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瑞
整個歷史長河中,有一顆星閃耀了千年,掙扎了千年。他,吳王李恪——李世民的第三子,隋煬帝之外孫。恪,他不愿恪守本分,更愿做胸懷天下的雄鷹,鷹一樣的孤傲,鷹一樣的落寞。我欣賞他,欣賞他的英勇,欣賞他的智慧,欣賞他對“大戶”的強硬,對百姓的溫存。
貞觀初期,頡利部落侵擾邊境,唐軍節(jié)節(jié)敗退,國力衰微。這時,是他站出來,向他的父皇提出以使者身份,帶上頡利索要的財物出使草原,太宗應允。剛?cè)氩菰?,面對頡利的傲慢,他一箭射下一只大雕,震懾頡利全軍。他在談笑間征服了一代梟雄,不僅全身而退,而且以更少的財物贖回了三萬俘虜。
關(guān)中大旱,災民紛紛東逃。這時,又是他站出來,帶領(lǐng)群眾打井、修渠、抗旱,為了兌現(xiàn)給災民的糧食,他把長安城內(nèi)外的貴族公爵得罪了個遍。當百姓把一碗新渠的水送到他們敬愛的王爺身邊時,他一飲而盡。
然而,就是如斯英勇,如斯智慧,如李世民所謂的“英果類我”,他亦與帝王之位無緣。因為,他不是李承乾,不是李治,他沒有長孫家族的強大勢力。他身上流著隋朝的血,說好,便是太宗之子,說壞,便是前朝余孽。他,爭過搶過,亦自卑過。但,即便如此,也改變不了他骨子里的孤傲。我恰愛他這點,只有如此的豪言,如此的氣魄,才配得上他——李恪。而我自知談不上懂他,或許懂他的,亦只有草原上的雄鷹吧,那般霸氣,那般倔強,那般孤獨,燕雀,又安知雄鷹之志?可惜,事實如此,你身上淌著極盡奢靡的隋煬帝的血,朝堂上的官員既是大唐的功臣,也是隋朝的叛逆,你身上的血統(tǒng)總會讓他們忌憚。你的生命,早已注定了結(jié)局。
毛澤東曾以這樣一句話評價你:“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笔前。⒐缒?,出色如你,心高氣傲如你,注定要以一首悲歌作為生命的終曲。
永徽四年,長孫無忌以謀反罪誅殺李恪,以絕天下望。永徽四年二月初三,三十四歲的李恪自縊。是日,長安的天空下起了雪,仿佛在哀嘆這個年輕生命的隕逝。
悲風難以吹散高空中的哀怨,鷹王最終還是難以奏出南北激蕩的金聲,雖敗猶榮的王者之心是用再多的語言也無法道出的。
我的夢向天闕,冷月邊關(guān),夢回大唐可看見,他遺留的詩篇。
【作者系四川省蒼溪中學高2015級(27)班學生,指導教師: 王志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