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票據無因性行為是票據的基礎和靈魂,但我國《票據法》第十條的規(guī)定嚴重破壞了無因性原則。本文從票據無因性出發(fā),結合我國金融體制,分析《票據法》第十條在我國具有適用性的觀點,并進行批駁和論證。
關鍵詞:無因性;交易安全;票據流通
我國《票據法》第十條規(guī)定,“票據的簽發(fā)、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有學者認為這是對票據行為無因性的否定,與票據行為的無因性原則格格不入,也有學者認為該條款只是對票據無因性的限制,只是限制的程度過于嚴格而產生了偏激,并不是對票據無因性的否定。我認為《票據法》第10條是對票據行為無因性的根本性的違背,并非部分學者所認為的“適度限制”,并且與我國現行的金融體制嚴重不適應。
隨著票據法的發(fā)展與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票據業(yè)務對于商業(yè)銀行而言,有利于改善銀行資產結構,增加資產收益,增加銀行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益性,票據業(yè)務已成為商業(yè)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國內不少商業(yè)銀行部開始重視票據業(yè)務發(fā)展。工商銀行、光大銀行等均加強了對票據業(yè)務的組織管理,紛紛成立專門的票據業(yè)務部或票據中心。但商業(yè)銀行票據業(yè)務量的發(fā)展均是建立在票據的流通性基礎之上的,而票據的流通與票據的無因性密切相關。我國《票據法》在票據無因性的原則上卻沒有給出明確答復,究其根本就在于《票據法》第十條對無因性的突破。對于這種突破無因性的規(guī)定在我國現行金融體制下是否適用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下文從支持者的角度出發(fā)論證其觀點的不合理性。
支持者認為《票據法》第十條是符合當前我國的金融體制的實際情況的,他們多是從保護主義、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看待,主要有以下理由:
1、票據的無因性是為了交易的安全,并不單純是為了流通而流通。張曉旭認為,根據票據法第十三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票據債務人可以對不履行約定的與自己有直接債權債務關系的持票人,進行抗辯”是票據行為無因性的例外,對于票據債務人而言,在一定情況下他是能夠主張基礎關系上的抗辯的,這種抗辯是對票據無因性的一個修正,是作為例外受原因關系影響的場所。即票據的無因性不是絕對的。2我認為這個理解是有失偏頗的,交易安全是票據法的一個立法目標,但絕對不是立法目的。票據行為無因性的確定是為了實現票據交易的方便、快捷等技術性上的追求,之后才考慮票據交易中的誠信安全等倫理上的目標。雖然就各國立法來看,票據行為的無因性確實有各種不同程度的限制,但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及地區(qū)的票據法將“方便”、“快捷”、“效率”價值置于比“穩(wěn)定”、“安全”、“秩序”價值更高的地位,所以才規(guī)定了票據的無因性原則。其次,張文中是以《票據法》第十三條的規(guī)定進行分析論證,而票據法第十條和第十三條在立法上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第十條是處于一個原則性的地位,統領整個票據法,體現立法精神,而十三條僅僅是一個原則之上的例外。以第十三條的立法目的套用在第十條上,有混淆視聽之嫌。
2、我國仍不具備全面采用票據無因性的條件。這種觀點認為中國的票據制度歷史尚短,利用票據進行的各種各樣的金融犯罪和金融違法活動頻頻發(fā)生?;谶@樣的現實,為了充分防止票據欺詐案件的發(fā)生,為了保證和維護市場秩序、交易安全,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票據的無因性對票據的正常秩序進行破壞和擾亂,票據法有必要規(guī)定以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作為授受票據的條件。3這種觀點是沒有說服力的,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的經濟快速發(fā)展,金融體制也進行了深入的改革,票據制度歷史短并不代表發(fā)展慢,在我看來,正是這種《票據法》第十條所宣揚的票據行為有因性大大阻礙了我國票據的發(fā)展,將票據行為與其基礎關系,尤其是原因關系捆綁在一起,雖然起到了一定的安全保障作用,但是卻嚴重不利于票據的流通。對于這種不存在真實交易關系或相當的對價,完全可以屬于民法的調整范圍,而防止票據欺詐也完全可以由刑法調整,況且《票據法》在第十三條中也對此作出限制,顯然第十條的規(guī)定是過度保護,而這種過度全面的保護,對票據市場的長期發(fā)展是極為不利的,立法對票據行為無因性的突破才是對票據正常秩序的破壞和擾亂。
3、出于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保護。票據法立法之初,出于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特殊保護,立法者們選擇了票據有因性的規(guī)定,賦予銀行等金融機構可根據票據原因關系對抗票據關系的權利,從而使銀行在票據原因關系無效時可以免除付款義務。4票據法立法初期,我國金融市場尚不完善,在立法上給予一點特權也無可厚非,但是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商業(yè)銀行的行政色彩漸漸褪去,商業(yè)銀行在經濟活動中與其它主體之間更多是處于平等的民商事關系主體地位上的,此時便不應該再繼續(xù)享有特權。
我國票據立法把票據原因關系擴大到整個票據行為領域中,其結果是各票據行為原因關系“捆綁”起來,失去了其獨立性。當事人在簽發(fā)、轉讓票據時就必須考慮其前手之間的基礎關系,后手必須要求其前手對這些關系負舉證責任,否則便不敢接受這種票據,而在數個票據背書中這種關系 就顯得尤為復雜,付款人所負注意義務更大,這樣票據的流通功能就大大減弱, 從根本上違反了票據立法的目的。如果認為票據法第十條的規(guī)定是為了保護票據的交易安全,那么我們可以很明確地看出,這樣立法的目的不但不可能實現,反而會對票據的交易安全帶來重大的不確定性,最終影響到票據的流通。而如果我們能夠夠充分肯定票據的無因性,這樣做不但會極大地促進票據功能的發(fā)揮,而且還能夠節(jié)約交易成本。其次,票據基礎關系包括原因關系、資金關系等。調整這些關系的法律有其自己的法律部門。如果票據基礎關系對于票據有決定性的影響,那么票據行為的法律適用問題,則只能由調整票據基礎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但是原因關系和票據關系是兩個獨立的法律關系,原因關系應當適用關于債權債務關系以及交易關系的民法,票據行為則應當適用票據法。 這樣將原因關系摻雜在票據行為中,顯然會導致實踐中的法律適用混亂等問題。而且,雖然每個國家的實際國情相去甚遠,但是票據的無因性是共通的,所謂的“中國國情”也并非特殊到必須否定票據的無因性原則,各國在票據發(fā)展過程中肯定也遇到大同小異的問題,但是都沒有從根本上動搖票據的無因性,只是運用了不同的方法而已。在我國已經加入WTO,與世界各國經濟緊密聯系的大背景之下,應當實現票據立法與國際的接軌,才有利于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長足發(fā)展。
任何一部法律都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包攬全部,若與其他法律部門交叉過多會造成法律理解與適用上的誤區(qū)。同理票據法也是,票據法有其自身的調整對象,即票據法律關系,其基礎關系的合法性問題不應當屬于票據法的調整范圍。因為在法律規(guī)定不明確的情況下,中國人民銀行的嚴格監(jiān)管嚴重影響了商業(yè)銀行票據的正常發(fā)展,我國商業(yè)銀行的風險控制機制在自我探索和國外借鑒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完全可以為有效應對票據流通風險提供強有力的保障。5總之,《票據法》第十條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已然不能滿足我國票據市場的發(fā)展的要求,也不能適應我國金融體制的發(fā)展,給票據法減負才能促使我國金融體制更深入的改革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2]張旭娟. 也談對《票據法》第十條的一點意見——兼與林毅同志商榷[J],中國法學,1997,3.
[2]王小能. 票據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82.
[3]黎紹基. 《票據法》第十條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0.
[4]郭蒙蒙. 票據無因性之理論淺析與立法呼應[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6.
作者簡介
劉化冰(1996-),女,漢族,江西省瑞金市人,南昌大學法學院民商經濟法方向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