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辰光
?
薄山林場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分析
吳辰光
(駐馬店市薄山林場,河南 確山 463218)
對薄山林場森林生物多樣性進行了調查,對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價值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薄山林場不同類型森林生物多樣性指數(shù),硬闊最大,其后依次為:馬尾松、油松、濕地松、櫟類、刺槐、水杉、火炬松、杉木、楊樹、竹林、灌木林;薄山林場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總價值為6 136.58萬元,不同類型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總價值從大到小的順序為:櫟類、馬尾松、硬闊、楊樹、刺槐、油松、灌木林、濕地松、杉木、火炬松、水杉、竹林。
森林植被;生物多樣性;價值評價;薄山林場
選取薄山林場作為研究區(qū)域,根據該林場森林結構與分布,對不同類型森林生物多樣性進行了調查,用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評價模型,對林場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進行了評價與分析。
1.1 自然條件
林場位于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南20 km處,東經113°50′~114°30′,北緯32°36′~34°44′,總面積6 622 hm2,森林覆蓋率82%。林場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年平均氣溫15.1℃,年均降雨量786 mm,日照時數(shù)2 145.9 h,無霜期220 d左右;東部土壤屬黑粘土,其余均為黃棕壤。
1.2 森林資源
薄山林場系桐柏山余脈的丘陵地,植被屬于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性植被類型,主要樹種為櫟類、馬尾松、刺槐、楊樹、側柏。根據薄山林場森林資源調查及近年來林業(yè)統(tǒng)計資料,2016年,薄山林場森林面積6 244.13 hm2,其中喬木林地面積為 6 038.47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96.71%;灌木林地面積為205.66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3.29%。
在林場不同類型森林選取典型林地,設置標準地,調查了生物多樣性,按照公式(1),計算不同類型森林生物多樣性指數(shù)[1-2]。
(1)
式中,P為樣品中屬于第種的個體的比例,如果樣品總個體數(shù)為,第種個體數(shù)為n,則i=n/。按照公式(2),根據生物多樣性指數(shù)及其分級賦值,計算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價值[1-2]。
(2)
式中,生物為森林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價值,單位:元/年;生物為單位面積年物種損失的機會成本,單位:元/(hm2·年);為森林面積,單位:hm2。
全國的Shannon-Weiner指數(shù)共劃分為7個等級,每個級別給予一定賦值[3]。Shannon-Weiner指數(shù)劃分方法為:當指數(shù)≤1時,生物為3 000 元/(hm2·年);當1≤指數(shù)<2時,生物為5 000元/(hm2·年);當2≤指數(shù)<3時,生物為10 000元/(hm2·年);當3≤指數(shù)<4時,生物為20 000元/(hm2·年);當4≤指數(shù)<5時,生物為30 000元/(hm2·年);當5≤指數(shù)<6時,生物為40 000元/(hm2·年);當指數(shù)≥6時,生物為50 000元/(hm2·年)。
3.1 森林生物多樣性指數(shù)
由表1可以看出,薄山林場不同類型森林生物多樣性指數(shù),硬闊最大,其后依次為:馬尾松、油松、濕地松、櫟類、刺槐、水杉、火炬松、杉木、楊樹、竹林、灌木林。
表1 不同類型森林生物多樣性指數(shù)及其價值
3.2 單位面積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價值
單位面積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價值:硬闊最高,馬尾松、油松、濕地松、櫟類、刺槐較高,杉木、火炬松、水杉、楊樹較低,竹林與灌木林最低(表1)。
3.3 不同類型森林植被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總價值
根據不同類型森林單位面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價值及其所占面積,計算薄山林場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總價值(6 136.58萬元),在薄山林場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總價值中,櫟類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價值最大,其后依次為馬尾松、硬闊、楊樹、刺槐、油松、灌木林、濕地松、杉木、火炬松、水杉、竹林(表2)。
薄山林場不同類型森林生物多樣性指數(shù),硬闊最大,其后依次為:馬尾松與油松、濕地松、櫟類、刺槐、水杉、火炬松、杉木、楊樹、竹林、灌木林。
單位面積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價值:硬闊最高,馬尾松、油松、濕地松、櫟類、刺槐中等,杉木、火炬松、水杉、楊樹、較低,竹林與灌木林最低。
表2 不同森林類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價值
薄山林場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總價值為 6 136.58萬元,不同類型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價值:櫟類>馬尾松>硬闊>楊樹>刺槐>油松>灌木林>濕地松>杉木>火炬松>水杉>竹林。
在森林采伐更新時可適當增加硬闊與針葉樹的面積,不斷改善森林結構,提高林場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價值。
[1]王云才,王敏. 美國生物多樣性規(guī)劃設計經驗與啟示[J]. 中國園林,2011(02):36-38.
[2]田國雙,曲艷梅. 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價值系統(tǒng)構建研究[J]. 林業(yè)經濟,2011(11):74-76.
[3]李文慧,張潤濤. 試論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J]. 林業(yè)勘查設計,2009(01):31-33.
(責任編輯:王文彬)
S 718
B
1003-2630(2017)01-0028-02
2017-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