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吉華
?
何處是歸程:蘇軾詩詞中鴻雁意象的詩意闡釋
楊吉華
(云南師范大學職業(yè)技術(shù)教育學院,云南昆明,650092)
蘇軾一生宦海沉浮的漂迫經(jīng)歷所形成的“天涯倦客”般的自我認知,使他的詩詞世界中頻繁地出現(xiàn)了各種存在形態(tài)的鴻雁意象。孤鴻意象成了蘇軾個體人格的最好比擬;雪泥鴻爪之喻則典型地體現(xiàn)了蘇軾強烈的人生如寄思想;對生命存在的悲劇性體驗與深層喟嘆使他在歸鴻意象中體現(xiàn)出較為純粹的精神式盼歸之情;最后,蘇軾在將道的超越精神與儒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佛的隱忍精神三者合而為一的過程中,在經(jīng)歷了“壯心—憂心—倦心—心安”的內(nèi)在心路發(fā)展演變后,終于在“吾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超越中,為自我生命找到了最后的詩意棲居之所。這也使得蘇軾詩詞中的鴻雁意象不但繼承發(fā)展了宋代之前中國古典詩詞中鴻雁意象所傳遞出來的多元文化意蘊,而且也展現(xiàn)了蘇軾在不同生命歷程階段對自我及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與體悟。
鴻雁;蘇軾;詩意闡釋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鴻雁意象因其承載了時光流逝之嘆、士人身世之悲、相思情愛、懷鄉(xiāng)思親等多種情感,而成為了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文學意象。在蘇軾的詩詞中,同樣也出現(xiàn)了“飛鴻”“孤鴻”“驚鴻”“暮鴻”等較多的鴻雁意象。莫礪鋒等學者也就蘇詞中的鴻雁意象,尤其是《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居作》中的“孤鴻”意象進行過專門的探究,認為蘇軾借助孤鴻意象,表達了自己高蹈塵外的個體人格和曠達的精神追求。
本文在全面梳理蘇軾詩詞中鴻雁意象的基礎(chǔ)上,以蘇詞為重點,闡釋鴻雁意象所蘊含的蘇軾自我超越曠達心態(tài)的內(nèi)在發(fā)展軌跡,從而體悟他在宦海沉浮中豐富復(fù)雜的細膩情感體驗,也從另一個角度理解蘇詞“正如天風海濤之曲,中多幽咽怨斷之音”的審美 特點。
蘇軾詩詞中的鴻雁形象較為豐富,展示了他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和蘇軾在不同生命階段特定的情感體驗與人生哲理體悟。其鴻雁意象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蘇軾詩詞中這些豐富的鴻雁意象所傳遞出來的多元意蘊,也是對宋之前中國古典詩詞中鴻雁情懷傳統(tǒng)的一種繼承和發(fā)展。
鴻雁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頻繁出現(xiàn),與中國古代農(nóng)耕文明自《周易》以來形成的“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的思維方式有著密切關(guān)系?!懊洗喝?,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伴隨著時間變遷而遷徙的鴻雁,給予中國古典文人最初的體悟,便是對自我生命存在時間有限性的感嘆思索。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古代“安土重遷”的文化背景中,鴻雁以群體性為主的遷徙生活方式,也使它常常成為多愁善感的文人們抒發(fā)懷鄉(xiāng)思親、情愛相思的重要意象。如:從曹丕《雜詩》中的“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飛。郁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xiāng)。愿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的思鄉(xiāng)之情到南宋遺民詞人“張孤雁”《探春慢》中“列屋烘爐,深門響竹,催殘客里時序。投老情懷,薄游滋味,消得幾多凄楚。聽雁聽風雨,更聽過、數(shù)聲柔艫。暗將一點歸心,試托醉鄉(xiāng)分付”的故國遺恨哀怨之情;從李清照《聲聲慢》中“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西風緊,北雁南飛,撩人愁思”中鴻雁象征的男女情愛,到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中“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钡镍櫻惆V情絕唱引申至世間男女堅貞情愛,鴻雁意象承載著中國古典文人豐富的人生情感體驗。
表1 蘇軾詩詞中的“鴻雁”形象及其特點概覽
表2 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見“鴻雁”形象列舉
蘇軾在《永遇樂?明月如霜》中,曾借燕子樓感慨道:“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在這充滿了禪意玄思的“古今如夢,何曾夢覺”的人生空幻感中,在“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的宦海沉浮中,羈旅天涯的艱辛,使蘇軾成了那個孤獨的“天涯倦客”。因此,同樣遠離故土家園、羈旅漂泊的鴻雁,便在與自我“天涯倦客”生存狀態(tài)高度的相似性中,走進了蘇軾的詩詞世界,成為蘇軾對自我存在狀態(tài)及人生感悟的一種深情吟唱。尤其是著名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居作》與《和子由澠池懷舊》中的鴻雁,則是蘇軾鴻雁意象的典型代表和體現(xiàn),集中表達了蘇軾在自己宦海沉浮的人生經(jīng)歷中所體驗到的那種“天涯倦客”般漂泊無定的自我存在認知。
翻閱蘇軾詩詞中的鴻雁意象,不難發(fā)現(xiàn),“孤鴻”是蘇軾較為喜歡的意象。《水調(diào)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中的“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描繪的是平山堂前飛翔在江南煙雨中若隱若現(xiàn)的孤鴻;《人日獵城南會者十人以身輕一鳥過槍急萬呼》中的“放弓一長嘯,目送孤鴻矯”的悠然自得,則大有“手揮五弦,目送歸鴻”的意蘊;《郭熙秋山平遠二首》中的“目盡孤鴻落照邊,遙知風雨不同川。此間有句無人見,送與襄陽孟浩然”,孤鴻則成為山水背景中最具有情感特質(zhì)的觸媒,早已不再是寫實的物像,而是以純?nèi)坏南笳餍问?,帶領(lǐng)讀者走進遼闊明凈的秋空中,遠離塵世的喧囂與煩擾,使整個心靈浸入到一片清凈的澄澈之中。此外,在《次韻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中,蘇軾還明確說道“共為竹林會,身與孤鴻輕”,表明自己象離群的孤鴻一樣孑然一身,也明顯浸染著“天涯倦客”無所寄托卻孤高自持的惆悵之情。
特別是《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居作》中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有恨無人省的孤鴻,便是在這個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的寂靜夜晚,滿懷幽恨而無法入睡的天地幽人蘇軾的自我寫照。“幽人”與“孤鴻”,在相互凝視中物化為一,幽人而孤鴻,孤鴻而幽人,仿佛莊周夢蝶般,成為蘇軾孤鴻意象的核心精神,傳遞出蘇軾那種孤高幽獨的個體人格。所以,唐圭璋先生說:“起兩句,寫靜夜之境。‘誰見’兩句,自為呼應(yīng),謂此際無人見幽人獨往獨來,惟有孤鴻縹緲,亦如人之臨夜徘徊耳,此言鴻見人。下片,則言人見鴻,說鴻即以說人,語語雙關(guān),高妙已極?!盵1]
因為,作為一種群體性生活的鴻雁,孤鴻脫離了其群體意象而轉(zhuǎn)為個體意象,本身就隱含著失群的哀婉與回歸的渴望,孤鴻因此也就意味著一種遺世獨立、卓爾不群的士人意志與自由精神的象征,由此而成為作者身世悲涼與孤寂心境的情感寄托符號。對于蘇軾而言,“坡公凡九遷”,他一生中的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在貶謫流離中度過的。面對宦海沉浮中的憂讒畏譏,雖然他也曾借用佛老思想來為自己痛苦的靈魂找到暫時的棲身之所,但是,漫長貶謫道路中的孤寂與痛苦,對人生短暫虛無的彷徨,不為世用的幽怨,對生命悲劇性的體驗和深層喟嘆,那種“天涯倦客”的宦海羈旅,長期漂泊流落的寄慨,聯(lián)系《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作于“烏臺詩案”后被貶黃州的遭遇與心情,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那只清高縹緲,幽獨孤高的“孤鴻”便自然成了蘇軾自我存在的最好比擬??v觀蘇軾的一生,經(jīng)歷了“在朝——外任——貶居”的兩次大循環(huán),在這樣的坎坷困頓生涯中,“我今漂泊等鴻雁,江南江北無常棲”的蘇軾,像浮生飄零的鴻雁般,縱然才華橫溢,也“終是愛君”,但在不為人知不為世用的遺恨里,始終不愿同流合污而茍且偷安,只能孤獨地守護著自己高潔的人格。于是,天地間“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飄渺孤鴻,便成了自己靈魂的化身。在此意義上,“缺月,刺微明也。漏斷,暗時也。幽人,不得志也。獨往來,無助也。驚鴻,賢人不安也?;仡^,愛君不忘也。無人省,君不察也,‘揀盡寒枝不肯棲’,不偷安于高位也?!拍持蘩洹?,非所安也”[2]的寄托說,也便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一種成立的可能性。
蘇軾一生宦游漂泊帶給他的這種無所歸依感和由此而來的人生內(nèi)在悲劇性認識,是他象縹緲孤鴻一樣“揀盡寒枝不肯棲”的一個重要原因所在。他在李公麟為自己所作畫像上的題詩中道出自己“心似已灰枯木,身似無系孤舟”的無所歸依感,也是這種內(nèi)在感傷的表現(xiàn)。所以,他才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期望。因此,在蘇軾對人生如夢幻泡影的“幽怨咽斷”之音中,我們可以真切地體會到,“宋以后之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者,其惟東坡乎?”蘇軾的一生,始終也依然還是在進與退之間進行著痛苦的自我掙扎,如此,我們才在他的孤鴻自擬中,體會到了他那種無處棲居,卻始終執(zhí)著地保持自己高遠超然精神世界的深層悲愴之情,他的詞也才因此具有了“似非吃人間煙火語”的不著塵煙之仙骨氣質(zhì)。
“孤雁”意象也因此在蘇軾這里獲得了更為深廣的意蘊拓展。文人高揚自我個體生命中的孤寂意識,便可借孤雁失群的孤獨凄涼而得以抒發(fā),并蘊含了個體羈旅行役、漂泊不定的愁苦,以及世事變遷、人事代謝的昔感今衰之情,甚至國破家亡的悲憤哀思,都可以在孤雁意象中獲得盡情釋放。據(jù)此也可推測,南宋移民詞人的“孤鴻”情結(jié),多少也受到了蘇軾這種孤鴻意象的影響。如:在蔣捷《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中,一只孤獨無助的斷雁在西風中哀鳴,正是詞人自己在風雨飄搖中流浪天涯的影子。尤其是張炎《解連環(huán)·孤雁》詞,以失群孤雁的凄楚抒發(fā)了南宋遺民詞人的家國之痛,使其詠物詞具有了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騷雅審美意味。
如果說蘇軾詩詞中的“孤鴻”意象,是蘇軾對自我有如天地幽人一般存在狀態(tài)的深情吟唱的話,那么,上升到人生終極意義層次的思考時,蘇軾也一樣鐘情于鴻雁意象,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的深沉喟嘆,傳遞出他對人生如寄的獨特理解與體悟。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有如社燕與秋鴻,相逢未穩(wěn)還相送”(蘇軾《送陳睦知潭州》)。春去秋來,隨著季節(jié)變化而南來北往的鴻雁,極容易在蘇軾這樣的中國古代文人身上引發(fā)春悲秋恨的時間遺恨之感和羈旅漂泊的人生傷悲。如:“歸鴻自趁潮歸去,笑倦游、猶是天涯”(周密《高陽臺》)、“誰識飄零萬里,更可伶倦翼,同此江湖”(張炎《新雁過妝樓》)、“向邊鴻孤唳,砌蛩私語。數(shù)點相和,更著芭蕉細雨”(王沂孫《掃花游·秋聲》)等。
我從腦海里趕走家人的身影,把思緒拉回現(xiàn)實。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小心翼翼地抓住槍柄。槍很重,很難舉起來,但我希望它離我的臉越遠越好。我扣住扳機,開始很遲疑,后來慢慢用力,畏畏縮縮扣了下去。砰的一聲,我的耳朵被震得很疼,雙手在后坐力的作用下幾乎打到鼻子上。我踉蹌著,急忙雙手向后按在身后的墻上,否則肯定會摔個仰面朝天。子彈不知飛到哪里去了,但我很肯定它離靶心不近。
在蘇軾這里,佛教文化的浸染以及宦海沉浮的種種人生況味,使他產(chǎn)生了強烈的人生有如夢幻泡影般的空幻無常感。這種空幻無常感,也讓他對“向死而生”的生命存在狀態(tài)有了更為深刻的寄寓體悟,“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fù)計東西”(《和子由澠池懷舊》)。人寄寓天地間的有限性存在恰如這飛鴻踏雪泥般,雖然偶爾也會在泥上留下指抓,但是,有如流星劃破長空般短暫的個體生命,在天地之間的驚鴻一瞥,也不過瞬間便消失在浩渺的宇宙時空中?!吧鎏幱龊?如雪泥鴻爪,豈可以一跡哉”(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崇德令龔淵孟考滿序》),這一切,正如同天衣義懷禪師說的那樣:“雁過長空,影沉寒潭。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碧K軾這種“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的體悟,蘊含的不僅是單純的羈旅漂泊之感傷,更是一種在歷經(jīng)世事滄桑之后對“人生如寄”的深刻睿智體悟。所以,“‘鴻泥’之喻,真是造理,前人所未到也。且悠然感慨,令人動情。世不可率爾讀之,要須具眼?!?/p>
此外,在《蘇軾詩集》中,從最早的《過云龍山人張?zhí)祗K》“吾生如寄耳,歸計失不蚤”到《郁孤臺》“吾生如寄耳,嶺海亦閑游”,直接表達“吾生如寄耳”思想的,先后共有九次?!斑@九例作年從壯 (42歲) 到老(66歲),境遇有順有逆,反復(fù)使用,只能說明他感受的深刻?!盵3]而間接表達與“吾生如寄”思想相似的詩句,則俯拾即是。在《赤壁賦》中,蘇軾又借客之口說道:“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痹谄渌娫~作品中有關(guān)人生空幻的浩嘆,也是這種寄寓思想的表現(xiàn)和對“飛鴻踏雪泥”的一種詮釋,即:人不過是寄寓在宇宙時空中的滄海一粟,終有一天,所有的生死離別、所有的沉浮得失、所有過往的曾經(jīng),一切終歸要歸于虛無,因此,才會有他“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fù)醉》)的感嘆。
很明顯,蘇軾這種“人生如寄”的思想,受到了老莊思想的影響。《莊子·大宗師》曰:“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痹谇f子這里,源于自然并終將歸于自然的生命,在人世間不過是短暫的寄寓過程。莊子希望通過忘卻自我的存在而達到與“道”的統(tǒng)一。到了蘇軾這里,在歷經(jīng)了“烏臺詩案”的命運沉浮后,“人生如寄”,包括“人間如夢”“人生如夢”的深刻感悟,也成了他后半生始終未曾間斷過的感慨嘆息。因此,雪泥鴻爪的譬喻,在某種程度上說,也就是蘇軾一生“惠州黃州儋州”命運寫照的一種讖語?!把┠帏欁χ獰o定,相對那能不黯然”(黃宗羲《王九公邀集湖舫同毛會侯、許霜巖、王延獻祝兒》),在雪泥鴻爪的感嘆中,蘊含的正是對個體生命有限性及其人生終極意義層次的深刻反思?!傍櫮嘀姡w吾所私好以極之作,然稚子心口,未解深情,亦讀之再三而感慨良久,不覺淚下,若無情處,自有歷世情而淡泊之深蘊。泣涕良久,復(fù)揣坡公心境,不覺悲之更甚?!盵4]因此,陸游“試取東坡諸樂府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的體悟,便是對蘇詞審美風格的一種深刻把握。
在蘇軾的精神中,“總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5],他象孤鴻高飛般,飛向心靈深處那個不染塵埃的世外桃源,并以此來退避社會,從而達到保持自己“飄渺孤鴻影”般孤高幽獨個體人格的目的。但是,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使蘇軾在竭力保持自我高潔精神人格的同時,始終未曾拋棄人間社會。從另一個角度說,《和子由澠池懷舊》所描繪的飛鴻踏雪泥般的生命感嘆中也隱藏著一種內(nèi)在的平靜與希望,正如王水照先生說的那樣,蘇軾雪泥鴻爪的比喻,“一方面表現(xiàn)了他初入仕途時的人生迷惘,體驗到人生的偶然和無常,對前途的不可把握;另一方面卻透露出把人生看作悠悠長途,所經(jīng)所歷不過是鴻飛千里行程中的暫時歇腳,不是重點和目的地,總有未來和希望”[6]。也就是說,在蘇軾這里,他的出世,是在積極有為的人世間,通過對自我的不斷超越而回歸純粹的精神世界,實現(xiàn)心靈化的存在方式的堅持與守望,是對寄身其中的現(xiàn)實世界的另一種深情回望與精神回鄉(xiāng)。
蘇軾宦海漂泊的沉浮起落人生里,多舛的命運使他比其他人更為深刻地意識到命運的無常和人生有限性的悲劇?!半m蒙恩貸,有愧平生。只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驚魂未定,夢游縲紲之中。憔悴非人,章狂失志。妻孥之所竊笑,親友至于絕交。疾病連年,人皆相傳為已死;饑寒并日,臣亦自厭其余生”(《謝量移汝州表》)與“少年出仕,本有志于救人;晚節(jié)倦游,了無心于交物。蠢冥多罪,憂患再罹。飄然流行,靡所歸宿”(《青詞七首·醮北岳青詞》)的現(xiàn)實際遇,尤其是《到昌化軍謝表》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生無還期,死有余責”的貶謫流離遭遇,使蘇軾在天涯流落中,猶如驚魂未定、失落無助的孤鴻般愁思茫茫。
因此,每當他舉目與歸鴻相遇的時候,便常常生發(fā)出一種急切的念歸之情?!皟蓛蓺w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惠崇春江曉景二首之二》)、“春來何處不歸鴻,非復(fù)羸牛踏舊蹤。但愿老師真似月,誰家甕里不相逢”(《次韻法芝舉舊詩》)以及“天涯流落思無窮?!硽w鴻,去吳中?;厥着沓?,清泗與淮通。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江城子?別徐州》)等,傳遞出的便是一種類同飄萍而蘊含著更多欲說還休的盼歸 之情。
尤其是在他隱括陶淵明歸去來賦的《哨遍·為米折腰》詞中,蘇軾明確說道:“……策杖看孤云暮鴻飛?!^草木欣榮,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內(nèi)復(fù)幾時。不自覺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誰計?!痹谶@里,歷經(jīng)世事滄桑的蘇軾,其念歸之情已經(jīng)不再是那種“故鄉(xiāng)歸去千里,佳處輒留遲”(《水調(diào)歌頭?安石在東?!?、“乘槎歸去,成都何在”(《鵲橋仙·乘槎歸去》)、“一紙鄉(xiāng)書來萬里。問我何年,真?zhèn)€成歸計。白首送春拼一醉。東風吹破千行淚”(《蝶戀花·雨過春容清更麗》)的具體歸鄉(xiāng)渴望;也不再是那種“無可奈何新白發(fā),不如歸去舊青山”(《浣溪沙·徐邈能中酒圣賢》)、“幾時歸去,作個閑人”(《行香子·清夜無塵》)的辭官歸隱之志;更不是那種“江南游女。問我何年歸得去”(《減字木蘭花·江南游女》)的歸朝之念。而是一種純粹精神懷鄉(xiāng)式的歸去之情,是一種完全擺脫了塵世羈絆的自我精神解脫的超越與回歸。他就像那在孤云中杳杳消失在天邊的鴻雁般,不過是“云山無心,鳥倦知還,本非有意。噫。歸去來兮。我今忘我兼忘世”而已,早已拋卻了人間,飛向一個純粹的精神之鄉(xiāng)。
這很容易讓人想起他的千古名篇《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那個“我欲乘風歸去”的謫仙人蘇軾。對現(xiàn)實人間社會的失望轉(zhuǎn)化為一種對天上宮闕仙境世界的向往。在另一首《念奴嬌·中秋》中,他再次寫道:“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痹趯η鍍魪V寒宮的詩意想象中,他欲乘風歸去的脫離塵世之思,與其《赤壁賦》中“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一樣,乘風便能翩然歸仙,已經(jīng)將自己完全物化為那只縹緲的孤鴻杳杳起飛,羽衣蹁躚,超越現(xiàn)實,歸向高蹈于世外的精神之鄉(xiāng)而了無掛礙。正如葉嘉瑩先生說的那樣,與李白相比較而言,李白是“仙而人者”,蘇軾是“人而仙者”。李白“他本來是個人,卻帶有幾分‘仙氣’,因此他能夠憑借他的‘仙氣’來解脫人生的痛苦”,[7]而對于“人而仙者”的蘇軾而言,他則是以一種純粹精神望鄉(xiāng)式的“乘風歸去”來求得自我心靈的解脫與超然。
然而,現(xiàn)實的羈絆還是再次把他拉回到了人間世界。“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高飛向天際深處仙境世界的孤鴻,只能是蘇軾的一種精神守望?!疤K軾一生并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空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為,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它不是對政治殺戮的恐懼哀傷,而是對整個人生、世上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個根本問題的懷疑、厭倦和企求解脫與舍棄。這當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層了。對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對社會的退避實際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這便成了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對整個人生的厭倦和感傷?!盵5]也就是說,在現(xiàn)實的世界里,蘇軾雖然是那個有如“揀盡寒枝不肯棲”的縹緲孤鴻影般的天地幽人,但他在將道的超越精神與儒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佛的隱忍精神三者合而為一的過程中,終于在“吾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超越中,為自我生命找到了最后的詩意棲居之所和最終歸宿。
從少有大志到入仕后的積極有為以及一生中絕大多數(shù)時間的南北宦游命運,蘇軾曠達超然心態(tài)的形成,其實經(jīng)歷了一個從“壯心—憂心—倦心—心安”的內(nèi)在演變發(fā)展軌跡。面對內(nèi)心的孤寂悲哀,雖然蘇軾也深刻地體悟到“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皆夢”(《西江月·三過平山堂下》)、“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的人生空幻無常,但是他并沒有在一己的遭遇中走向?qū)θ耸赖膹氐追穸ā!皰M寒枝不肯棲”的徘徊里,依然有著對現(xiàn)實世界的深切關(guān)懷。于是,他冷靜地重新審視自己“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的羈旅生涯,并反跳回活潑的人世間,回歸到自我內(nèi)心深處。在“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的達觀超然與自適中參悟了生命的意義,最終在“吾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定風波》)的自我回歸中獲得內(nèi)在生命的圓融完滿。儒家的積極入世思想與佛道的超然物外便這樣矛盾而又統(tǒng)一地融合在蘇軾身上,使他成為了中國文化史上傳統(tǒng)文人的最高人格典范。而其詩詞中豐富的鴻雁意象,也就成了他自我人生意義深情哲思的象征性存在,體現(xiàn)出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也成為我們解讀蘇軾偉大文化人格的一個有效的藝術(shù)意象。
[1] 唐圭璋. 唐宋詞簡釋[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94.
[2] 黃升. 唐宋諸賢絕妙詞選[C]// 蘇軾詞編年校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2: 297.
[3] 王水照. 蘇軾論稿[M]. 臺北: 萬卷樓圖書公司, 1994: 75?76.
[4] 劉塤. 隱居通議. 夷白齋稿[C]// 蘇軾資料匯編. 北京:中華書局, 1994: 858
[5] 李澤厚. 美的歷程[M]. 天津: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1: 262.
[6] 王水照. 蘇軾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C]// 王水照自選集.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07.
[7] 葉嘉瑩. 葉嘉瑩說初盛唐詩[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 241.
[編輯: 胡興華]
Where will the poetic return journey be: Poe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swan goose image in SuShi’s poetry
YANG Jihua
(School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2, China)
The forced floating experience in SuShi’s life formed his self-awareness as a loner in the universe, which resulted in the frequent appeara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swan goose images in his poetry. Among these images, solitary swan goose best symbolizes SuShi’s individual personality, swan goose leaving paw prints in the snow typically embodies SuShi’s thoughts that life is but boarding, and swan goose returning home expresses his relatively pure sentiment of longing for coming home as SusShi experiences and understands that life is a tragic existence. Finally, SuShi, after undergoing the four stages in his spiritual development of “aspiring, worrying, being tired and attaining peace,” reaches the transcendence that wherever the heart rests is home, and finds for his self-being the last poetic dwelling in a three-in-one commixture of transcendental Taoism, creative Confucianism and enduring Buddhism. The swan goose images in SuShi’s poems not only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multipl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swan goose in Chinese classic poetry before Song Dynasty, but also expose SuShi’s profound pondering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himself and life at different stages of his life.
the swan goose image; SuShi; poetic interpretation
I206.2
A
1672-3104(2017)02?0161?06
2016?09?12;
2016?11?05
楊吉華(1982?),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師范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藝美學與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