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鴻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提升小組合作學習實效呢?
一、改善關系,為合作學習導航
1. 教師:變巡視員為指導者。教師應有目標地參與某個或某幾個學習小組的討論學習。而且在參與過程中應認真傾聽,使自己真正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領路人。
2. 學生:變旁觀者為參與者。優(yōu)等生應從發(fā)言席上走下來,把機會讓給其他學習伙伴,變成忠實的聽眾,認真傾聽其他成員所發(fā)表的意見、想法,然后加以補充、梳理,變成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而學困生應為自己鼓鼓勁兒,樹立學習的信心,消除恐懼的心理,不要擔心說錯了或說不好。
二、異質分工,為合作學習奠基
首先是角色分工。以四人一小組為例,一般要求事先選定小組長,以安排任務,監(jiān)督過程。發(fā)言人負責搜集查找資料,并在合作學習后向全班同學匯報學習成果。辯論員的求異思維能力應較強,在合作學習中應盡量提出不一樣的想法、觀點,求得小組成員之間思維火花的撞擊。記錄員負責記錄每個成員所發(fā)表的看法,并經(jīng)過辯論、梳理,形成比較統(tǒng)一的觀點,便于向全班同學匯報。其次是任務分工。有些活動性或操作性強的內(nèi)容,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給組內(nèi)成員安排不同的學習任務。
三、疑竇初開,為合作學習鋪路
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個體需求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有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對話,學有所得,才有交流成果的欲望;學中有惑,才有共同探究的必要。這樣的合作學習才有成效。否則,在學生沒有讀懂課文之前、沒有經(jīng)過大腦思考之前,由于學生沒有形成自己的觀點,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現(xiàn)象。因此,應在學生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動筆畫一畫、寫一寫,畫出你最喜歡的詞語、句子,寫出你從這些詞語、句子中知道了什么?讀了這些句子你產(chǎn)生了什么疑問?
四、把握時機,為合作學習搭橋
如學習《烏鴉喝水》一文時,一學生問:“如果瓶子旁邊沒有小石子,烏鴉怎樣才能喝到水呢?”我及時調(diào)整教學方案,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小組合作交流這個話題的答案。這樣的學習內(nèi)容是學生關心的話題,因而他們參與討論的興趣很濃。再加上答案的多元化,促使學生發(fā)散思維的發(fā)展。第二小組的組長說:“烏鴉可以找來一根吸管,把吸管插入瓶子里,這樣它就能喝到水了?!卑l(fā)言人說:“烏鴉可以找來一些沙子,把沙子灌進瓶子里?!庇涗泦T說:“烏鴉可以找來一個小杯子,把水倒出來?!鞭q論員說:“烏鴉可以輕輕地把瓶頸敲斷,把尖尖的嘴巴伸進去,就可以喝到水了?!?/p>
五、評價反饋,為合作學習續(xù)弦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因此,相對于評價學生個體而言,評價小組合作學習,除了要表揚合作有成果的小組,更要關注的是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程度。對于那些分工合理、合作成功的小組加以表揚;對于那些沒有體現(xiàn)合作成果的小組加以點撥、指導,幫其樹立學習的自信心,為今后的學習指明方向。對于那些能夠團結協(xié)作的小組大加贊賞,久而久之,小組成員之間形成互相幫助、互相促進的良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