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術界和實務界對無權處分訂立的合同效力之爭異常激烈,實證法上對此的評價也“貌似”沖突,本文以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作為分析范疇對合同的效力問題進行探究,尋求對合同當事人和權利人之間的利益衡平。
關鍵詞:無權處分;合同;效力
法律行為是民法的基礎,合同即最典型的體現(xiàn)。有效的合同能夠實現(xiàn)支配利益在當事人之間進行正當變動,但若是合同在訂立時存在瑕疵,則可能影響當事人之間的合同目的是否實現(xiàn),如無權處分與合同的效力問題的解釋便成為理論界和實務界一直關注的熱點,且爭論不休。
1 問題的提出
設某汽車為張三所有,張三將汽車租賃與李四,李四旋即與王五訂立買賣合同,將汽車以市場價格出賣與王五。毫無疑問,李四將張三所有之汽車出賣,系屬無權處分,但對于問題李四和王五之間訂立的買賣合同效力如何,則值得討論?根據《合同法》第五十一條,李四和王五之間的買賣合同屬于無權處分,應認定為效力未定。然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買賣合同解釋》)第三條,李四和王五之間的買賣合同不因無權處分而出現(xiàn)效力未定的瑕疵,無其他情況下,該合同有效。實證法對無權處分訂立的合同效力評價出現(xiàn)沖突,如何正確理解因無權處分訂立的合同效力問題,從而消除實證法上的“矛盾”,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
2 無權處分的合同效力未定的困境
無權處分人處分他人之物旨在發(fā)生物權變動,而對于善意取得的情況,可直接依《物權法》而取得物權,這一問題在本文中按下不表,本文想討論的是無權處分該原因行為,與無權處分的關系問題。當事人訂立有效的合同,所能產生的法律效果是產生債權和債務,并不能直接導致權利的變動,如:買賣合同的效力在于使出賣人負有交付標的物并移轉標的物的所有權的義務,而買受人負有支付價款并接受標的物的義務。由此,對于買賣合同,即使有效,也不能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仍需要符合物權法上的物權變動規(guī)則才能發(fā)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
根據《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買賣合同將處于效力未定的狀態(tài),認為買賣合同生效后,具有直接變動權利的法律效果。究其原因,該法條所表達的是產生債權債務和變動權利的法律效果合為一體,且立法的本意是保護物權人的利益。只有在被物權人的追認下,合同才可能認定有效。但是,效力未定的合同轉化為有效合同時,合同的目的即已達成,這在實際的生活當中是不常見的。更為普遍的是權利人不予追認或者無權處分人事后不能取得處分權,此時合同的相對人面對無效的合同,無法請求承擔違約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僅僅只能請求對方承擔締約過失責任。這對于合同相對人而言,顯然有失公平,也不符合民法的精神。
試舉兩例予以說明無權處分導致合同效力未定的困境:一是未來物買賣中,當買賣合同訂立時,合同的標的物尚未現(xiàn)實化,根據物權客體特定原則,出賣人即在訂立買賣合同時未取得所有權,也就沒有針對未來物的處分權,因此該合同也應當是因無權處分而訂立的,效力未決。當未來物現(xiàn)實化時,出賣人將該標的物處分與第三人,則買受人不能依據有效的買賣合同請求出賣人交付標的物,而只能依締約過失追究出賣人的責任,這對買受人極為不公,但是合同當事人在訂立買賣合同時顯然認為合同是有效,具有法律約束力。二是合同訂立之后,善意買受人在標的物交付之前,權利人針對出賣人的無權處分行為予以否認,這就使得合同的效力歸于無效,善意買受人也僅能以締約過失請求出賣人承擔相應責任??v使合同的相對人為善意,在合同成立之后,交付或者登記之前,只要權利人作出不予追認的意思表示,善意相對人就不能依法律行為制度尋求救濟,因為無權處分人也僅僅是違反了先合同義務而已。
3 無權處分對處分行為的效力影響
德國民法典根據法律效果的不同,將法律行為區(qū)分為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前者旨在產生請求權和給付義務,后者則直接變動權利。以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作為分析范疇,則無權處分與合同的效力關系則一目了然。
回到本文開頭的案例,李四和王五訂立買賣合同旨在創(chuàng)設債權債務,該買賣合同的效力僅僅及于此,李四是否具有處分權在所不問,若是需要變動權利,則需要李四獨立實施一項處分行為,將A物讓與給王五,但實施處分行為需要擁有處分權,若是欠缺處分權,則處分行為的效力處于未定狀態(tài),王五并不能取得A物的所有權,那么王五在訂立合同時想要獲得A物所有權的目的落空了,他就能夠依有效的買賣合同請求李四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解除合同并請求損害賠償。這就是《買賣合同解釋》第三條的法理所在。
那么能否認為《買賣合同解釋》第三條取代了《合同法》第五十一條的規(guī)定?筆者認為是不可取的。應當認為《合同法》第五十一條的規(guī)定是在限制處分行為的效力,并非對負擔行為的效力產生影響。就負擔行為而言,債法上的合同為最典型的負擔行為,基于私法自治的原則,合同的效力不宜予以正面規(guī)定,應當予以反面規(guī)定無效的事由。因此,無權處分對合同的效力不生影響,這給予了合同當事人尋求合同法上的救濟機會。但是,就處分行為而言,以有處分權為必要,因而無權處分真正影響的是處分行為的效力,以此來保障權利人的權利不因無權處分而產生不利。這樣處理充分體現(xiàn)了法律的衡平精神。
4 結語
《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三條表明了實務界對無權處分訂立的買賣合同效力的態(tài)度---無權處分不影響買賣合同的效力。但是,效力未定的傳統(tǒng)觀點仍然是掌握著話語權。現(xiàn)在正在進行民法典的編纂,對此問題如何重構仍是未知。作為解釋論者,通過引入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作為分析工具能夠有效消除法律與司法解釋的沖突,也給予合同當事人在法律行為上的救濟路徑,體現(xiàn)了民法的公平精神。
參考文獻
1.譚雅文.淺論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問題[J].網絡財富·法治時空.2009(4).
2.薛向楠.無權處分與合同效力[J].法制與社會.2009(25).
3.翟云嶺.再論物權處分合同的效力——《為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三條辯護。
作者簡介
霍婷,南昌大學法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