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初
卷首語
《湘江之問》獲獎之問
★張志初
2014 年以來,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逐年推出“以史鑄魂”系列叢書。不經(jīng)意中,有一本獲全國大獎了。
這本獲獎作品叫《湘江之問》,由我和時任長沙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陳獻春主編,2015 年5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該書在2016年12月第三屆全國黨員教育培訓教材展示交流活動中被評為創(chuàng)新教材。湖南推薦參評的書達400多本,獲此殊榮的僅此1本,全國也才19本。
《湘江之問》為什么能脫穎而出,在中組部組織的評選中獲獎?不少朋友感到好奇,不時發(fā)出《湘江之問》的獲獎之問。
情,緣于何處?2013年12月26日,我榮幸地參加了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的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現(xiàn)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懊珴蓶|同志在青年時期就立下拯救民族危難的遠大志向……既有‘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的仰天長問,又有‘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浩然壯氣?!绷暱倳浀穆曇艨廴诵南?,令我深思:那“仰天長問”不是在湘江橘洲發(fā)出的嗎?于是我便有了研究湘江之問的沖動和初衷。
點,打在哪里?毛澤東發(fā)出仰天長問在湘江之畔,我的思緒便聚焦到湘江。湘江,是湖南人民的母親河,是一條孕育文化和流淌哲學的河,更是一條凝聚忠誠、擔當、求是、圖強的湖南精神的河。湖湘文化中那心憂天下的情懷、敢為人先的膽識、經(jīng)世致用的智慧和堅韌不拔的意志,不僅深深地影響著毛澤東,也影響著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等一大批湘籍革命家,還影響著以雷鋒為代表的湘籍英模。他們從青少年時代起,就有對社會、對國家、對人生的大思考,發(fā)出了一個個振聾發(fā)聵、令人警醒的感嘆和呼喚。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那么,研究的點就鎖定湘江吧。
江,能問什么?從毛澤東的仰天長問,到劉少奇、任弼時、華國鋒、胡耀邦、彭德懷的憂黨、憂國、愛民、務實、立志之問,再到雷鋒的奉獻之問,與其說是湘江之問,不如說是驚世之答。因為他們在湘江之畔的感嘆,用畢生的精力作了最好的詮釋和回答。這一問,驚天地,泣鬼神,問出了理想和追求,問出了責任與擔當,問出了宗旨與情操,穿越時空,影響深遠。
史,怎么激活?歷史,是一面映照現(xiàn)實的鏡子。湘江之問,是靠史實支撐和回答的。為此,吳楚嬰、羅付金、陳艷、龍正才、禹振華、紀紅建、文熱心、毛求、李敏、王連花等作者,莫艷、吳向紅、彭現(xiàn)等責任編輯,以嚴謹?shù)膽B(tài)度和鮮活的文筆,把鮮為人知的史實挖掘出來,把耳熟能詳?shù)墓适轮v活講新,賦予時代內(nèi)涵。在寫法上,力求以紀實為主,注重故事情節(jié)特別是細節(jié),夾敘夾議,畫龍點睛。在選材上,突出重點和亮點,抓住靈魂,不求面面俱到。這樣,讀者讀來輕松,回味無窮。
責,何以擔當?《湘江之問》一開篇,就問出了“誰主沉浮”的責任擔當。以史鑄魂,是新形勢下黨史工作者的責任,我們何以擔當起來?唯有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題材、創(chuàng)新方法,才能不負時代和人民的重托。我們以《湘江之問》《精神之“鈣”》為開端,配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創(chuàng)新推出“以史鑄魂”系列叢書,產(chǎn)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也許,這就是黨史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
作為主編,我還想回應讀者:《湘江之問》的獲獎之問,是大家對黨史工作者的一種關愛和激勵,更是我們新的起點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