物質資本定義為農戶物質持有量,包括耕地、住房和家庭耐用生產性和生活性資產的擁有量,即為生計水平的提高提供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等的資產存量,由于各指標間關聯(lián)性不強,且不能相互替代,因此也將其定義為形成性測量模型。移民心理資本是指移民個體所擁有的積極心理資源,包括提升生活水平的信心,改善目前生活狀態(tài)的希望,及對現(xiàn)有生活環(huán)境積極響應的心態(tài)。心理資本水平較高的移民,對自身所擁有的能力和條件及可選擇的生計策略的認識更加深刻,改善生活的自信心越強,抵抗災害沖擊事件的韌性也越強。經(jīng)濟資本儲存在銀行賬戶中,人力資本儲存在頭腦中,而社會資本本質上就存在于他們的關系結構中[16]。葉繼紅[17]認為社會網(wǎng)絡關注人們之間的互動和關系及作為這種互動結果而積累起來的社會資本,社會網(wǎng)絡因素可以幫助移民獲取關鍵性的資源。移民群體有著社交實現(xiàn)的需求,即通過社會網(wǎng)絡關系的發(fā)展獲取社會資源并實現(xiàn)社交的需求。本文將社會資本歸納為移民所擁有的外部關系存量,表征移民在社會網(wǎng)絡關系中的地位,包括政府支持網(wǎng)絡和非政府支持網(wǎng)絡,社會資本存量越高,越有助于移民生計活動和生計能力的改善。地質災害發(fā)生的頻次和嚴重性及損失程度會嚴重影響移民的生計狀況,對物質資本造成沖擊,進而影響移民家庭的生計狀況。

        本文在整合可持續(xù)生計理論和心理資本理論的基礎上,探索移民生計的影響過程。結合已有文獻和上述扎根理論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①移民的人力資本、物質資本、社會資本、心理資本對移民的生計狀況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②社會資本對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和心理資本的發(fā)揮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③移民的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及社會資本存量的高低會影響移民心理資本存量,進而影響移民生計水平;④移民所在地區(qū)發(fā)生的地質災害對移民的物質資本和生計狀況也存在著顯著的負面影響。

        2樣本數(shù)據(jù)與研究方法

        2.1問卷設計

        根據(jù)上述扎根理論對庫區(qū)移民致貧與減貧路徑的整合模型,我們設計了三峽庫區(qū)移民致貧與減貧路徑實證分析所需的調查問卷,問卷設計圍繞家庭基本情況及外部生活環(huán)境展開,包括家庭成員數(shù)、勞動力狀況、家庭成員健康狀況、家庭成員受教育情況、收入、資產和消費狀況、地質災害發(fā)生情況、經(jīng)濟社會環(huán)境和移民心理健康狀況等諸多維度,問卷題項主要以客觀數(shù)值和Likert五點量表的形式展開。針對量表的設計,我們嚴格按照操作概念化等原則,在閱讀文獻的基礎上,獲得了大量的已在實證研究中得到驗證的量表。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設計了本文研究所需的調查問卷。

        2.2樣本數(shù)據(jù)

        本文的數(shù)據(jù)來自課題組2015年7—8月在三峽庫區(qū)開展的貧困因子與減貧訴求的實地調查問卷。我們采取分層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式采集樣本,實地問卷調查涵蓋湖北和重慶兩個?。ㄊ校鰵w縣、夷陵區(qū)、萬州區(qū)、開縣4個縣(區(qū)),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樣本村和樣本戶,開展一對一的實地農戶訪談調查,共收回農戶調查問卷798份。問卷回收后課題組成員對全部問卷資料進行審核,對于有關鍵遺漏項及有明顯邏輯錯誤的問卷予以剔除,共得到有效問卷796份,問卷有效率為99.75%。在抽取樣本中,秭歸縣有效樣本為198戶,夷陵區(qū)有效樣本為200戶,萬州區(qū)有效樣本數(shù)為199份,開縣有效樣本數(shù)為199份,從戶主性別比例來看,男性戶主占比為85.18%,女性戶主占比為14.82%;從戶主受教育程度來看,文盲占比為6.16%,小學占比為35.68%,初中占比為44.60%,高中占比為12.31%,??萍耙陨先藛T占比為1.26%;從年齡層次來看,39歲及以下人口所占比例為12.81%,40—49歲人口所占比例為28.64%,50—59歲人口所占比例為25.63%,60—69歲人口所占比例為22.11%,70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為10.80%。按照三峽庫區(qū)庫首區(qū)、庫腹區(qū)和庫尾區(qū)三個發(fā)展規(guī)劃區(qū)的劃分,本文調查所選取的樣本區(qū)中,夷陵和秭歸屬于庫首區(qū),開縣和萬州屬于庫腹區(qū),樣本區(qū)涵蓋了規(guī)劃區(qū)中的兩大重要區(qū)域,調查問卷涉及的區(qū)域比較廣泛,樣本數(shù)據(jù)有較強的代表性。

        2.3數(shù)據(jù)檢驗

        (1)缺失值處理。本文運用Smart PLS3.0對問卷調查的樣本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統(tǒng)計,包括各顯變量的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標準差、峰度和偏度等(見表1)。796份有效問卷中只有顯變量MC_4存在1個缺失值,其余18個顯變量均未出現(xiàn)缺失值,缺失值數(shù)量占樣本總量的0.13%。因此,本文借鑒Hair et al.[18]的建議,采用中值替代法對樣本缺失值進行處理。

        (2)共同方法偏差。由于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所有的項目均由移民回答,因此測量中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Harman 單因子檢驗是對所有變量的項目進行未旋轉的主成分因素分析,若得到多個因子,且第一個因子解釋的變異量沒有超過40%,則表明樣本數(shù)據(jù)中共同方法變異問題并不嚴重[19]。本文運用SPSS 20.0對樣本數(shù)據(jù)進行檢驗,結果表明,在未旋轉的主成分因素分析中,共有7個因子的特征根值大于1,而且第一個因子解釋的變異量僅有22.20%,因此本文的共同方法變異問題并不嚴重。

        (3)正態(tài)性檢驗。在正態(tài)分布下,偏度系數(shù)值與峰度系數(shù)值應接近0,其系數(shù)顯著性檢驗未達顯著。Kline[20]認為,若是變量的偏度系數(shù)大于3、峰度系數(shù)大于8,表示樣本變量的分布不為正態(tài),如果峰度系數(shù)大于20,則偏離正態(tài)的情形可能較為嚴重。本文多數(shù)變量的偏度和峰度接近0,部分變量的偏度超出臨界值3,峰度超出臨界值8。因此,本文選用偏最小二乘估計法對模型進行估計,采用Smart PLS 3.0軟件作為樣本數(shù)據(jù)分析工具。

        2.4研究方法

        本文分析使用到的研究方法包括熵權法、灰色關聯(lián)分析和偏最小二乘結構方程模型(PLSSEM)估計法。首先,本文采用熵權法對庫區(qū)移民致貧的主要原因進行識別,以挖掘出導致庫區(qū)移民貧困的主要影響因素。其次,本文將移民的貧困指數(shù)作為參考數(shù)列,將因病致貧、因災致貧、因學致貧、因勞動力弱致貧和因生產資料匱乏致貧作為影響因素,采用灰色關聯(lián)分析法分析致貧因子對庫區(qū)移民生計狀況的影響程度的大小。第三,考慮到本文的樣本數(shù)據(jù)不服從多元正態(tài)分布的假定,且部分測量模型為形成性測量模型,移民可持續(xù)生計的分析理論有待進一步擴展,因此,本文選用PLSSEM模型進行估計,并采用Smart PLS 3.0軟件對樣本數(shù)據(jù)進行檢驗。

        3實證檢驗

        3.1庫區(qū)移民貧困的精準識別與致因分析

        收入或消費只能測量貧困人口的一個側面,而無法全面測量貧困人口的生計狀態(tài)。因此,為考察庫區(qū)移民家庭多方面的生計狀態(tài),本文借鑒帥傳敏等[21]對貧困的測度,采用貧困指數(shù)對庫區(qū)移民的生計狀況進行衡量,并取該指數(shù)的50%作為貧困線,對庫區(qū)移民的貧困狀態(tài)進行測度,結果表明,在796戶調查的樣本中,有204戶仍處于貧困之中,即樣本戶貧困發(fā)生率為25.63%。通過本文抽樣調查所測算的三峽庫區(qū)移民貧困戶數(shù)為204戶共748人,按貧困人口測算的貧困發(fā)生率為22.97%。在對上述貧困人口進行識別的基礎上,本文對三峽庫區(qū)26個縣區(qū)的鄉(xiāng)村貧困總人口進行了測算,根據(jù)三峽庫區(qū)縣域2014年統(tǒng)計年鑒數(shù)據(jù),三峽庫區(qū)鄉(xiāng)村人口為766.08萬人,按照上述分析結果,三峽庫區(qū)中仍有175.94萬人處于貧困之中。

        通過上述實地調研和基于扎根理論的分析可以得出,導致移民貧困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為遭受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家中上學學生學費較高、家庭成員患有嚴重疾病、勞動力水平低下和以土地為代表的生產資料匱乏等。本文分別采用庫區(qū)移民家庭消費支出中的醫(yī)療支出所占比重(%)和家庭成員中患病人員所占的比重(%)兩個指標測度因病致貧的程度,采用移民家庭中遭受的滑坡地震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次數(shù)(次)和損失情況度量因災致貧的程度,采用移民家庭消費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的比重(%)和家庭成員中上學人數(shù)所占比重(%)測度因學致貧的程度,采用家庭負擔人口比例(%)和勞動力資本水平(包括家庭中勞動力平均學歷水平、職業(yè)技能和最遠生活足跡)測度因勞動力弱致貧的程度,采用非農就業(yè)年收入占比(%)和土地依賴性測度失地致貧的程度。

        為保證計算結果的可靠性和穩(wěn)定性,本文分別采用灰色關聯(lián)分析和熵權法,對庫區(qū)移民貧困致因進行分析,按照關聯(lián)度和信息熵的大小評價各指標對庫區(qū)移民貧困的影響程度。本文將庫區(qū)移民的貧困指數(shù)作為參考數(shù)列,將因病致貧、因災致貧、因學致貧、因勞動力弱致貧和失地致貧等五類致貧因素序列作為比較數(shù)列,采用鄧氏關聯(lián)系數(shù)方法計算灰色關聯(lián)系數(shù)。計算結果表明,灰色關聯(lián)分析法和熵權法計算結果具有較強的一致性,即本文的分析結果具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移民致貧因素的影響從大到小依次為:因病致貧(0.915 9,26.49%)、因勞動力弱致貧(0.902 9,22.10%)、失地致貧(0.893 5,21.65%)、因學致貧(0.851 2,16.65%)和因災致貧(0.829 1,13.11%)(見表2)。

        3.2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庫區(qū)移民致貧因子與減貧路徑分析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本文構建了庫區(qū)移民致貧因子與減貧路徑的概念模型,并采用PLSSEM對模型進行了估計,具體如下:

        (1)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我們采用Bootstrap技術對系數(shù)的顯著性進行統(tǒng)計推斷,將重復抽樣值設為5 000,對模型的檢驗包括測量模型和結構模型。如前所述,本文的測量模型檢驗包括反映性測量模型檢驗和形成性測量模型檢驗。檢驗結果表明,反映性測量模型的組合信度CR值均在0.7以上,平均方差提取值AVE值均在0.5以上,表明本文構建的測量模型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和聚合效度;在本文構建的反映性測量模型中,除了顯變量HL_2和SC_4的外部載荷系數(shù)在0.4到0.7之間,其他顯變量的外部載荷系數(shù)均達到0.7以上;本文借鑒Hair et al.[18]的方法,對外部載荷系數(shù)在0.4到0.7之間的顯變量進行檢驗,刪除顯變量HL_2和SC_4后,其對應的反映性測量模型的CR值和AVE值均未超出閾值,因此保留上述兩個顯變量;Henseler et al.[22]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基于方差估計的結構方程模型中,相比FornerLacker準則和交叉因子載荷準則,HTMT準則更能穩(wěn)定檢驗區(qū)分效度。在本文構建的模型中,潛變量間的HTMT值最大值為0.709,小于臨界值0.85,因此本文構建的測量模型具有較好的區(qū)分效度。綜上所述,本文構建的反映性測量模型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見表3)。在形成性測量模型的檢驗方面,由表4結果可以看出,本文構建的形成性測量模型各指標的方差膨脹因子(VIF)均在0.2到5之間,表明形成性測量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且各顯變量的外部權重系數(shù)均在0.01的水平上顯著,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驗證了本文所選擇的各觀測變量能夠有效表征其所屬的潛變量。綜上,本文構建的測量模型均通過了檢驗,適合進行下一步的結構模型檢驗。

        本文對結構模型的檢驗分為四個部分:顯變量間多重共線性檢驗、路徑顯著性檢驗、決定系數(shù)R2檢驗和預測相關性Q2檢驗,檢驗結果表明,結構模型中不存在多重共線

        性,除“地質災害”對“物質資本”和“社會資本”對“生計狀況”兩條路徑不顯著外,其他潛變量間的路徑系數(shù)均在

        0.01水平上顯著(見表5)。在本文構建的結構模型中,內生潛變量生計狀況的R2達到0.634,說明該模型的解釋力度較強,擬合優(yōu)度較高;內生潛變量的Q2都大于臨界值0,說明該模型的預測相關性較好。綜上所述,本文構建的結構方程模型通過了測量模型檢驗和結構模型檢驗,可以進行進一步的驗證。

        本文采用偏最小二乘結構方程模型估計法對庫區(qū)移民致貧與減貧路徑模型中各變量間的假設關系驗證的結果表明,“人力資本”對“物質資本”、“心理資本”和“生計狀況”的影響顯著;“物質資本”對“心理資本”和“生計狀況”產生顯著影響;“社會資本”對“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和“心理資本”產生顯著影響,對“生計狀況”的影響不顯著;“心理資本”對“生計狀況”產生顯著影響;“地質災害”對“生計狀況”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對“物質資本”的影響不顯著。

        (2)中介效應檢驗。由上述分析可知,“社會資本”對“生計狀況”影響不顯著,那么,“社會資本”是否通過“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和“心理資本”這三個潛變量的中介作用,影響“生計狀況”呢?即移民所擁有的“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和“心理資本”這三個潛變量是否是“社會資本”作用于“生計狀況”的中介變量呢?本文進一步對這些中介效應存在與否以及中介效應的類型進行了檢驗。本文通過計算方差占比VAF值(Variance Accounted For),對模型中可能存在的中介效應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見表6。

        部分通過中介變量“人力資本”來實現(xiàn),即“社會資本”對“生計狀況”存在一定程度的間接影響,

        “人力資本”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值為36.50%;“社會資本”對“生計狀況”的影響部分通過中介變量“物質資本”來實現(xiàn),表明“社會資本”對“生計狀況”存在一定程度的間接影響,即社會資本作用的發(fā)揮,有66.70%需要借助物質資本的積累水平得以實現(xiàn);“社會資本”對“生計狀況”的影響,完全通過中介變量“心理資本”來實現(xiàn),即“社會資本”對“生計狀況”存在一定程度的間接影響,“心理資本”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值為87.30%。

        4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4.1研究結論

        (1)三峽庫區(qū)移民貧困問題嚴峻,患病、勞動力弱和失地是移民致貧的三大主因。研究表明,在三峽庫區(qū)中,仍有175.94萬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按照貧困指數(shù)劃分的三峽庫區(qū)移民的貧困戶中,導致貧困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因病致貧,即家庭成員中因患有疾病造成的醫(yī)療支出增大而導致的收支不平衡,因病致貧的家庭占貧困家庭總數(shù)的26.49%;其次為因勞動力弱致貧,即勞動力學歷水平的低下、生活技能的缺失和勞動力見識的短淺所造成的勞動力水平不足,人力資本水平低下是導致三峽庫區(qū)移民貧困的次要原因,所占比例為22.10%;而因土地等生產資料匱乏所導致的貧困所占比例為21.65%;此外,16.65%的貧困家庭為因學致貧,13.11%的家庭由于受到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的影響而陷入貧困。

        (2)心理資本可有效促進移民其他資本效能的發(fā)揮,對生計狀況存在著顯著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現(xiàn)有研究文獻通常將生計資本劃分為五類,即人力資本、自然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五類資本中任意一項或幾項資本的匱乏都會導致移民陷入貧困,并難以自拔。而本文的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資本”作為一種無形的資本,同樣會對移民的生計狀況產生顯著影響。本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心理資本作為社會資本與生計狀況之間的中介變量,其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社會資本水平的發(fā)揮和生計狀況的改善,進而促進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實現(xiàn)脫貧致富。本文為可持續(xù)生計領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即從心理資本角度入手,提高貧困人口的主觀意志力和能動性,從而促進其他資本的發(fā)揮,提高對生計水平影響的效度,進而提高貧困人口的生計水平和生活質量。

        (3)在影響生計狀況的四類資本中,人力資本對庫區(qū)移民生計狀況的影響最大。研究結果表明,在移民貧困致因的影響路徑分析中,“人力資本”對“生計狀況”的路徑系數(shù)為0.472且在0.001的水平上顯著,“人力資本”對“生計狀況”的f2為0.529,表明人力資本對生計狀況的影響較大,“人力資本”對“生計狀況”的q2為0.150,表明人力資本對生計狀況的預測能力較強。因此,本文認為,人力資本水平對移民生計表征的貧困狀態(tài)影響最大,即人力資本水平越高,移民生計水平越高,貧困程度越低。在人力資本測量模型的構成指標中,相較于移民家庭的負擔人口比例、外出務工人數(shù)占總人數(shù)比例和購買的保險類型等指標,移民家庭的勞動力平均學歷水平所占權重最大(0.509),即勞動力的平均學歷水平對其人力資本構成的貢獻度最大。

        4.2政策建議

        (1)國家應高度重視三峽庫區(qū)移民貧困問題,大力開展精準扶貧。三峽庫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農村貧困人口多,生產資料匱乏,脫貧難度大。移民貧困問題積累時間長,不滿情緒滋長,破解難度大。因此,本文建議,在當前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大環(huán)境下,國家應高度重視三峽庫區(qū)移民的貧困問題,加大對庫區(qū)移民的精準扶貧力度,因地制宜,按需幫扶。在對移民貧困戶進行精準識別的基礎上,首先,挖掘每戶家庭的貧困致因,基于建檔立卡獲取每戶的準確信息和關鍵致貧因子,并對同一或類似致貧原因的農戶進行系統(tǒng)歸類,對精準扶貧進行分類指導,減少扶貧工作展開的障礙;其次,針對不同致貧原因分類幫扶,采用因戶施策的方式予以扶持。應健全移民社會保障制度,加大對弱勢群體的幫扶力度,減少移民因病致貧的可能性;對因勞動力弱致貧的家庭,積極開展勞動力培訓,提高勞動力水平;對失地致貧的移民戶,提高其物質資本擁有量。

        (2)增加心理干預措施以提高移民心理資本存量,幫助移民擺脫心理貧困。移民的消極不滿情緒會降低移民提高生計水平的動機,且不利于其他資本的有效發(fā)揮。相反,積極進取的心理狀況會促使移民對良性生計策略的選擇,進而提高生計水平。本文認為,應積極開展對移民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預,通過宣傳、培訓等多種方式,增強移民提高生活水平的期望和信心,提高移民的心理資本水平,增強其有效發(fā)揮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和社會資本的能力,從而走出災害帶來的心理陰影,提高整體的生計水平和生計質量,以實現(xiàn)脫貧致富。

        (3)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庫區(qū)移民人力資本水平。研究結果表明,人力資本對生計水平的貢獻最大。因此,改善庫區(qū)移民生計狀況,應從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入手。本文建議,從提高貧困人口學歷水平和生存技能等角度出發(fā),通過提高基礎教育水平和醫(yī)療救援水平、提供技能培訓機會和信息渠道、完善保險制度等方式提升移民的人力資本,以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擴寬就業(yè)渠道,提高收入水平。與此同時,深入了解移民勞動力需求,提供移民迫切需要的實用技術和信息;切實提高勞動力培訓的參與力度和培訓效率,充分調動廣大庫區(qū)移民自身參與培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創(chuàng)造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構建平臺,充分發(fā)揮移民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的主觀能動性。

        (編輯:王愛萍)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汪三貴, 匡遠配. 貧困區(qū)域收斂與新時期扶貧開發(fā)研究[J]. 湖湘論壇, 2012 (2): 80-84. [WANG Sangui, KUANG Yuanpei. Regional convergence of the poor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J]. Huxiang forum, 2012 (2): 80-84.]

        [2]李仙娥, 李倩, 牛國欣. 構建集中連片特困區(qū)生態(tài)減貧的長效機制——以陜西省白河縣為例[J]. 生態(tài)經(jīng)濟, 2014, 30(4): 115-118. [LI Xiane, LI Qian, NIU Guoxin. Construct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ecological poverty reduction of concentrated contiguous destitute area: taking Baihe County of Shaanxi Provice as an example [J]. Ecological economy, 2014, 30(4): 115-118.]

        [3]黃國勇, 張敏, 秦波. 社會發(fā)展、地理條件與邊疆農村貧困[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4, 24(12): 138-146.[ HUANG Guoyong, ZHANG Min, QIN Bo. Poor effect test of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arid areas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24(12): 138-146.]

        [4]楊云彥,徐映梅,胡靜,等. 社會變遷、介入型貧困與能力再造——基于南水北調庫區(qū)移民的研究[J]. 管理世界, 2008 (11): 89-98. [YANG Yunyan, XU Yingmei, HU Jing, et al.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terventional poverty and ability rebulid based on the reservoir immigrants of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J]. Management world, 2008 (11): 89-98.]

        [5]莊天慧, 張軍. 民族地區(qū)扶貧開發(fā)研究——基于致貧因子與孕災環(huán)境契合的視角[J]. 農業(yè)經(jīng)濟問題, 2012 (8): 50-55. [ZHUANG Tianhui, ZHANG Jun. Research 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overty factor and hazardformative environments [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2 (8): 50-55.]

        [6]向德平, 陳艾. 連結生計方式與可行能力: 連片特困地區(qū)減貧路徑研究——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兩個牧區(qū)村莊為個案[J]. 江漢論壇, 2013 (3): 114-119. [XIANG Deping, CHEN Ai. Research on the poverty reduction path with livelihood and capability in contiguous poor areas: a case study on two villages in Garze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J]. Jianghan tribune, 2013 (3): 114-119.]

        [7]ISLAM R, WALKERDEN G. How bonding and bridging networks contribute to disaster resilience and recovery on the Bangladeshi coas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4 (10): 281-291.

        [8]MOTASHOLAPHEKO M R, KGATHI D L, VANDERPOST C. An assessment of adaptation planning for flood variability in the Okavango Delta, Botswana [J]. Mitigation &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2015, 20(2): 221-239.

        [9]AROURI M, NGUYEN C, YOUSSEF A B. Natural disasters, household welfare, and resilience: evidence from rural Vietnam [J]. World development, 2015, 70: 59-77.

        [10]CAO M, XU D, XIE F, et al.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alysis of households poverty vulnerability in southwest ethnic areas of China based on the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a case study of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J]. Applied geography, 2016, 66: 144-152.

        [11]QIN Y, ZHANG X. The road to specialization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 [J]. World development, 2016, 77: 1-16.

        [12]高玉喜. 中國貧困地區(qū)人力資本投資與經(jīng)濟增長[J]. 管理世界, 1996 (5): 189-197. [GAO Yuxi.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poor areas in China [J]. Management world, 1996 (5): 189-197.]

        [13]MENG X.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wage determination in Chinas rural industrial sector [J]. Education economics, 1995, 3(3): 235-247.

        [14]石智雷, 楊云彥, 田艷平. 非自愿移民經(jīng)濟再發(fā)展:基于人力資本的分析[J]. 中國軟科學, 2011 (3): 115-127. [SHI Zhilei, YANG Yunyan, TIAN Yanp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involuntary migrants: an analysis based on human capital changes [J]. China soft science, 2011 (3): 115-127.]

        [15]孫敬水, 于思源. 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政治資本與農村居民收入不平等——基于全國31個省份2 852份農戶問卷調查的數(shù)據(jù)分析[J].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學報, 2014 (5): 141-149. [SUN Jingshui, YU Siyuan. Physic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political capital, and rural residents income inequality based on data of 2 852 households in 31 provinces [J]. 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2014 (5): 141-149.]

        [16]NARAYANPARKER D. Bonds and bridges: social capital and poverty [M]. Washington DC :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1999.

        [17]葉繼紅. 集中居住區(qū)移民社會網(wǎng)絡的變遷與重構[J]. 社會科學, 2012 (11): 67-75. [YE Jihong. The transi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social network of immigrants in concentrated residence community [J]. Social sciences, 2012 (11): 67-75.]

        [18]HAIRE Jr J F, HULT G T M, RINGLE C, et al. A primer on 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PLSSEM) [M].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2013.

        [19]ASHFORD S J, TSUI A S. Selfregulation for Managerial effectiveness: the role of active feedback seeking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1, 34(2): 251-280.

        [20]KLINE R B.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M]. New York City:Guilford Publications, 2015.

        [21]帥傳敏, 李文靜, 程欣, 等. 聯(lián)合國 IFAD中國項目減貧效率測度——基于 7省1 356農戶的面板數(shù)據(jù)[J].管理世界,2016 (3): 73-86. [SHUAI Chuanmin, LI Wenjing, CHENG Xin, et al. Estimation on poverty reduction efficiency of IFADSupported projects in rural China: based on panel data of 1 356 households in seven provinces [J]. Management world, 2016 (3): 73-86.]

        [22]HENSELER J, RINGLE C M, SARSTEDT M. A new criterion for assessing discriminant validity in variancebas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5, 43(1): 115-135.

        Empirical study on the poverty identification and poverty reduction paths of immigrant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LI WenjingSHUAI ChuanminSHUAI YuCHENG XinLIU Yu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poverty reduction, revolutionary, mountainous, ethnic minority and immigration reservoir areas have become the main battle field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lack of means of produ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and frequently geological disasters, poverty in the reservoir has become the toughest issue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it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solve the poverty issue prompt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rounded theory on immigrants, we firstly proposed a new framework of immigrants livelihoods. With a total sample of 796 households in 4 counties from 26 counti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we firstly adopted the gray correlation and entropy analysis methods to analyze the major factors of poverty. Secondly, we used the PLSSEM method to analyze the key factors and key paths affecting immigrants liveliho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 rural poverty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s still serious, with 1.759 4 million rural immigrants still under poverty, where sickness (26.49%) is the main factor for poverty, followed by weak labor (22.10%) and land scarcity (21.65%). ② Psychological capital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performance on other capitals, with a significant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 on livelihood. ③ Among the four capitals influencing their livelihoods, human capital has the highest influence.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precision poverty eradication for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poverty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should be enhanced to increase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to help the immigrants move out of poverty. Skills training on labors 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improve the human capital of immigrants.

        Key wordsgrounded theory; reservoirimmigration; poverty factors; precision poverty identification; psychological capital

        久草视频华人在线观看| 卡一卡二卡三无人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系列| 91国在线啪精品一区| 国产性感主播一区二区| 99e99精选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黑人xxxx又粗又长|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无码 | 一本色道av久久精品+网站| 激情 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试看|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人妖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2019年92午夜视频福利| 国产精品欧美视频另类专区| 久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d |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av影院| 亚洲综合图色40p| aa片在线观看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黄色尤物视频| 在线久草视频免费播放|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va视频v|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 国产精品国产午夜免费看福利| 亚洲av色av成人噜噜噜| 北条麻妃国产九九九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 国产无套中出学生姝|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 天堂Av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 波多野结衣在线播放| 伊人蕉久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欧洲AV秘 无码一区二区三| 亚洲国产精品情侣视频| 国产农村乱辈无码|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婷婷| 男男做h嗯啊高潮涩涩|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久99| 中文字幕日韩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