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師
仿寫屋
寄情于物繪生活
黃老師
【范文賞讀】
東籬
荷塘里劃一葉舴艋舟,賞荷,最是夏秋時的水鄉(xiāng)勝景。
垛上芋葉水中荷,竊以為,是水鄉(xiāng)大地上最美的兩種田間作物。荷,可以說是水生植物中最受人青睞的了。荷葉清香,大氣,風(fēng)姿綽約,其間點綴著麗人笑靨般的白花紅朵。中通外直的荷梗上擎著玉碗樣的蓮蓬,采一只兩只,真有著宋詞小令的甘美與清雅。荷塘里劃一葉舴艋舟,看綠葉俯仰生姿,最是夏秋時的水鄉(xiāng)勝景。
水鄉(xiāng)又有芋,與荷有著相似的碩大葉片,風(fēng)起時,也會欹欹斜斜,活色生香。并不像荷葉總是頂在梗上,卻調(diào)皮地側(cè)了身子,一棵一棵,一行一行,規(guī)規(guī)矩矩地站立在臨水垛田間,生機勃勃,直長到齊腰深,如帥小伙似的挺拔。
水鄉(xiāng)的荷總是長在河溝里,垛田則慣于種芋。荷與芋,一個如綠盤,一個似盾牌,一個柔弱,一個厚實,一個水中,一個嫵媚,相互觀照,彼此探望。若將荷比作窈窕淑女,芋肯定就是英俊少年,翠綠的風(fēng)則是他們的月老,將喁喁情話傳過來,捎過去,心里一喜,荷肯定是捂了嘴,扭了腰,綠羅裙翻卷成大波浪,更加惹人憐愛了。那芋雖極力想忍,到底還是“噗嗤”一聲笑了出來,眉飛色舞之后,很快又挺直了身子,俊朗地立于艷陽下,葳蕤如畫。
但有些不平的,那么多的丹青妙手繪荷描荷,潑墨大寫意地將荷移植于生宣熟宣上,弄得滿室清芬,為何就不見有人為芋也畫上一兩幅呢?那小簸箕狀的芋葉一片濃綠,簡直可以流出清香的汁液,那般恣意綻放在垛田間,扎了紅頭巾的農(nóng)婦們舉了戽斗,嘩——嘩——,每天殷勤地為它澆水,腕上用力,輕輕一斜,清亮的水花便映出了七彩的光暈,再以往來的舟楫,嬉戲的白鵝、勞作的村姑、無邊的綠野、明亮的藍天,以及隨口哼出的小調(diào)為背景,入了畫該有多美,多有水鄉(xiāng)特色。
如今,這一田園美景,還真的留在了許多人的記憶里??催^央視紀(jì)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人,誰不知道垛田的芋呢?還有那個種芋、捕魚、會畫畫、愛唱歌的農(nóng)民老夏,悠揚婉轉(zhuǎn)的漁歌活脫脫地唱出了心里的舒適與幸福,真的讓人好生向往,向往水鄉(xiāng)的閑適、農(nóng)家的自在與垛田芋頭的美味。
垛田的芋頭確實好,糯軟清香,黏滑爽口,用蘇東坡的詩吟出來就是:“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倍馍铣霎a(chǎn)的龍頭芋、沙香芋、子顆芋,多好。做成芋頭羹、芋頭粥,大芋頭燒肉,子顆芋煨扁豆,沙香芋炒咸菜,芋頭片燒青菜湯,怎么吃都不厭,怎么品都香得饞人。即便夜里用功,還可以享受到鄭板橋“閉門品芋挑燈,燈盡芋香天曉”的樂趣呢。
當(dāng)然,比垛田之芋,水鄉(xiāng)的荷藕也頗具個性,水面上還開著艷艷的花,水下挖出來就是脆嫩的花香藕,清水洗洗,一嚼,一絲兒渣滓皆無,清甜又爽口,可以一直吃到秋冬時節(jié),還能做藕圓,炸藕夾,煮糖藕,滋味甜糯而醇厚,極是誘人。
想想,做一個水鄉(xiāng)人,垛上芋葉水中荷,飽了眼福,又飽了口福,過完眼癮又過饞癮,真是一件美事??!
[17]Meara,P.,&Buxton,B.(1987).An alternative to multiple choice vocabulary tests.Language Testing,4,142-154.
【寫作借鑒】
這是一篇寫景的抒情散文。寫作對象是“芋”與“荷”。它們是江南水鄉(xiāng)的化身,靜靜地點綴在田間,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荷花婀娜,迷人眼球;芋葉碩大,活色生香。文中,作者一邊描繪眼前的美景,一邊寫自己的感受,做到情景交融。在寫法上,本文有兩點值得借鑒:
1.寄情于物。這種寫法是把某種情感寄托于物上,來表達作者的內(nèi)心感受,像課文《紫藤蘿瀑布》《故鄉(xiāng)的榕樹》等均使用了這種寫法。就上文而言,“芋”和“荷”是作者描寫的對象,并以之為載體,把對江南水鄉(xiāng)的熱愛與留戀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使人仿佛置身其中,真切地欣賞到了它的美。
2.語言優(yōu)美。本文使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格,增強了語言的美感。文中,作者把“荷”比作綠盤,把“芋”比作盾牌,寫出它們之間的區(qū)別,一個“柔弱”,一個“厚實”,二者又“相互觀照”,讓田間充滿了生機?!坝笳{(diào)皮地側(cè)了身子,如挺拔的帥小伙”“荷肯定是捂了嘴,扭了腰”……這些生動的語言活化了靜物,跳躍出溫情。而且,本文還從視覺寫到味覺,寫出了水鄉(xiāng)人的幸福,這也是作者所向往的。
【原創(chuàng)文題】
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秋天是成熟的季節(jié),也是收獲的季節(jié),它不僅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更帶來了精神上的富足。漫步田野,那飽滿的稻穗含羞低頭,那清澈的溪水潺潺流動,那火紅的楓葉連成了一片……那迷人的秋色喲,也一定觸動了你的心扉。
請以“秋天中的XX”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可以選某個具體的景物來寫,也可以是一類景物,并運用寄情于物的寫法。
【我來仿寫】
考生
我家門前就有一棵楓樹,隨著時光的流逝,慢慢地變化著。無論是春天還是夏天,也只有單調(diào)的綠色,但到了秋天,那紅、黃、綠三種顏色結(jié)合在一起,像一塊多彩的翡翠,讓你琢磨不透。陽光下,楓樹展開了迷人的笑臉,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微風(fēng)中,楓樹舞著它的裙擺,在葉與葉的碰撞中發(fā)出了迷人的歌聲。
秋天,我喜歡在楓樹下玩耍,隨著楓樹一起扭動身體,前后左右,不一會兒便滿頭大汗了。雖然童年的記憶已經(jīng)遠去,但腦海中時常會出現(xiàn)這樣一幅畫面:一個黃昏,在楓樹上系著秋千,楓葉落滿地,秋千上沒有人,只剩下一本厚厚的日記。難道真是“自古逢秋悲寂聊”呀?也許吧。秋天,使一個絢麗的生命面臨終結(jié),而楓葉又是一個美麗的開始。這使我常想起夢里的秋,秋中的楓樹以及樹枝上搖擺的葉子,寂靜空靈,有那么一點點的憂傷。
秋天的山,布滿楓樹的紅,像瑪瑙一樣高雅,像火焰一樣奔放。我在樹下靜靜地聆聽,能聽到楓葉的心跳。一條小溪從山谷流下,流到那童話國度。隨風(fēng)飄落的楓葉,載著秋天的夢,也漂向了遠方。它什么時候會到達目的地呢?月光下,楓葉唱起了悠揚的歌,隨著小溪靜靜地流。其實,我喜歡楓葉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楓葉紅紅火火的,象征了激情。
有人常說,秋天會使人回憶起許多往事。不錯,在秋日的黃昏下,給心一片凈土,許多往事便會浮現(xiàn)眼前,有的讓人欣喜若狂,有的讓人傷感不已。
霧里看楓樹,更為傷感。朦朧中,你會感到遠處有一團火焰,那是楓樹向你招手。我看不清它的影子,卻能感受到那均勻的呼吸。
夜晚看楓樹,皎潔的月光給人一絲凄涼,火焰又給了我們希望。浩莽的田野上,明月高懸,遠處有一棵楓樹,你不會覺得那是一個心的依靠嗎?
露中看楓樹,每一片葉子上都布滿了晶瑩的珍珠,又像那滿臉淚光。
雨里看楓樹,那一棵棵楓樹靜靜地佇立著,等待暴風(fēng)雨來臨。也許,這就是暴風(fēng)雨前的寧靜吧。突然狂風(fēng)大作,雷雨交加,雨水順著窗戶流下來。我問楓樹:“你還好嗎?”楓樹沒有回答,但我似乎能感覺到,雨使它不能呼吸。這時,只聽一聲巨雷,楓樹流了最后一滴淚,滴在了水坑里。秋天,結(jié)束了……
【點評】這是一篇寫景狀物類的記敘文,作者以秋天中的楓樹為寫作對象,勾勒出一幅“秋之美”的雋永圖畫。文中,作者從楓樹的顏色入手,把它比喻成“一塊多彩的翡翠”,接著寫楓樹的桿和枝,在風(fēng)中搖擺,就像一個舞者,進而寫紅紅火火的楓葉,折射出一個火熱的生命。結(jié)尾處,作者巧用擬人,把楓樹寫得活靈活現(xiàn),從秋中開始,又從秋中結(jié)束。楓樹,已成為作者寄托情感的依附物。
【技法反思】
寄情于物,也稱為“借物傳情”,就是通過對“物”的精心描寫,表達心中蓄積的情感。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東西在作家的筆下傳遞情思,一棵樹、一朵花、一支筆、一件衣、一杯茶等,這些都是情感抒發(fā)的載體。
在寫法上,有三點應(yīng)引起大家注意:
1.物是線索。文中,物并不一定是主要的描寫對象,只是作為線索而存在的。也就是說,這個“物”不是生拼硬造的東西,而是語言之流自然卷起的浪花。這個“物”,一般能形成比喻或象征,讓文章達到情感和哲理的豐富與深邃。
2.點面結(jié)合。以物為線索,并不意味著只要與物有關(guān)的就能寫,也并不是說只要和物有關(guān),就可以詳寫,而是根據(jù)表達中心的需要來安排。該略的就惜墨如金,該詳?shù)木蜐娔缢?,做到點面結(jié)合。
3.展開聯(lián)想。生活中,感情大都有依附物。比如親情,爸爸送你上學(xué)的自行車,媽媽織的一條圍巾……抓住細節(jié),聯(lián)想與“物”相關(guān)的人和事,找準(zhǔn)“物”與情的結(jié)合點,進行合理的聯(lián)想,才能更好地寄情于物,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