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揚 圖/王洛
渭北一景細狗攆兔
◎文/楊揚 圖/王洛
細狗攆兔,是流行于陜西渭北一帶的一種民間競技活動。在固定的節(jié)日或冬季農閑,狗主人帶著細狗奔跑在田野上逐獵兔子,是渭北地區(qū)農民的一項主要娛樂活動。細狗,也稱之為細獵狗。尖臉,垂著兩片長耳朵,身材細瘦挺拔,動作靈敏。因其兇猛善咬,尤其擅長捕捉冬日溜到麥田偷嘴的野兔,所以深得農家人的喜歡,民間用“黃瓜嘴,羊鼻梁,四蹄如蒜;腰似弓,腿似箭,耳垂尾卷”來形容細狗的外貌。細狗攆兔獵鼠,機智靈活,平時看家護院,盡職盡責,又極通人性,因此,在渭北一帶飼養(yǎng)細狗的人家眾多。
細狗攆兔的歷史悠久。早在《史記·李斯》列傳中就有“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的記載。漢時陜西蒲城屬皇室上林苑的一部分,司馬相如《上林賦》中有“兔園夾池水”的記述,可見渭北當時已是皇室的狩獵之域。
現在,細狗攆兔這項活動多在冬季進行,忙碌了大半年的農人們難得有了消閑,紛紛帶上自家養(yǎng)的細狗奔跑在冬日的曠野上,三五成群,成十上百結隊,尋攆兔子,如有目標出現,細狗們更是使出看家本領奮力追逐,如離弦之箭,向著目標圍追堵截,主人也緊隨其后,此時田野上人歡狗吠,塵土飛揚,好不熱鬧。捕獲到獵物的細狗,嘴里叼著似乎還在掙扎的野兔飛奔到主人跟前,等待主人的獎賞。此時的主人拿著獵物高高舉起,向眾人炫耀著,滿臉的自豪和滿足。沒有追到獵物的細狗,同樣也會得到主人的獎賞,因為攆兔的樂趣在于圖個高興,在于享受追捕時奔跑的狂野和刺激。
鑒于細狗攆兔這一民間活動所具有的觀賞性、群眾性,渭北地區(qū)還舉辦了幾屆細狗比賽,周邊愛好細狗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取經交談,更希望自家的狗在比賽中能取得好名次。這種活動,不僅活躍了農閑時人們的生活,增加了趣味性,給細狗愛好者一個交流機會,也給細狗一個集體展示的平臺,有利于優(yōu)良品種的選育,為這個傳統習俗帶來了新的發(fā)展生機。
蕭條的冬季,當你路過渭北的田野,看到兔跑狗追、人聲鼎沸、塵土飛卷時,你一定會被這激烈的場面吸引而駐足觀看,那是難得的震撼人心的攆兔場面。如今,喜愛攆兔這項活動的人們,已經不滿足在本地玩樂了,他們會邀約三五好友,拉著狗結隊到內蒙古、寧夏等周邊省份去攆兔,作為漫漫冬季的調劑和點綴,使寒冷的冬季也有了熱氣騰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