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俊
摘 要:針對軟件人機界面可用性設計,構建多層次人機界面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結合AHP主觀評價和熵權法客觀評價方法,建立指標體系綜合評價模型,實現(xiàn)主客觀評價的集成。并以某設備控制系統(tǒng)操作界面為例,對其進行人機界面綜合評價。
關鍵詞:評價;人機界面;AHP;熵權法
引言
人機界面(Human-Computer Interface,HCI)是用戶與機器之間進行交互操作和傳遞信息的主要媒介。傳統(tǒng)的人機界面主要是指人與硬件設備進行交互的界面,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和圖形用戶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的出現(xiàn),人機界面的研究范疇已經(jīng)擴展到人與軟件交互的界面(如圖1)。近年來,基于觸屏技術的軟件界面操作面板已經(jīng)廣泛用于自動化機械設備的操作控制系統(tǒng)中,并逐步取代傳統(tǒng)的儀表按鍵式硬件操作面板。因此,開展工控系統(tǒng)人機界面的評價研究,對于提高自動化設備的操作效率、減少認知負荷、避免人因失誤,都有著重要意義。
1 軟件人機界面評價模型的構建
1.1 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jù)軟件界面涉及的內容和ISO 9241中關于界面要素設計的指導性意見,可將評價目標按照信息本身、信息與用戶、信息與信息的內在邏輯關系,劃分為界面內容、交互性、導航與鏈接,構成評價體系的準則層。為提高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全面性,再依次將準則層按照其構成因素進一步細分為底層評價指標,構成評價體系的因素層。工控系統(tǒng)人機界面評價指標體系見圖2。
1.2 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1.2.1 AHP權重的確定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chy Process,AHP)是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Saaty提出的一種將復雜問題分解為層次結構,進而定性分析評價的主觀賦權方法。該方法引入1-9級重要性比率標度,采用兩兩比較的方式,將各影響因素的重要性通過模糊判斷矩陣進行量化(見表1)。9級判斷數(shù)量的限度是由人腦記憶的限度而非感覺限度決定。Miller用“神奇的數(shù)字7±2”作為人們一維絕對判斷的典型范圍,說明人有能力區(qū)分5-9級之間的差異,保證了AHP中1-9級重要性比率標度劃分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同時,借助于矩陣分析工具,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以確保判斷思維的一致性和連貫性,避免產(chǎn)生判斷邏輯的混亂,從而對評價對象進行權重分配。
AHP權重計算過程如下:
(1)根據(jù)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各層級內比較判斷矩陣
(2)各指標權重計算
1.2.2 熵權法權重的確定
在信息論中,信息熵是測度一個系統(tǒng)不確定性的量。某項評價指標的指標值變異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該指標提供的參考價值越大,權重越大;反之,評價指標的指標值變異程度越小,信息熵越大,說明該指標提供的信息越小,權重也就越小。因此,熵值法的具體過程如下:
2.2.3 綜合權重的確定
2 工控系統(tǒng)人機界面評價實例
2.1 確定評價指標權重
邀請8名從事人機界面設計與評價的人員組成專家組,隨機平均分成兩組,按照圖2所列評價指標:一組通過AHP對各層級進行重要性標級;另一組通過熵權法以百分制方式對指標進行權值計算,分值越高,說明該因素對上一層級的影響因子越大。
(1)AHP權重的計算
根據(jù)評分結果,說明界面內容處于良好水平。同理可得交互性、導航與鏈接的人機界面設計綜合得分。
3 結語
(1)根據(jù)軟件人機界面特點建立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能較為全面、客觀的反映軟件人機界面可用性的影響因素,提高了評價結果的合理性和全面性。
(2)集成AHP-熵權法的綜合權重評價方法,在充分考慮專家經(jīng)驗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定性與定量評價的結合,進一步提高了權重系數(shù)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3)依據(jù)評價結果,可有針對性的對系統(tǒng)界面中存在的不足進行優(yōu)化,提高控制系統(tǒng)的可用性水平。
參考文獻:
[1] 羅仕鑒,朱上上,孫守遷. 人機界面設計.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6.
[2] Jeff S, James R. L.著.用戶體驗度量. 殷文婧,徐沙,楊晨燕等譯.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4.
[3] Miller G.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56:56, 81-97.
[4] 周德群. 系統(tǒng)工程概論.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5] 顏聲遠,張志儉,陳乃巨等. 基于人因指數(shù)的人機界面評價. 人類工效學,2004,10(4):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