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暉
南非約翰內斯堡的春天在每年的九月初日來臨,屆時,這個南非最大的城市的所有公共露天游泳池同時向公眾開放,整個城市瞬間沉浸在歡樂的海洋里,處處鮮花盛開,時時鶯歌燕舞。
可是,約堡的春風似乎遲遲不向它的西北方向吹拂,那里的大地依然封鎖在勁風枯草的世界里,寒意料峭。要等許久之后,曠野的野梨花才會凌霜傲放,為這塊貧瘠的大地帶來一絲生機。然而,這塊土地可不平凡,世界上最著名的鉑金礦就坐落在這個地帶。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到二00八年,國際鉑金價格不可思議地飆升,從一金衡制盎司三百七十美元上漲到兩千美元,巨額利潤為這個地區(qū)帶來了大量的資本,資本隨后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生活:十四萬非洲其他國家的移民工人工作生活在這里,廣袤的大地上,道路疏通,工棚林立,垃圾遍野,天空被密密麻麻架起的電線遮蔽,一個古老的十九世紀西方工業(yè)神話重新上演到非洲的舞臺。
一點也不奇怪,這里在二00六年以后成為南非最動蕩不安的地區(qū),要求改善生活條件、提高工資的罷工事件不斷發(fā)生。勞資沖突就像導火索一樣使各種各樣蟄伏的社會矛盾一觸即發(fā)。而二0一二年顯然就是兇象之年,這一年,工人的罷工越來越有破壞性,也越來越不可控制,對國家經(jīng)濟的破壞程度也是史無前例的。八月十六日,世界所有的目光都注視這里。馬里卡納工人的罷工進入第七天,依然是工人自發(fā)組織的罷工,依然拒絕通過工會來代言,依然是憤怒而絕望的面孔,依然是高昂的斗志。但與以往罷工不同的是,這次罷工在和警察、工會、公司進行了數(shù)次流血沖突后,工人的組織更加嚴密,手中的武器磨得更加明亮。
而另一方面,國家機器也在對峙中高速運作。十六日這天,布置在罷工現(xiàn)場的警力達到七百人,其中光特警部隊就有五百人,而本應處理社會騷動的武警卻只有二百人。幾十輛警車把守在重要的位置,數(shù)千發(fā)子彈發(fā)給了警察,天上直升機盤旋,最令人感到恐懼的或許是停在警車旁的四輛白色運尸車。很明顯,一場國家機器和罷工工人的沖突在所難免。
所有的警察都接到南非警察局長費耶佳(Phiyega)的命令,今天必須終止罷工,罷工已經(jīng)是犯罪行為,“我可以接受二十人死亡的代價”,“今天是我們警察的諾曼底登陸日”。
而在工人一方,這次罷工最偉大的領袖諾基在十六日清晨給妻子打了最后一個電話,妻子哭求他今天不要參加罷工了。但他對妻子說,他對工人負有責任,他必須在現(xiàn)場,假如他有意外,他希望妻子堅強,好好照顧他們的孩子。
縱觀南非鉑金礦罷工的歷史,尚無不答應工人條件而只通過恐嚇來使工人屈服的先例,這次,諾基他們或許還對國家抱有幻想,不相信自己的警察還會像在種族隔離時期的警察那樣濫殺無辜;或許他們受到二0一一年四月英帕拉鉑金公司工人罷工勝利的鼓舞,那次罷工導致一萬七千名工人被開除,四名礦工喪命。但英帕拉公司答應了礦工的要求,將工人的工資從六千五百四十蘭特漲到九千九百九十一蘭特;或許他們還迷信前天請來的法師所施的法術,可以保證他們刀槍不入。不管怎樣,三千多名礦工依然聚集在幾堆亂石崗上,默默地與警察對峙。
工人們坐在巨巖上的時候,所有手機必須關掉,任何人都不許說話,各種交流只能通過簡單的手勢表達。這些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工人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神秘文化,各種神秘的儀式和氣氛幫助他們感受到工人自己的團結的力量。
下午三點左右,警察開始采取行動了。工人們可以看見警察正在完成最后的包圍圈:汽車拉起的鐵絲網(wǎng)越來越密集,工人可以撤離的通道越來越窄。這時,一個神父和工人領袖進行了交談,并想再次和警方溝通,但警察已根本不想了解工人的想法,而是命令神父趕緊離開。另一個受工人信賴的工會領袖馬頓佳(Mathunjwa)步行到工人面前,屈下雙膝,懇求工人放棄抗爭。他說,工人的命在資本家看來就像狗一樣不值錢,他流淚請求工人放棄抵抗,保全生命。工人再次謝絕了他的懇請。隨后,警察的大喇叭開始響起來,一遍遍開始播發(fā)讓在場記者撤離的消息。整個罷工現(xiàn)場除了警察加速的行動外,一切突然像死一樣沉寂。在沉寂中,一些工人選擇了離開,留下的則低沉地哼起反種族隔離時代的戰(zhàn)歌:“我們做了什么?”
這個時候的諾基依然非常鎮(zhèn)靜。當?shù)诙黎F絲網(wǎng)開始設置在工人回家的通道時,他終于下了撤退的命令,他命令他忠實的跟隨者,不要跑,我們要走著出去,因為我們沒有錯誤。然而,當他帶領大家走下山崗,試圖在唯一遺留的通道口撤出包圍時,萬萬沒有想到,這正是警察預先設計好的陷阱—警察突然開火,地上塵埃四起,硝煙彌漫,八顆子彈幾乎同時打入諾基的身體,使他當場死亡。隨后,另外十八名礦工在這個現(xiàn)場被射殺。
十六分鐘之后,警察制造了屠殺第二現(xiàn)場,這次,殺戮發(fā)生在一處亂石崗上,而神山?jīng)]有保佑工人,十六名工人在東躲西藏、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抱頭往亂石崗的石縫里鉆,即使這樣,警察的子彈依然毫不留情地將他們從身后射殺。
馬里卡納屠殺共殺死礦工三十四名,重傷七十多名,抓捕二百五十多名,死亡人數(shù)大大超過警察局長預測的“二十名”。屠殺發(fā)生兩次,間隔十六分鐘,如果不是下決心要礦工的命,在第一次屠殺完成后,警察完全有時間阻止第二次屠殺,但沒人下達停止射擊的命令。這是后種族隔離時期黑人掌握政權后最大的一次使用武力對工人運動進行鎮(zhèn)壓的事件。警察追逐槍殺礦工的視頻震驚了南非各界,令許多南非人感到又回到種族隔離那個恐怖的暴力時代。這個事件被許多學者解讀為南非的“九一一”,將對以后南非的社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南非在短短的二十年的時間里,從昔日的彩虹之國變成了社會最不穩(wěn)定的國家,何以至此?這須從頭說起。
上個世紀六十至九十年代是南非實行種族隔離政策時期,白人統(tǒng)治者剝奪了黑人所有的政治權利,并通過一系列法律和經(jīng)濟政策,確保了各個階層的白人利益,迫使南非的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種淪為南非特有的資本主義的廉價勞動力。這個時期產(chǎn)生的階級矛盾主要表現(xiàn)為白人對黑人的壓迫,因此,黑人的反抗便主要采取種族斗爭的形式。反抗的主要政治力量以國大黨、共產(chǎn)黨和八十年代初出現(xiàn)的工會為代表。而這些政治力量的領導者基本為受過西方教育的黑人中產(chǎn)階級,他們之所以可以與工農建立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原因是黑人中產(chǎn)階級在現(xiàn)有制度下已無發(fā)展和晉升之道,當所有的道路都堵死時,這個精英階級的自我解放就只能依賴于整個黑人的解放。
九十年代初是南非種族隔離制度解體的時期,它的標志性事件是曼德拉的出獄和國大黨的合法化,這樣,國大黨就和共產(chǎn)黨以及工會結成金三角聯(lián)盟,黑人的政治勢力得到空前的整合,形成了與白人政府進行談判以求權力和平過渡的基本政治條件。然而所謂的談判,一定是精英階層之間的事情,廣大民眾不可能具有這種高度復雜的政治和經(jīng)濟斡旋的能力,于是隨后建立的彩虹國雖然在初期普遍反映了黑人大眾的集體利益,但馬上就主要服務于黑人中產(chǎn)階級的政治和經(jīng)濟欲求。
在這之前,即八十年代的時候,由于黑人的所有政治組織都不合法,黑人便只能通過無組織暴力搞自發(fā)反抗,八十年代的一段時期,南非已接近內戰(zhàn)邊緣。白人政權懼于這種無休止的暴動,便有了和黑人中產(chǎn)階級合作的打算,他們意識到種族隔離制度的問題在于扼殺了黑人中產(chǎn)階級的發(fā)展,而沒有這個階級作為白人和黑人底層的緩沖地帶,政局將無法安穩(wěn)。所以九十年代的談判實質是在岌岌可危的政權下,白人統(tǒng)治者開始抱黑人中產(chǎn)階級的大腿,將大量的政治和經(jīng)濟權力讓渡給黑人精英,同時,要求上臺的黑人精英保護白人的既得經(jīng)濟利益。這就是為什么國大黨上臺后,在最突出的土地問題上沒有像津巴布韋那樣實行無償?shù)膰谢?。不僅如此,白人的經(jīng)濟地位也沒有受到根本挑戰(zhàn)。
總之,人們必須清楚,新南非之新,核心只是實現(xiàn)了白人精英和黑人精英聯(lián)手控制社會財富的分配和再分配。在二0一一年的時候,南非的百萬富翁數(shù)量增加百分之十四,其中以黑人為主,但也有不少白人。這群人擁有了四百八十七億美元資產(chǎn),相當于百分之零點零一的人口控制國家百分之三十三的財富。南非近五年連續(xù)被聯(lián)合國評為世界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貧富差距的加大不可避免地使新南非變成黑人精英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的舞臺,使得國內政治日趨腐敗和階級矛盾日趨擴大。
新南非成立后,政府迅速頒發(fā)了一個對人權具有高度保護的憲法和實施充分新聞自由制度,這是最令國民驕傲的兩件成果,許多人相信,南非發(fā)展的根基已經(jīng)牢固地確立下來。然而,時至今日,發(fā)展的福祉不但遠未惠及全民,各種不公正現(xiàn)象更是屢禁不止,由不平等和不公正造成的社會動蕩、政治暗殺和警察暴力則愈演愈烈。今日的南非,各種社會矛盾都處于不斷激化的狀態(tài),祖馬政府的腐敗,種族情緒的對立,政商之勾結正將南非拖入一種極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南非不但與“彩虹之國”的理想相距甚遠,而且更令人憂心的是,現(xiàn)在社會底層的許多抗議活動已有失控之勢,許多抗議者放棄正常的抗議渠道,采用更加激進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這就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了許多不可控的暴力。許多地方混亂的程度令人想起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內亂。底層民眾為什么傾向于采取冒險的行為來抗爭?原因在于舊有的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已經(jīng)失效,下情不能上達,民眾只好揭竿而起。這種草根的抗議行動往往得不到媒體的客觀報道,而在審判的法庭上,被繩之以法的又總是抗議的民眾。相反,真正的運動鎮(zhèn)壓者卻可逍遙法外。今日南非的黑暗來自統(tǒng)治階級完全有能力將憲法和新聞玩弄于股掌之間。
馬里卡納悲劇之所以發(fā)生,是由許多原因造成的。
在工人方面,這次罷工的核心力量是鑿巖工人。鑿巖是對工人的體力、技術和勇氣要求最高的工作,也是采礦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沒有他們把巖石一點點鑿開,談不上下一步工作。他們面臨的危險也最大,因為在深井下面,塌方時有發(fā)生,這完全要依靠工人的經(jīng)驗來回避。同時,沉重的鑿巖機又完全靠人的手臂支撐,一個工人需要以半蹲的姿勢一直這樣高強度地工作。工作量的衡量靠開掘巖石的進度。在歷史上,開鑿工人總是受到礦主的優(yōu)待,他們有特殊的廚房提供身體所需要的肉食,他們受到工人的仰慕,因為他們最強壯,工資也最高。然而,隨著采礦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鑿巖對工人的體能和技術的要求不再那么強了,公司取消了鑿巖工人的特殊待遇,工人自身的優(yōu)越感也隨之下降。
由于取消了特殊待遇,鑿巖工人現(xiàn)在的工資不足以保證自己每天都可以買得起肉食。鑿巖工人月薪四千蘭特,二0一二年合人民幣為三千元。而每個工人平均養(yǎng)活九至十六人,包括自己在農村的父母、妻小和年幼弟妹的生活費、教育費。另外,鑿巖工人在工地都會養(yǎng)一個女人照顧自己,這不完全是生理需要,也是生活需要。因為在井下工作一天之后,鑿巖工的手臂往往難以伸直,連洗澡都不可能。這樣大的家庭負擔使得鑿巖工不可能有任何積蓄。他們許多人住在礦區(qū)提供的衛(wèi)生條件極差的鐵皮房,幾近掙扎在生活的邊緣。而發(fā)達國家的鑿巖工人可以擁有中產(chǎn)階級的收入。
在領導罷工的全過程中,鑿巖工人也犯了許多錯誤,比如他們帶有一定的黑社會色彩,為了保證罷工的順利,他們恐嚇其他企圖復工的工人,并下達死亡威脅書。再如,他們迷信巫術,曾重金聘請巫師來施法術,讓他們刀槍不入。警察的直升機拍到了工人在進行這種巫術的活動場景,警察將之解讀為工人準備好了暴力對抗的信號。
在工會這邊,今日之南非工會早不是反種族隔離時期的工會了。那時的工會組織為草根方式,工會各級領袖都由工人選舉產(chǎn)生,平時不脫離勞動崗位,工會確實代表工人的利益。今日之工會已經(jīng)被內部的官僚體制和科層化所腐蝕,且由于和執(zhí)政黨結成命運共同體,工會便失去了自己的代表性,淪為政黨政治的工具,同時,執(zhí)政黨又讓出一些重要的政府部門的位置給工會領袖,這樣,工會管理層便有了一個政治晉升的直通車道。所以,當南非不同行業(yè)的工會在政府與工人利益相沖突時,總會站在政府的一邊。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當工人和資本家利益沖突時,工會也站在資本家一邊,原因是,工會高官年薪過百萬,這部分錢誰出?不是政府出,也不是從工人繳納的會費出,而是資方承擔,這樣,資方反而成為工會的衣食父母。這就是為什么馬里卡納罷工者決定繞過工會來爭取自己的利益。而當罷工者第一天來到倫敦礦業(yè)集團要求漲工資談判時,公司立刻將皮球踢給工會。當?shù)诙?,游行者來到工會那里時,工會竟然首先開槍打傷兩個礦工,這樣才有第二天工人復仇在沖突中殺死兩名警察的事情,使暴力不斷升級。
指揮開槍阻擊工人的是兩個工會的基層干部,他們原本也是礦工出身,后來被礦工選舉成為工會基層代表后,開始脫離礦井,月薪也達到一萬五千蘭特,并有配車和手機等福利。工會的基層干部和工人已然形成兩個不同的階級,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個基層工會干部全心全意幫助工會來維護資方利益的原因。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馬里卡納屠殺過后不久,這兩位工會英雄也相繼被謀殺,他們死于覬覦他們位置的躲在陰暗處的工會內部的敵人。這種爭權奪利的謀殺是南非工會長演不衰的劇目。
但是造成這么大慘案,一定有背后的主謀,許多人認為,他就是當今南非副總統(tǒng)拉馬福薩。其實,拉馬福薩恰恰是南非最大的工會“全國礦工聯(lián)盟”(NUM)的創(chuàng)始人。他昔日是帶領工人造反的英雄,曼德拉身邊的“政治金童”,曼德拉出獄就是由他陪同。曼德拉多次暗示拉馬福薩將是自己的繼任者。拉馬福薩干了兩件名垂青史的事情:第一,他是和白人種族隔離政府進行談判的主要代表;第二,他是偉大的南非新憲法的主要撰寫人。但造化弄人,拉馬福薩一度政治失意,被姆貝基等元老逐出政壇,遂潛心從商—不過數(shù)年便成為南非最富的人之一。二0一二年,他個人凈資產(chǎn)為二十二億蘭特。他在南非最大的銀行、電信、啤酒公司、可口可樂、鐵礦和麥當勞都持有大量股份。最關鍵的是,他是倫敦礦業(yè)集團的黑人合作伙伴,他的公司持有這個倫敦礦業(yè)三億股股權。這就是他為什么如此捍衛(wèi)倫敦礦業(yè)公司的利益。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充分證據(jù),證明是拉馬福薩出面向能源部部長、警察局等相關部門下指示,指示他們將工人的抗議活動定義為犯罪行為,最終導致鎮(zhèn)壓決定的做出。
在媒體方面,根據(jù)簡·德肯的研究,所有報道引用的消息來源只有百分之三來自工人,其余都來自政府、工會和倫敦礦業(yè)公司的陳述。幾乎沒有媒體深入對礦工進行過采訪。不僅如此,在八月十三日的沖突中,警察突然使用催淚彈和橡皮子彈攻擊和平請愿的工人,雙方隨即發(fā)生了沖突,兩名警察被打死,他們的尸體被媒體不斷播報,給南非民眾造成了極大的恐慌。同時,所有南非警察都在電視上看到自己的同伴被殺,產(chǎn)生了強烈的“為同伴復仇”的心理,這就是十六日警察槍殺工人的心理基礎。
總之,盡管工人在馬里卡納罷工中犯下了許多錯誤,但整個事件的性質依然是被剝削深重的礦工在對南非現(xiàn)有體制徹底絕望的前提下進行的武裝請愿活動,因為立志在現(xiàn)有體制之外解決問題,這樣就使自己和資本家、工會以及政府處于不可調和的對抗之中。而不同的政客和工會則試圖利用這次抗爭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所以不斷地在工人背后煽風點火,這樣的罷工又變成上層權力斗爭的舞臺,也越來越無法由工人自己控制,最終工人成為這次政治和經(jīng)濟博弈中的犧牲品。
每年的八月十六日,在約堡的春天來臨前,都會有馬里卡納屠殺的紀念活動舉行,但迄今為止,政府答應修建的屠殺紀念館遲遲未破土動工,工人生活沒有顯著的改善,死去礦工的一大群親屬不知靠誰生活,二百五十名罷工礦工被定為謀殺罪而鋃鐺入獄,一些礦工因絕望而自殺。在這一切灰暗中,只有披著耀眼的綠色毛毯指揮罷工的諾基的肖像時常出現(xiàn)在公眾的眼中,成為后面各種工人維權抗議運動的英雄。有了諾基帶來些許綠意的馬里卡納,春天依然遲遲沒有來臨。
(Greg Marinovich, Murder at Small Koppie: The Real Story of the Marikana Massacre, Penguin Books,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