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
“以學定教”是當代主流教學思想,一般認為是根據(jù)學生的“學”來確定教師的“教”。最近,筆者拜讀了特級教師孔凡艷老師編著的《從“學案”走向個性化閱讀》,了解到順義特色“學案”與社會上流行的學案不同:不是課前已經(jīng)制訂好的,而是課上以學生為主體生成的;不僅遵循文本要求,更尊重學生閱讀期待;不僅張揚學生的個性,也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點撥作用。
凸顯以學為主
順義特色的學案導學,學習一篇課文包括因需生成學案、自探落實學案、分享交融學案、反思完善學案和拓展延伸學案五個環(huán)節(jié),在這五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貫穿始終。
首先,學案是以學生為主體生成的,學什么,怎么學,學生有很大的自主權(quán)。如三河市李金蘭老師撰寫的《永生的眼睛》:學生讀到題目就會好奇為什么是“永生”的眼睛呢;根據(jù)導讀提示“畫出文中含有‘驕傲的句子”,學生就知道了要品讀含有“驕傲”的句子;初讀課文后,不少同學會關(guān)注“‘在這一刻,我真正領(lǐng)悟到了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這句話中父親留下的還有什么……”這樣基于文本與學生的需求,生成了如下三個學案:“學案一”讀課文,邊讀邊圈畫與課題“永生的眼睛”有關(guān)的語句,想想為什么這樣說?!皩W案二”畫出文中含有“驕傲”的句子,想象當時的情景,再聯(lián)系上下文說一說從中體會到了什么?能寫寫批注更好。再有感情地讀一讀。“學案三”文中說“在這一刻,我真正領(lǐng)悟到了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聯(lián)系上下文思考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想象父親留下的還有什么?
生成學習方案后,學生開始自探落實學案。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扎扎實實按照學習方案學習,經(jīng)歷學習的全過程,爭取突顯葉老所說的“粗略讀懂”。例如,順義區(qū)北務小學李學波老師執(zhí)教《窮人》一課的學習方案二:桑娜和漁夫面對西蒙死后的情景各有怎樣的表現(xiàn),畫出相關(guān)的句段讀一讀,在感受深的地方寫寫批注并填寫表格。李老師在設計中寫到:學生依學案自主探究,經(jīng)歷自讀自悟的個性化學習后,希望他們能達到粗略讀懂:
接下來的共議交融學案是在老師有序組織下展開的:以某一個學案為主思路進行整體性匯報,其他學案相機融合,立體感悟課文,遇到疑難也是首先引發(fā)學生討論解決;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不僅拓展閱讀內(nèi)容,也延伸閱讀視野,更要利用學案進行深度學習。“順義特色的學案導學”貫穿課堂始終的是學生的學習活動,筆者在教學設計時,也要以學生活動為主,彰顯學生主體,通過有序的設計來組織學生高效學習,在共性學習中張揚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
落實因勢利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币驗樽鹬亓藢W生個性,所以學案導學的課堂更加開放,教師駕馭課堂將更具有挑戰(zhàn)性。這樣的教學設計該如何撰寫呢?孔凡艷老師的《理想的風箏》一課思路設計開放而清晰,給了我很大啟發(fā)。本課師生一起生成了三個學習方案,其中“學案一”從課文內(nèi)容入手,通過梳理四件事了解劉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對于寫人敘事類文章是最基本的方法;“學案二”從情感方面入手,理解“我”對劉老師“深深地、深深地思念”;“學案三”是品讀文章“放風箏”的部分,再聯(lián)系全文理解“理想的風箏”的深刻含義,從局部走向整體。共議交融時,先整體交流劉老師是怎樣一個人,對文本就有了整體印象;然后交流“學案三”,重點感悟“放風箏”部分,突出重點,也利于突破難點;最后交流“學案二”體會對劉老師深深地思念。我還發(fā)現(xiàn),在每一部分交流中,既有學生整體匯報學習成果的呈現(xiàn),又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點撥引領(lǐng)。比如,對“理想的風箏”含義的理解,先是學習“學案三”的學生進行整體匯報,但不能深刻理解,孔老師就組織全員關(guān)注,聯(lián)系全文,從“劉老師”和“學生”兩個角度深入思考,最終形成全面、準確的詮釋。
有時課堂會生成出新的教學思路,有時怎么啟發(fā)學生也不能全面理解……書中這些教學設計有應對的策略與方法,也有典型的例舉、直觀的詮釋。
結(jié)束語
的確,這些教學設計可以引領(lǐng)我們進行以學定教的設計:每一篇都做到了整合需求生成學案,每一篇都凸顯了學在先、學充分;每一篇都有學生自主學習的展示與交流,尤其可貴的是對學習過程的反思以及創(chuàng)設開放的學習空間,立足課程來學閱讀。如,《將相和》的預習單設計、小組匯報單的使用借鑒性強;《筍芽兒》的表格式學案填寫讓孩子們在感知筍芽兒成長過程中縱橫發(fā)現(xiàn),使用價值高;《鳥的天堂》對學案交融的預設條理清晰、內(nèi)容生動;《母親》極為關(guān)注寫法,言意兼得,學習運用;《圍魏救趙》設計了與“馬陵之戰(zhàn)”的對比閱讀,《游園不值》的教學由古詩拓展到現(xiàn)代文……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設計中對學習主體活動的安排,使得課堂真正變成了學堂,正如崔巒先生在該書扉頁上評價“學案導學為閱讀教學摒棄繁瑣的內(nèi)容分析打開了一扇窗,為閱讀教學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發(fā)展個性趟出了一條路?!?/p>
(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區(qū)牛欄山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