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園妹,周瑾,胡三蓮,周玲
上海第六人民醫(yī)院 骨科,上海 200233
新型負壓球固定兜袋改善足踝外科患者固定效果及固定舒適度的臨床觀察
吳園妹,周瑾,胡三蓮,周玲
上海第六人民醫(yī)院 骨科,上海 200233
目的 探討自行研制負壓球固定兜袋在足踝外科患者固定效果及固定舒適度的臨床效果。方法 對2014年1月~2014年6月收治入本院骨腫瘤外科病區(qū)的106例足踝外科術后當天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實驗組術后采用新型負壓球固定兜袋給予固定,對照組術后采用傳統(tǒng)別針加橡皮筋的雙固定法。比較兩組患者固定期間負壓引流球固定效果及固定舒適度。結果 固定期間,比較引流球與引流管脫離發(fā)生率,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引流管折疊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在負壓引流球固定期間牽拉痛等舒適度指標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 新型負壓球固定兜袋用于足踝外科患者術后引流球/管的固定,克服了傳統(tǒng)固定法的弊端,保證有效引流的同時,改善了患者置管期間肢體活動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新型負壓球固定兜袋;足踝外科;固定效果;引流管;肢體活動度
持續(xù)負壓引流可減少術后傷口滲液、血腫、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2],對患者的術后恢復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妥善固定引流管,確保引流通暢,避免受壓、扭曲及脫落是導管護理的關鍵。目前,我院術后患者返回病房后,負壓引流球的固定常規(guī)采用別針加橡皮筋的雙固定方式,即負壓引流球用別針固定在床單上,而引流管用橡皮筋環(huán)繞管身再外加別針在就近傷口敷料上,此固定方法造成患者活動不便和感覺不適。多數研究顯示[3-5],傳統(tǒng)引流袋固定方式均是用別針固定于床單上,易引起引流管松脫、患者活動度受限、對患者或操作人員造成刺傷等不良事件發(fā)生。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科自行設計負壓引流固定兜袋,將此固定兜袋應用于56例足踝外科術后患者,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將使用方法及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4年6月期間入住我院骨腫瘤外科的106例足踝外科術后患者。納入標準:足踝術后當日放置負壓引流球的患者;負壓引流管長度在10 cm以內;患者意識清楚,無語言溝通障礙,能正確理解問題、正常交流;同意參與此項研究。排除標準:肝炎病毒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惡性腫瘤患者;嚴重的心腦血管等疾病患者;各種精神疾患的患者;肝腎功能不全疾患者;凝血異常者;手術禁忌者。失聯(lián)原因及其應對措施:預計原因:患者中途退出試驗;患者在試驗過程中轉院治療。應對措施:按照1:1比例相應補充受試患者進試驗組。倫理學考量:患者及其直系家屬在充分了解研究的過程的基礎之上簽署參與該臨床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入選患者相關診治和監(jiān)護措施均以臨床指南相關原則為依據,對患者的醫(yī)療治療和安全有充分保障。對入選患者的信息及診療記錄予以保密,保護患者的隱私權;在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注冊試驗方案,試驗中遵循《渥太華工作組關于臨床試驗注冊的聲明》(Ottawa Group Statement for Clinical Trial Registration)[6]。嚴格遵守雙盲原則:研究人員分為4組,第1組研究人員負責篩選和隨機分配試驗對象;第2組負責施行干預;第3組負責進行觀察指標數據的數據采集;第4組負責數據的整理和統(tǒng)計分析以及文章撰寫;試驗對象的分組情況嚴格保密,試驗對象和具體施行干預的研究人員均不清楚試驗對象的具體分組;4個研究組的研究人員對各自的操作互相保密。
1.2 受試者的分組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106例受試者分為兩組:實驗組(n=56),實施新型負壓球固定兜袋;對照組(n=50),實施傳統(tǒng)固定法。
1.3 治療方法
(1)對照組。將術后患者按??谱o理要求安置好體位,先用別針將引流球固定在床單下緣,再用橡皮筋加別針將另一側導管固定于就近敷料上,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置管的目的及置管期間的注意事項,按護理要求做好引流管護理及記錄引流量[7-8]。
(2)實驗組。負壓球固定兜袋是由3部分組成,包括網眼松緊帶、棉布兜袋及負壓球。選用網眼松緊帶增加透氣性和貼合度,兜袋選用棉布材料可增加舒適度。根據人體靜態(tài)及動態(tài)尺寸[9]將固定兜袋尺寸設計為長40 cm、寬15 cm,用雌雄貼作為搭扣使用方便,易于拆卸,分別在松緊帶兩端縫制寬5 cm的雄貼以及寬10 cm的雌貼,中間部分用白色網眼布料縫制兩個直徑為8 cm的兜袋以放置負吸球。詳情見圖1。
(3)固定方法。同樣將術后患者按專科護理要求安置好體位后,根據引流管放置的位置將自行研制的負壓球兜袋包裹在敷料上,并根據患肢的寬幅利用雌雄搭扣調整松緊,松緊度以松緊帶恰好固定,且不脫落、不旋轉為宜,后將負壓球放入兜袋內。如因傷口處滲血弄臟兜袋,應及時更換,被污染的兜袋可清洗消毒后重復使用。固定方式,見圖2。
圖1 兜帶圖設計圖和實物圖
圖2 傳統(tǒng)固定方式和新型固定方式
1.4 觀察指標和質量控制
(1)觀察指標。觀察指標包括:① 引流球管固定效果:包括是否發(fā)生引流球與引流管脫離及引流管折疊;② 置管期間舒適度:包括是否發(fā)生牽拉痛、安全感(即是否擔心導管脫出)、方便度(即翻身時是否感到不便,上廁所時是否感到不便,功能鍛煉時是否感到不便等)3方面。
(2)質量控制。實施干預治療的醫(yī)務人員均為同一組研究者,并且實施過程中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保證干預措施的均一性。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用統(tǒng)計軟件包SPSS 20.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或者P<0.01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受試者的一般情況
106例患者其中男女各53例。年齡為18~68歲,平均40.13歲。疾病類型:跟骨陳舊性骨折32例,踝關節(jié)炎25例,距下關節(jié)炎14例,踝關節(jié)骨折脫位26例,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12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病程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外,研究過程中所有受試者均完成了全部試驗,無中途退出者,亦無改用其他療法者。受試者的一般情況,見表1。
表1 受試者的一般情況
2.2 兩組引流球固定效果的比較
實驗組在固定期間引流管折疊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比較引流球與引流管發(fā)生脫離的危險性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兩組引流球固定效果比較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引流球固定效果比較 [n (%)]
2.3 兩組患者置管期間舒適度的比較
兩組比較固定期間牽拉痛的發(fā)生、擔心導管脫出及感到固定期間不方便方面,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者引流管固定期間舒適度的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引流管固定期間舒適度的比較 [n (%)]
3.1 傳統(tǒng)固定法的不足之處
傳統(tǒng)引流管的固定采用別針加橡皮筋的固定方式,理論上起到了雙重固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許多弊端[10-14]:因患者身體寬度的差異,在變換體位時幅度不一,引流管預留長度往往很難恰到好處,當固定長度預留過長時,患者床上活動時會不慎使導管受壓,影響引流通暢;而預留長度不夠,則會因引流管牽拉引起疼痛。同時患者擔心引流管脫出,導致舒適度下降;而別針又屬于銳器且承重性較差,固定期間若別針開口端無意打開,會給患者及醫(yī)護人員帶來安全的隱患;此外,有時患者術后需放置幾根引流管,別針的反復使用,會經常將床單刺穿,甚至刺破氣墊床,增加物品的損耗。
3.2 新型固定方法的優(yōu)點
(1)妥善固定、有效引流。實驗組的新型固定法采用兜袋作為承載體,將處于負壓狀態(tài)的引流球直接置于袋內,引流管長度不再被固定死,患者翻身等變換體位時球管會隨著患肢移至相應位置,避免了引流球與引流管脫離的發(fā)生,同樣也減少了引流管折疊的發(fā)生率。表1可見實驗組有1例球管脫離發(fā)生,而其中2例引流管折疊原因為兜袋放置位置不當引起。此外,兜袋的承載體為松緊帶加雌雄貼的設計,松緊可根據患肢的寬幅進行調節(jié),使引流球的固定更加牢固妥善。
(2)安全靈活、舒適方便。臨床上,留置引流管患者中有相當一部分擔心發(fā)生牽拉痛或脫管,在床上不敢下床活動,影響了患者的康復[15-16]。實驗組摒棄了別針固定于床單上的固定方法,避免了針刺傷隱患的同時患者活動更為自如,變換體位相對方便、靈活,而發(fā)生導管牽拉痛的可能性也明顯降低,擔心導管脫出的心理壓力明顯減少。表3可見,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在導管固定期間舒適影響度更小。因為兜袋的設計也提升了患者的舒適度,其寬幅及長度都根據球體飽滿狀態(tài)下的大小設計,牢固固定的同時,不會因引流物增加而擠壓患肢帶來不適;當球體牢牢地固定于兜袋內,患者在下床小距離如廁及功能鍛煉時,不用擔心球體晃動帶來的不便和不適感,能積極配合術后治療及護理工作。
本研究表明,新型負壓球固定兜袋的在臨床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實驗組導管折疊的發(fā)生率,使患者在帶管的情況下能活動自如,減少顧慮,同時簡單方便的佩戴及脫卸過程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其不足之處在于,使用存在一定局限性,對于長度>10 cm的引流管及松緊帶不能包裹的軀干部位仍有待設計改進,但是對于長度<10 cm的引流管效果顯著,值得大量推廣應用。
[1] 田仁元,葉鵬,鄧江,等.髖關節(jié)置換后引流對患者康復影響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17(35):6300-6305.
[2] 章功杰,陳松軍,鄭珉,等.持續(xù)負壓引流術治療嚴重頜面頸部間隙感染的探討[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15,33(4):393-396.
[3] 趙曉竹.應用患者上衣固定甲乳外科傷口低負壓引流管[J].護理學雜志,2011,26(20):41.
[4] 章瑋.別針固定骨科術后管道的臨床應用[J].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2012,10(6):90.
[5] 聶芳,馮錦芳,譚秋華,等.兩種引流袋固定裝置在臨床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1):135-136.
[6] Goodyear MD.The Declaration of Helsinki and The Ottawa Statement on trial registration[J].Cerebr Dis,2015,5(6):375-380.
[7] 夏翠蘭,曾麗芬,周運彩,等.足踝軟組織缺損后應用負壓封閉引流聯(lián)合穿支皮瓣移植治療的圍手術期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8):54-56.
[8] 馮本英,胡稷杰.負壓封閉引流聯(lián)合穿支皮瓣移植治療足踝軟組織缺損的圍手術期護理[J].廣東醫(yī)學,2013,34(17):2750-2752.
[9] 席煥久,陳昭.人體測量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10] 徐意,王菌.新型環(huán)形引流管固定器的制作與應用[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2,18(33):4076-4077.
[11] 馬金彩,魏榮華.引流袋床旁固定裝置的制作與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3,28(2):69.
[12] 丁彩兒.引流管兩種不同固定方法的效果比較[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5):413-414.
[13] 劉薇,沈姜津,陳娟.兩種傷口引流管固定方法的效果評價[J].護理研究,2013,27(4):426.
[14] 方久英.引流管不同固定方法在膽總管術后的效果比較[J].臨床護理雜志,2012,11(3):42-44.
[15] 習永霞.婦科手術患者專用褲的設計與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28):77.
[16] 王光揚.改良引流管固定在外科手術引流中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4,20(9):58-59.
本文編輯 袁雋玲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e New Negative Pressure Ball Fixed Bag to Improve Ankle Surgery for Patients in Fixed Effect and Fixed Comfort
WU Yuan-mei, ZHOU Jin, HU San-lian, ZHOU Li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Shanghai No.6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200233,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ixed effect and fixed comfort of negative pressure ball fixed bag in the patients undergone foot and ankle surgery.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June in 2014, 106 cases of ankle bone tumors in the department of 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after surger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fi xed by the new negative pressure fi xed ball bag,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fi xed by traditional brooch with a rubber band double fi xation method. Comparing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etween the 2 groups of patients on the fi xed effect and fi xed comfort. Results During the fi xed period, there was no signif i 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rainage tube and the ball in the rate of diastasis (P>0.05). The occurrence rate of the drainage tub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groups in the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ball fi xed period of traction pain and other comfort indicator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Conclusion New negative pressure fi xed ball bag for ankle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drainage ball/pipe fi xed can overcome the drawbacks of the traditional fixed method, ensure effective drainage at the same time, and improve patient catheterization during physical activity. Therefore,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new negative pressure ball fi xed bag; ankle surgery; fi xed effect; drainage tube; limb activity
S857.16
A
10.3969/j.issn.1674-1633.2017.05.012
1674-1633(2017)05-0047-04
2016-10-14
2017-01-12
作者郵箱:smile313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