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式教育看來,球類運動不僅最大限度地讓孩子培養(yǎng)合作和團隊意識,同時也鼓勵身體的直接對抗與沖撞,培養(yǎng)男孩子具有英國傳統(tǒng)精神當中的“勇氣”。一所私立學校的男孩子,花在體育上的時間幾乎占到全部在校教育時間的四分之一。私立女校也一直讓孩子參加游泳和芭蕾這樣的訓練。
我的一雙兒女,雖然天賦大不一樣,但是都對運動充滿熱情。運動既是人生競爭的提前演習,也是他們獲知自信、規(guī)則、公正、合作、激情的快樂通道……
委屈的4歲兒子,穿著有校徽的游泳褲,帶著有?;盏挠斡久?,和其他50多個一年級的孩子一起,正在參加上小學之后的第一場游泳比賽。比賽進行了一半多,他不再像剛開始那樣沖我開心地擠眉弄眼,那是一副要給媽媽露一手的得意模樣!他勉強忍住了眼淚,但是我能感覺到他難過的情緒。
姜豐的一雙兒女都對運動充滿熱情
我也能感覺到,馬上要哭出來的那個是我!我一定是此時此刻整個游泳館里最難過、最揪心的人,盡管我還是面帶笑容,一邊使勁鼓掌,一邊跟身旁的家長談笑。這是兒子人生中的第一次比賽,我和其他新晉小學生家長們一樣,非常激動和投入,眼光一直追著自己孩子轉。
傳統(tǒng)的英國私立學校,都把體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英國的學制是4歲開始上小學,一年分為三個學期。我的一對龍鳳胎兒女,分別讀的是私立男校和私立女校。學校都是從上學第一年就開設游泳課,每一個學年,學校都會組織一場以年級為單位的所有學生都必須參加的游泳比賽,比賽會邀請家長觀賽。
我的兒子大寶知道自己的游泳水平高,在年級里有絕對優(yōu)勢。他不僅身高、體能在同齡孩子里算是上等,而且身體的協(xié)調(diào)能力、模仿能力都很強,游泳尤其突出。當他同年級里還有相當多的孩子只能游淺水區(qū),或者需要借助套在胳膊上的氣袋才能游深水區(qū)的時候,大寶已經(jīng)能夠熟練掌握自由游、仰泳和蝶泳。因此,他也是全年級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參加全部游泳項目的男孩之一。
游泳池分成四個水道,孩子們按照平時的成績被分成四人一組。即游泳能力接近的孩子被分在一組,每組的第一名得一塊獎牌,當場上前領獎。第一輪的自由泳比賽結束,就產(chǎn)生了15塊獎牌。但是,大寶沒有拿到獎牌。他跟第一名幾乎同時到達終點,另一個孩子的手先觸碰了泳池終點。
比賽在短暫的頒獎后繼續(xù),仰泳,蝶泳,深水區(qū)長水道和接力賽。大寶在每一場比賽當中,都竭盡全力,自由泳、仰泳、蝶泳,都游得非常漂亮,速度也很快。但是當天的游泳比賽總共頒出了幾十個獎牌,游泳技術不如大寶的孩子,那天可能得了不止一塊獎牌,而樣樣都參加的大寶,卻一塊獎牌也沒有得到。
6年過去了,我至今還清楚記得當時的心情。那時候的大寶,畢竟只是一個4歲的孩子!
眼見著一輪輪的頒獎,一撥撥的同學都上去領獎了,大寶變得都不愿意把頭朝我這邊轉一下。我看到兒子坐在板凳上,緊抿著嘴唇,低著頭,一言不發(fā),左右兩邊都是擺弄著獎牌、嬉笑打鬧的小男孩。我知道兒子在想什么:“It is not fair!”(這不公平?。?/p>
比賽終于結束了。
孩子們各找各媽,看臺上的媽媽們互相又親又抱,道別。一場小學生的體育盛事圓滿結束了。我給了兒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和親吻,夸他游得真棒,是全年級游得最棒的孩子之一。兒子顯然不吃這一套,一直冷著小臉,我知道他在強忍著眼淚。
一場小孩子的校內(nèi)游泳比賽的結果,在大人看來真的是沒什么,那獎牌在超市里一英鎊能買一包。學校這種比賽規(guī)則的設立也完全可以理解:最大限度地鼓勵各種競技水平與體能的孩子,貌似人人都有機會贏得獎牌。
但是,一個4歲的孩子沒法理解學校師長的良苦用心,在孩子眼里,掛著哨子的裁判、那一聲“On your mark,get set,go!”和市場價不到10個便士的獎牌,都是放大了的神圣。對大寶而言,它的重要還在于,他因為愛媽媽,便急切地想讓媽媽為他感到驕傲;而且,他深知自己是年級里的游泳健將,是佼佼者。這是他從不懷疑的預期榮譽,結果卻毫無思想準備地落空了。在他的年齡,還不能細分情緒,失望、不解,甚至憤怒,全都化成委屈、委屈、委屈!既不知所以,又不知所措。
知子莫若母,我因為體會到兒子的心情,而心痛不已。我一直暗自希望,得獎能帶給孩子肯定與榮譽,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優(yōu)秀,讓他有榮譽感和自豪感。結果,這個欠缺考慮的比賽規(guī)則,使得孩子參加了全部項目,迎來的卻是挫折感。
當天我找到學校低年級部主任凱莉,向她提到,游泳比賽的獎勵規(guī)則也許有欠缺的方面。作為成年人,我完全理解和接受學校這樣安排的用意,但是這場比賽的參與主體是4到5歲的孩子,我們應該避免模糊他們心中“公平”的概念。孩子們看到的,是成績不好的、不夠努力的孩子反而得到更多獎勵,他會產(chǎn)生“努力不值得”的錯誤觀念。既然是一場比賽,哪怕是游戲,既然有獎勵、有觀眾,我們就應該盡量把它設置得公平、公正、合理。
回家以后,我對兒子說:你游得很好,盡管沒有獎牌,包括媽媽在內(nèi)的所有人,都看到了這一點。我向兒子解釋了如此分組設獎的原因,同時我告訴他我認為這個鼓勵大多數(shù)孩子的出發(fā)點是對的。但是這次的規(guī)則也有缺點,就是不夠公平,我已經(jīng)跟學校表達了我的看法,學校會在下一次比賽的時候修改規(guī)則。
第二天,在放學前的班會上,班主任給大寶和另外兩個同學頒發(fā)了游泳成績優(yōu)異的獎狀。其實,大寶在我客觀的解釋之后,已經(jīng)平復了情緒。但是校方表現(xiàn)出來的對家長意見的接納,對我和孩子都是一種鼓勵。如今,大寶學校的校內(nèi)游泳比賽規(guī)則有所更改,這樣既能鼓勵所有水平的孩子在比賽上努力發(fā)揮出最好成績,也能公正地認可每個學生的游泳成績。
其實不管是否愿意,我們都生活在不斷比較、競爭的時代。大寶從小參加的體育比賽,讓一個孩子知道學習怎么去贏,更在一次次比賽中學習怎么面對輸,尤其是看來“不公平”的輸。競技運動恰恰是為此提供了完美的情境模仿。規(guī)則并非總可以變得更好,而我們對自己的肯定是基于事實,而非依賴于他人的認可。競技比賽,是給自己一個了解自己的機會,而不只是別人承認自己的機會。
每一年的橄欖球賽季,大寶身上總是青一塊、紫一塊,舊傷不去添新傷。濕冷的冬天,每一場比賽都有小男孩被凍哭,或者被對手撞哭、擠壓哭,老師也毫不通融。
在英式教育看來,球類運動不僅最大限度地讓孩子培養(yǎng)合作和團隊意識,同時也鼓勵身體的直接對抗與沖撞,培養(yǎng)男孩子具有英國傳統(tǒng)精神當中的“勇氣”。球類比賽則是男校體育課的重要組成部分,秋季學期是足球,春季學期是橄欖球,夏季學期是板球。
英國實行中小學義務教育制度,90%以上的中小學是全免費的公立學校,大多是根據(jù)孩子的家庭住址就近入學。其中有一類叫“文法學?!保℅rammar School),不受學區(qū)限制,要經(jīng)過考試選拔才能入學。而英國的私立中學,每年學費從1.5萬到4萬英鎊不等,除了付費,還必須經(jīng)過選拔考試,而且選拔考核的內(nèi)容比文法學校更加廣泛。考入劍橋、牛津這一類英國頂級大學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都來自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當中的文法學校。
英國孩子小學升中學,是選擇私立學校,還是文法學校,確實是一個問題。因為很多文法學校的學生學習成績都能達到跟私立學校相當,整個中學7年能節(jié)省20萬英鎊的學費,夠在英國每年買一輛新寶馬,或者在倫敦以外的地區(qū)買個獨棟的房子了。而很多中產(chǎn)家庭的父母愿意破費這筆錢,為子女選擇私立學校,而非文法學校,其中很重要的考量,在于私立學校的體育設施和開設的體育課目都遠優(yōu)于由政府出資的文法學校。
以大寶的學校為例,一周五天,除了一次體育課、一次游泳課,還有兩個下午都是球類的訓練和比賽。其中比賽有一半是客場作戰(zhàn),孩子們乘校車回到學校,常常是晚上6點多了(平時放學時間是下午4點)。一個私立學校的男孩子,花在體育上的時間幾乎占到全部在校教育時間的四分之一。如果是學校球隊的成員,用于訓練和比賽的時間就更多了。到中學階段,除了田徑、體操、球類、馬術、擊劍、劃船等,許多更具英格蘭特色的運動都會進入到一些私立學校的體育課程表當中。
運動本身爆發(fā)和貯藏的能量,是我們打敗挫折和沮喪的最好武器。為了給孩子一個快樂人生,每個父母都應該傳給孩子這樣一件防身利器!
女兒二寶所在的小學,跟大寶的男校同屬一個教育集團,也是從小學一入學,即開設游泳課,并且直到畢業(yè),都是每周一次游泳課。學校把游泳作為求生技能,力爭每個孩子在6歲的時候,都可以在深水區(qū)無輔助游泳。除了各類常規(guī)體育項目,女校一到三年級的體育課還包括每周一次的芭蕾。
去女校參加女兒的運動會,則是另外一番感受。
低年級部(4歲到7歲)運動會幾乎很難感受到競賽,與其說是運動會,不如說是聯(lián)歡會:把假雞蛋放在調(diào)羹里跑50米,孩子們站在五顏六色的布袋里蹦到終點,一邊跑一邊換不同的戲裝……總之,運動會那天陽光燦爛,綠草如茵,賽場內(nèi)外歡聲笑語,完全沒有男校運動會緊張、激烈、嚴肅的競技氣氛。
游泳對孩子來說,既是一項可以鍛煉全身的運動,也是一項必要的生存技能
直到最后,終于有幾個嚴肅的比賽,四個人一組的長、短跑。二寶參加了三個項目的比賽,每次都是排名第四(即最后一名)。
頒獎的時候,每個孩子都有份上前領獎,一人一塊寫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的一模一樣的大牌子,四個人并列站好,驕傲地把得獎牌子都高舉過頭頂,供學校的官方攝影師和一群爸爸媽媽們拍照,閃光燈和快門聲噼啪啪連成一片!榮譽不同,待遇相似。對于一個4歲的孩子,有個牌子可舉,意義遠大于牌子上的數(shù)字。
幾年運動會下來,所有的比賽女兒都是倒數(shù),但她還是高高興興地去跑,認認真真地上體育課。有一天,我問女兒:“寶貝,每次跑步比賽你都落在最后,你有沒有一點難過?”丫丫有點靦腆,但一點都不難過地說:“我就是跑得慢……”
女兒遺傳了父母不善運動的基因,除了游泳,體育樣樣落后,卻依然喜愛運動。也許跟學校體育教育對于年幼孩子自尊與榮譽的這種溫和呵護有關吧。
英國的小男孩,很多都有一個足球夢;或者說,英國很多男孩的父母,都有一個球星夢,那是英格蘭版的名利雙收的發(fā)財夢。某種意義上,英國的氣候地理條件,最大限度地滋生和成全了足球夢——到處都是綠草如茵,有的是免費的社區(qū)足球場,幾十英畝的大草坪更不稀奇。在居民房子的空地上,總能看見走路都還不穩(wěn)當?shù)男∧泻⒏职痔咦闱颉?/p>
我兒子大寶的同學保羅,從4歲起就在社區(qū)足球俱樂部訓練,7歲已經(jīng)是英國阿森納少年俱樂部的守門員,每周訓練四次,每次兩個小時,領取80英鎊的薪酬。他在一度因為技術問題,被逐出俱樂部之后,再次通過選拔回到阿森納少年級俱樂部。
保羅的父親凱文是個專業(yè)DJ,也是阿森納多年的鐵桿球迷。以他的體重來看,自己跟球星顯然是無緣了,但是每每說起兒子保羅的訓練,凱文都是侃侃而談,激動不已,仿佛當上球星老爸的美夢已經(jīng)近在咫尺。但是,保羅自己的心,現(xiàn)在已經(jīng)迷上了戲劇,他的最新夢想是在倫敦西區(qū)做一名演員。在旁人看來,當一個演員也許比球星夢更近一些。
而大寶依然喜歡和擅長游泳,他是年級里第一批參加學校游泳隊的孩子,代表學校參加了很多校際游泳比賽,但是也并沒有驚人的成績。孩子們到了五年級,忙著備考中學,游泳隊的孩子開始分化:一些不再去游泳,專心復習功課;另外一些則訓練更多,一心奔著申請私立中學的體育獎學金,盡管多數(shù)學校的體育獎學金只占到學費的10%。
老師和別的家長都曾經(jīng)建議我,送大寶到校外俱樂部里游泳,因為進了俱樂部,成績通常會有一個顯著的飛躍。學校的游泳課每周只有一次,而俱樂部的訓練是每周六次,每次一個小時。跟大寶同在校游泳隊的男孩,幾乎個個都在校外俱樂部游泳。
但是大寶既沒有退出游泳隊,也沒有增加更多的訓練。
作為家長,我從來不想讓兒子做專業(yè)運動員(他并沒有特別的體育天賦),甚至也不期望兒子升中學的時候拿體育獎學金。因為拿體育獎學金入學的學生,在讀期間要對學校的體育有所貢獻,必須花大量時間參加校隊的訓練和比賽。我也不希望他省下原本訓練的時間去復習功課。
學習,已經(jīng)是孩子們升學“功利”的主旋律;在學習為主這個大前提下,無論如何,是要給他們一點主旋律之外的插曲,一些直線之外的彎曲,一撮“浪費時間”的奢侈。
作為一個在中國接受了多年教育的媽媽,我當然希望孩子首先能上一個頂級大學。但是,我還有一個平行的愿望,它幾乎同樣強烈——我希望孩子的成長并非直奔主題。在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即最有效率,但我希望孩子能在成長的過程中甚至成年以后,在那個大目標設定的大方向上,能夠曲線向前,能夠一直都有機會、有興趣、有能力做一些有益而無用的事情,比如非功利的運動。
畢竟,考上名校只是通往幸福的道路,而非幸福本身。而一個快樂的旅途,正是幸福的一部分。
孩子們6歲,也就是我40歲那一年,我決定陪孩子們一起學滑雪。
對于從小在運動中沒有建立自信的我來說,體育曾經(jīng)是無法逃脫的噩夢。我們小時候,一個小學生的最高榮譽就是“三好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這三樣中,核心其實就是“智”,學習好,一俊遮百丑。我小時候算得上學霸,考試排名印象中沒出過前三名;德,衡量標準比較縹緲,身為老師最喜歡的好學生,小班干部,我的德無人質疑;每年的麻煩就是這個“體”,要想當三好學生,體育必須達標,即長跑、短跑、跳高或者跳遠、標槍或者鐵餅、仰臥起坐五項運動,每一項都必須至少達到45分(滿分100分)。
我早一年上學,總是全班年齡最小、身高也最矮的一個,從小體育就特差,體育成績總是達不了標。經(jīng)過每天早上去河邊晨跑,每天晚上苦練仰臥起坐,我的體育成績有了大幅提高。只是短跑,怎么努力也達不到45分!
老師為了讓我這個好學生能當上“三好學生”,在一個大風天,把我從語文課上叫出來,補考短跑。30多年前,撫順的小學生還沒有運動服、校服,老師(女)叫我在沒人的操場上脫了長褲(以減少阻力),順風方向跑60米短跑,我情不自禁地往起跑線前挪了兩步,還在老師吹哨之前搶跑了一點,不知道這些小動作在60米之外的老師是否看見,反正她沒叫我重跑,也沒算我犯規(guī)。就這樣,我終于達到了合格線45分,當上了“三好學生”!
如今,我的一雙兒女已經(jīng)10歲了,這個短跑的故事已經(jīng)給他們講了很多遍,每次他倆都笑得前仰后合。我從讀小學到中學,運動會開了10年,我從來沒有作為運動員上過場,我都是在忙著寫打油詩,投稿給運動會上的廣播站。
然而,30年后,我卻成長為中年婦女里的運動健將。
在兒子的運動會上,我終于上場了,跑了家長的100米短跑,還拿了第三名——那么多遠比我年輕力壯、人高馬大的媽媽們??!也是,盡管其他媽媽大都比我年輕、高大,但是有幾個媽媽會像我一樣,常年游泳、跑步、練瑜伽、打網(wǎng)球呢?
現(xiàn)在回想起來都覺得神奇,我這樣一個小時候連跳繩、跳皮筋、踢毽子都學不會的女孩,在山東大學讀本科的時候,能夠在層層競爭中入選校藝術體操隊(盡管比隊友們都差);畢業(yè)后在央視“正大綜藝”組工作的時候,最愉快的活動就是跟同事們打網(wǎng)球。我穿著最專業(yè)的行頭,球打得少、撿得多;而那場辦公室戀情最大的收獲,便是當時的男朋友教會了我打網(wǎng)球。等到調(diào)去“文化視點”工作,又跟同事們?nèi)ビ鹈蝠^打雙打。在劍橋讀博士的時候,我加入了學院的船隊,大冬天天還不亮,就得起床,在路燈下騎半小時的自行車,去劍河訓練,同時還濫竽充數(shù)混進了學院乒乓球隊……
英國馬恩島上一所小學的女生們在打板球
回想起每一種運動,都會想起當時一起運動的朋友。運動真是最好的陪伴,也正是在運動當中,最容易建立單純、真摯、持久的友誼。
2007年2月,我生完大寶二寶,沒有坐月子,而是每天一個人去家附近的高爾夫球場,學會了打高爾夫。持續(xù)半生的運動,終于破除了我小時候那個“缺乏運動細胞”的魔咒。
孩子們的爸爸理查德也特別不擅長運動,他雖然有著1.85米的大高個,卻完全沒有運動細胞。當理查德和我?guī)е⒆觽冮_始了我們在阿爾卑斯山的第一個滑雪度假時,那時四口人滑雪技術的排名:理查德、大寶、二寶、我。
據(jù)說,經(jīng)歷了初次滑雪,人就分成了兩類:要么愛死這項運動,一生都再也不會舍棄,只要條件允許;要么恨死這項運動,這輩子都不想再穿上雪靴。沒有中間地帶。而我和孩子們,顯然是前者。此后每一年2月的期中假,我們都鐵定用于滑雪度假,兜兜轉轉在法國、瑞士和意大利邊境之間。
阿爾卑斯山的滑雪勝地降雪豐富,氣溫卻通常只在零度左右,滑雪服里面通常只穿一層滑雪內(nèi)衣,常常是不戴手套都不覺得冷。不同地方的滑雪地都令人神往和留戀,卻又有不同的魅力。比如,地處法國和瑞士交界的Morzine,海拔在針葉林的高度,有幾條藍色和紅色的幾十公里長的雪道,可以從雪峰一氣滑到湖邊,海拔落差一兩千米,沿途白雪覆蓋的山巒、松林、湖泊,美不勝收;而法國境內(nèi)的Tignet海拔就高得多,寸草不生,即使當?shù)囟斓臍鉁卦俑?,也能保證山上積雪充足;瑞士和意大利之間的Cervino,則是因為當?shù)氐拿朗扯屓肆鬟B忘返。每天滑雪結束,我們都在小鎮(zhèn)上閑蕩一會兒。大人在酒吧喝杯酒,給孩子們要一杯配有很多新鮮奶油的熱巧克力。然后回到木屋旅館,洗個熱水澡,換上干爽、休閑的衣服,再出門去吃加了白葡萄酒的奶酪火鍋!
這樣的時刻,總是孩子們最開心、最快樂、最無憂無慮的時光。每一次跟孩子們一起飛馳在雪山之間,跟他們一起分享那些鏡頭無法記錄的美景和語言難以描述的愉悅,我都感到深深慶幸沒有放棄這項運動。
第一年上滑雪課的時候,我懷疑自己這輩子也學不會滑雪了,為了不影響教練的進度,也免得在摔倒的時候撞到孩子們,我總是一個人遠遠地落在后面。我曾經(jīng)在一條陡峭得看不到底的雪道前嚇哭了,教練和孩子們都已經(jīng)滑下去了,遠得見不到蹤影。我最后不得不脫下滑雪板,系緊頭盔,平躺下來,抓牢滑雪桿,一路連滾帶爬地下了山。
4年后,孩子們已經(jīng)可以獨立嘗試最難的黑色雪道,而我已經(jīng)能夠在中高級難度的紅色雪道上馳騁自如。新的排名:大寶、二寶、我、理查德。
我常常想,運動最終是影響一個人一生的習慣、態(tài)度,甚至存在方式的。這正是父母最應該給予孩子,或者說幫助孩子建立的財富。我跟孩子們一起滑雪,平時也跟他們一起游泳,跟兒子打乒乓球、網(wǎng)球,教他們打羽毛球;夏天的時候帶著他們一起在花園里做園藝,晚飯后在漫長的天光里散步,騎自行車。
運動是家人之間最積極、也最愉悅的陪伴。運動帶給孩子的,遠遠超過鍛煉出一個健康、健壯的體魄。它還幫助孩子培養(yǎng)自信、開朗、進取的性格,讓我們之間建立起親密歡樂的親子關系。父母能夠跟孩子一起做的最快樂和最正能量的一件事情,就是引導、關注、參與并且分享孩子的運動,并跟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