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夢
喜慶吉祥的蘇奇印花布
王夢夢
說起印花布,它是20世紀活躍于農(nóng)村的一種五彩斑斕的印花土布,每逢婚嫁、生子、壽辰等喜慶之事,都能看到這種熱烈的裝飾符號。
晚清時期,在農(nóng)村,織布的聲音像一串串曼妙的音符,從家家戶戶的窗戶傳出。當時人們用的布料大多是手工織布機織出來的老粗布,以白色為主,民間婚慶儀式上則多用彩印大包袱包裹陪嫁衣,以圖喜慶、吉祥。蘇奇印花布誕生了。
在蘇奇印花布第五代傳人蘇海亮的童年記憶中,村里街上經(jīng)常傳來有節(jié)奏的撥浪鼓聲,那是收布師傅在走街串巷攬活兒、送活兒。當時都是作坊式加工,娶兒嫁女都要準備被褥和用來包嫁妝的包袱皮,送到作坊去印染。彩印花布的圖案色彩中,主要采用大紅、桃紅、翠綠和紫這幾種顏色,圖案的設色整體艷麗濃烈、豐富鮮明,寄寓著質樸村民的美好理想和誠心祝愿。
據(jù)了解,當時蘇奇印花布主要流行于豫北冀南等地,因當時印花布用途廣泛、涉及民間家家戶戶,流行區(qū)域頗大,遍及周邊縣區(qū)(即河南省的安陽、湯陰、內(nèi)黃、鶴壁,河北省的臨漳、磁縣等)大多鄉(xiāng)鎮(zhèn)村莊。
蘇奇印花布往往色彩艷麗大方。一塊小小的印花布,其制作采用鏤版印花的方法,需要經(jīng)過做版、畫版、刻板、調色、染布等五道工序,這樣做出來的印花布才完整、精美。美麗的圖案離不開作為基礎的印花板。制作印花板首選是綿紙,每層中間涂上熟桐油貼到一起。由于染料都是水性,所以最后表面需要再刷一層桐油加固。
藝人不僅需要具備繪畫的基本功,還需要精通雕刻技藝。刻板直接關系到印花效果,凡是彩印花布上的一草一葉,都需用刀具在事先畫好圖案輪廓的紙板上一點一點剜出。印制時,藝人首先需要將制好的花版放置到承印的脫脂后的白土布上,然后用刷子蘸上調制好的染料刷過花版,染料在花版鏤空處自然刷印到布上。刷印的時候必須動作利落干凈,主要是防止染料滲化,造成花紋邊緣不清晰。印制結束后經(jīng)過晾曬,一塊色彩艷麗的印花布就完成了。套版印染后的粗布,顏色層次分明,變化豐富,摩擦、洗滌,歷久而不褪色。
蘇奇印花布靈活組合各種花卉紋樣,主體紋樣多為枝葉、花蕾、蔓草,主要花飾有石榴花、牡丹花、芙蓉花、梅花以及無名的八瓣花、六瓣花等。還有各種幾何圖形如方、圓、三角形、菱形、星形、新月形、直曲線條、鋸齒形等的運用,印花布紋飾豐富多彩。
除了花卉紋樣組合靈活外,蘇奇印花布的圖案題材豐富,多采用象征吉祥的動植物形象。比如喜鵲和梅花組成的畫面,寓意著“喜上眉梢”;蓮花和魚在一起,寓意著“連年有余”,概括起來就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
這些圖案表達的意境與人的心靈情感緊密相連。老年人的用品多為“福、祿、壽”題材,祝愿老人健康長壽;兒童用品多為老虎、“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等,希望小孩子像小老虎一樣健壯;新婚夫婦用品多為鴛鴦戲水、鯉魚鬧蓮等圖案,祈盼家庭美滿、多子多?!?/p>
雖然諸多原因使蘇奇印花布漸漸遠離了人們的生活,但是蘇奇印花布作為安陽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民間藝人們必然有信心跟著時代的步伐,推陳出新,使這一傳統(tǒng)的民間技藝再現(xiàn)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