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開基
校園欺凌現象貫穿于整個學校教育當中,從小學到大學都有存在。因此,這個問題應該受到教育者和學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視,絕不能因輕視而聽任其發(fā)展。
一、校園欺凌現象的表現形式
校園欺凌現象的表現形式多以心理施壓和身體攻擊兩種方式存在。心理施壓主要是指欺凌者對被欺凌者進行辱罵、蔑視、叫綽號、孤立、中傷等形式來實現。身體的攻擊是指欺凌對被欺凌者直接進行身體攻擊,一般地點選在校園中較偏僻的地方或上下學途中,宿舍,廁所等老師不易發(fā)現的場所。
二、校園欺凌現象多發(fā)的原因
1. 學校的評價機制是產生心理失衡的關鍵。目前,很多學校唯分數而論的評價機制,導致部分學生心理失衡,為了尋找心理平衡和自身的成就感而選擇欺凌別人。
2. 家庭環(huán)境和教育方式的不當是造成行為失當的必然。家庭是塑造孩子早期行為的關鍵場所。家庭中夫妻關系、親子關系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都會對孩子產生重大影響。
3. 現代媒體負面的影響是造就校園欺凌的根源。一些學生會在日常生活中模仿,促使他們組成團伙,形成所謂的幫派。這種團伙規(guī)?;虼蠡蛐?,一旦形成就一定是校園欺凌產生的主要人群。
4. “留守兒童”的出現是校園欺凌的推手。農村甚至縣城一級的學校中“留守兒童”都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些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要么獨立默默承受,成為被欺凌的一方,要么加入其他同伙成為欺凌人的一方。
三、校園欺凌現象的危害
校園欺凌現象的危害應該以被欺凌這和欺凌者兩方面進行分析。從被欺凌的角度分析:兒童少年時期長期處于被欺凌狀態(tài)而又無力保護自己,通常會導致情緒抑郁、封閉、注意力分散、成績下降、失眠呆滯、逃學輟學,嚴重者甚至出現自殘自殺等嚴重后果。
從欺凌者角度來看,其不良的習慣和個性特點會妨礙他和其他學生的正常交往,而不良的同伴關系,一方面會對欺凌者的人格發(fā)展產生諸多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又會使這些有共同特征者結成團伙,進一步放縱其行為。
四、校園欺凌行為的糾正
1. 通過情景再現來換位感知。讓學生進行換位體驗,雙向思考,讓其在思想上認識到被欺凌者所受的傷害,從而在實際中控制自己的行為。
2. 通過素質教育來提升情感。部分高校高中已在嘗試將學生的綜合評價成績納入到招生成績當中,這無疑對學校在抓好學生成績的同時,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促進作用。
3. 通過家庭關愛來影響性格養(yǎng)成。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業(yè)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性格有積極的影響。這是因為,婚姻關系美滿融洽的父母能更加積極、敏感地感知到孩子的需求,會用一致的積極行為方式對待孩子的行為。
4. 通過呼吁來凈化成長環(huán)境。我們可以呼吁社會相關部門,認真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凈化青少年成長的環(huán)境。
總之,學校欺凌現象雖然只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存在的一種表象,然而,它折射出學生的人格品質發(fā)展正在扭曲和發(fā)生變異,所以學校家庭社會對此必須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