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 楊 倩
你的生活,需要儀式感嗎
■本刊編輯 楊 倩
“儀式是什么?”
“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p>
——摘自《小王子》
2 017年2月18日,衢州第二中學為高三學生舉辦了18歲成人儀式。儀式上,同學們戴上“成人帽”,跨過“成人門”,接過“成人證書”……每年年末至次年年初,像這樣熱鬧而溫馨的成人禮會在各地的中學舉行。一群充滿朝氣的學生,在這一刻面向國旗莊嚴宣誓,感恩父母師長,許下對人生下一階段的愿景。通過這樣的儀式,他們開始用成年人的姿態(tài)迎接未來和挑戰(zhàn)。
對廣大中學生來說,成人儀式、開學典禮、畢業(yè)典禮、運動會開幕式閉幕式是再熟悉不過的儀式了。
大至國家,小至待人接物,一種情感的體驗和表達,往往需要一定的儀式去承載。
比如,我們心中的愛國主義情感,在升國旗、唱國歌、國慶典禮這些儀式之中,最能被充分地激發(fā),淋漓盡致地釋放;戀人之間、愛人之間的情感,也需要婚禮、結婚紀念日這樣的儀式去表達;清明的祭奠,能使人們慎終追遠;春節(jié)、中秋的團圓,又能讓人盡享天倫之樂……
就像《小王子》中說的:“它(儀式)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眱x式讓我們用莊重認真的態(tài)度去對待生活,去體會生活中不易被發(fā)掘的樂趣。
于是,“儀式感”成為最近網絡上的熱門詞語,“過一種充滿儀式感的生活”在我們周圍掀起了一股熱潮。比如,商場在推出“購物節(jié)”活動時,往往會請一些明星來表演節(jié)目;幾乎每所中學在高考前都會舉辦誓師大會,有些學校還有喊樓加油、集體毅行等動員活動。就連吃早餐,也有人會布置精美的餐布、擺放精致的餐具,使之成為一種儀式。
但并非人人都喜歡儀式,喜歡充滿儀式感的生活。有人覺得儀式對心理、精神的影響并不長久;有人覺得儀式就是繁文縟節(jié),繁雜而不必要。不同年齡的人對同一儀式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走親訪友算得上是春節(jié)的傳統(tǒng)儀式了,眼下卻有不少年輕人覺得它無聊:不就是每天換個地方與同樣的幾個人一起吃飯嗎?長輩們熱絡地聊天,自己卻沒什么話可說,只好一直低頭玩手機。
那么,問題來了,你覺得生活需要儀式感嗎?你怎么看待生活中的各種儀式?
●盧晨藝
儀式是情感的容器
你看,法律并沒有規(guī)定春節(jié)要家家團聚、清明節(jié)要祭奠逝去的親人,也沒有規(guī)定18歲應舉辦“成人禮”、結婚時要辦婚宴……但我們還是這樣做了。與其說是約定俗成的事物很難改變,不如相信這是情感的需求——這些看似可有可無的儀式,其實詮釋了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是親情、友情、愛情的容器?。?/p>
將情感寄托在這些看似煩瑣的儀式中,使我們有足夠的回憶能夠珍藏,讓我們對生活有了期待。
●錢 彤/顧佳璇
儀式提醒責任的存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宣告、“國家公祭日”的祭奠,國家舉辦這些儀式,是對歷史真相的尊重、對過往教訓的真切認識和對和平發(fā)展的祈盼。在高考前舉行百日誓師大會,在成人禮上戴上“成人帽”跨過“成人門”,展示的是我們中學生的成長,彰顯迎接未來挑戰(zhàn)的勇氣和信心……
種種儀式就像一個個鬧鐘,提醒著整個民族、國家,乃至我們每一個人肩上擔負的責任。通過儀式,我們可以更好地停下腳步回顧過往的風景,規(guī)劃未來的道路。
●劉璟璇/夏意寧
傳承文化,儀式不可缺
從秦皇漢武泰山封禪,到國慶閱兵大典;從謝年祭灶、感恩天賜豐收,到合家團聚看“春晚”,古往今來,是那些寓意良多的儀式挑起了中華文明傳承的重擔。儀式維持著一種文化傳統(tǒng),否認儀式,也在否認著我們引以為豪的千年文明。傳承儀式,我們的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余可亦
浮躁之風使儀式徒有形式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多儀式慢慢轉變?yōu)橥接衅浔淼男问?。拿祭孔大典來說,它的儀式感十分強烈,但也有很多人認為這種“虛張聲勢”的祭祀根本不必要,圣人在心中便是最大的敬意。更何況在這種祭祀中,總有許多人是抱著求保佑高考順利、獲得道德名聲等各種目的而去,并非真誠地祭奠先賢、感受傳統(tǒng)文化魅力。這些人使儀式失去內涵,只??諝?,充滿鋪張浪費和虛偽。
所以,在我看來,儀式本身并無錯,只是為博眼球、為謀私利的浮躁之風使其扭曲。只要每個人真摯地對待每個儀式,“儀式”終將是個褒義詞。
●江雨墨
甄別儀式,參與其中
喜慶的中國結,熱鬧的年夜飯,是團圓的儀式;蘭亭雅集,曲水流觴,是風雅的儀式;注視著國旗與朝陽共同升起,是莊嚴的儀式……儀式可以是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紐帶,也可以是千萬個相識或不相識的人共同的記憶。
當然,也有一些儀式既煩心又累人,心口不一有之,身不由己有之。但我想,對儀式,切不可一棍子打死,統(tǒng)統(tǒng)丟棄。那些形式大于意義的儀式可以簡化,而承載著中華文化和血脈的儀式,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樂在其中。畢竟儀式的莊重和愉悅,要靠自己參與才能體會。
●余奧純
重儀式,莫失魂
儀式,是形式與靈魂的統(tǒng)一。比如在成人禮上,有人流淚,有人歡笑,有人感恩父母,有人勉勵自身。向過去幼稚的自己說再見,成為一個成熟穩(wěn)重的人,這是成人禮真正的用意,失去這靈魂,單薄的成人門只剩可笑的樣子。
儀式在人們的生活中像甩不掉的影子,在各類事務“儀式化”的今天,更應重視其背后的靈魂、意義和價值,畢竟所有的儀式只有跟它背后承載的精神相聯(lián)系,才能真正打動人心。
[鄭成林、包國勇 供稿]
感謝微信公眾號“中學生天地”的讀者參與討論
●雨沐:我們學校也有類似成人禮的儀式,只有經歷過,才能知道它的獨特意義。
●Baby-G:我曾經很討厭生活中的各種儀式,認為這類走形式的活動是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記得以前學校在中考、重要的聯(lián)考前都有誓師大會,經歷的時候會吐槽,事過之后卻心存感激,因為的確有一種無形的情感給我斗志,一直推動著我不懈地向前。
●很久很久以前:儀式感是一種特別美好的感覺,就好像自己做了件大事得到認可一樣。十幾歲的年紀,是最充滿活力,也是對未來有最多憧憬的,多參加一些儀式還是不錯的。
●夢想:儀式在生活中是挺重要的。為了慶祝,小小的儀式無可厚非。但如今有的人過于追求儀式,鋪張浪費,只是為了面子。我們應該更注重儀式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