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超泉
摘 要:衣袖的美觀與舒適是當前服裝行業(yè)面臨的重要課題。通過分析意大利和日本兩國的配袖方法,結(jié)合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總結(jié)出女裝配袖技術(shù),使成衣穿著后袖型美觀舒適、服帖,袖山工藝吃勢量適中。
關(guān)鍵詞:衣身袖籠;袖子結(jié)構(gòu);袖子配置技術(shù)
中圖分類號:TS941.7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346(2017)04-
1 袖子概述
袖子按裁片片數(shù)通常分為一片袖、兩片袖和多片袖。女裝的袖子,最初為一片袖;女裝兩片袖是從男裝袖中演變過來的:16世紀路易時期,為追求有型、美觀,在男子軍服中首先出現(xiàn)了兩片袖,當時被稱之為男裝袖。由于兩片袖更易塑造袖型,且符合人體手臂的自然形態(tài),于是這種袖型漸漸在女裝中流行。兩片袖的出現(xiàn)已經(jīng)有500多年歷史了,至今仍然被廣泛的運用到女裝上。
2 兩片袖結(jié)構(gòu)處理與分析
文化的不同,對袖山與袖籠的關(guān)系、美感、活動需求等關(guān)系理解也不同,所完成的袖型也會有所不同。在服裝結(jié)構(gòu)制版過程中如果能注意到這些區(qū)別,那么對于每個制版師和設(shè)計師都是有很大幫助的,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處理方式會使每個制版師和設(shè)計師的思路變得更加開闊,從而也大大拓寬了制版師和設(shè)計師在服裝版型上的設(shè)計范圍。
下面重點介紹意大利、日本這兩個國家具有代表性的兩片袖配袖法。
2.1 意大利兩片式配袖法
意大利科菲亞服裝學院擅長用紙張來做立體裁剪,他們有獨特的配置兩片袖袖型的方法,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1)先在人臺上完成前后片衣身;
2)測量肩點至袖窿底部的垂直高度為h(見圖1)。與其它方法有所不同的是:先由袖筒造型開始,然后再去做袖山弧線和偏袖量等過程(見圖2);
3)計算袖山高和袖肥:袖山高OA=h-1cm左右,袖肥CD=EF=袖山高0A+1cm左右。
4)根據(jù)需要的造型作袖筒造型(見圖3),延長AO至B點,使AB=袖長,如圖3作G點,由G點作袖口大GH,前袖肘內(nèi)側(cè)進1cm為C點,連接前袖中線GCD和后袖中線EH。
5)作袖山弧線,延長CD至I點,量出袖山弧線各轉(zhuǎn)接點,使CC1=4.8cm,DD1=3cm,EE1=FF1
=3.5cm畫出袖山弧線(見圖4)。
6)作前偏袖量,分別作CD和CG平行線交袖底弧線為M點,C1M∥CD線、 C2G1∥CG線,間距為3cm左右,這時小袖片前袖肘彎處會產(chǎn)生一個打開量CC1C2(見圖5),即為小袖片的吃勢量。
7)作大袖片前袖縫,分別以CD線和CG線為對稱軸,復(fù)印小袖片內(nèi)側(cè)線至大袖,做出M1C3線和G2C4線,這時大袖片袖肘中間會產(chǎn)生一個重疊量CC3C4,即為大袖拔開量。并作對位記號,使C1N=C3N1=8cm,C2P=C4P1=8cm。(見圖6)
圖7為袖完成圖。如果想增大袖山弧長吃勢量,可在M點向兩側(cè)加少量M2C1、M3C1,重新連順M3O、M3C1I弧線,再依據(jù)圖6的方法復(fù)制大袖片內(nèi)側(cè)線(見圖8)。最后再作袖山弧線與袖窿的對位點及吃勢分配。
2.2 日本新文化原型配袖法
日本新文化式原型兩片袖的配袖步驟是:先作一片式原型,在此基礎(chǔ)上分割出兩片式袖子,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如圖9,將前胸省合并后,前后腋下點以胸圍線水平對齊;
2)定袖山高:延長側(cè)縫線作出前后袖籠深平均高度OA,再將OA作6等份,其中5份就是袖子的袖山高值,即OB=5/6 OA,為袖山高點(見圖10)
3)如圖11,確定好G水平線,交前后袖籠弧線分別為F、F1點,并過F、F1點作垂線,交胸圍線
分別為G、G1點,并分別將OG、OG1三等分。
4)取前后袖肥:以袖高點B為圓心,以前AH為半徑在袖窿深線上截取前袖肥BJ,同理,以后AH+1CM 的長度截取后袖肥BJ1(見圖12)。
5)量取袖長作袖口線,并以袖長/2+2.5CM 作袖肘線,分別過J、J1點作袖底縫線(見圖13)。
6)如圖14,分別作出前后袖籠對稱弧線和袖山弧線轉(zhuǎn)折點,連順袖山弧線即可。
7)在圖14一片式基礎(chǔ)上,進行前后偏袖量設(shè)計,一般前偏袖3.5CM,后偏袖1.5CM,后袖口不做偏袖量,前袖肘處內(nèi)凹1CM,作出袖子彎度,后袖肘處外凸畫順,如圖15完成大小袖片分割即可;
8)圖16,袖山弧線與袖窿的對位點及吃勢分配:前袖窿對位點取F點,后袖窿對位點取F1點后,再向上取1cm作第二個對位點,后袖作2個對位點的目的是為了方便辨認袖子的前后。袖子底部不分配吃勢量,而袖子上部吃勢分配為前多后少。
2.3 兩種配袖法的對比分析
意大利配袖特點是袖山較高,袖子整圈有吃勢,且吃勢較多,飽滿,穿著較舒適,有的高級定制時裝袖山吃勢多達7~9cm之多,當然這個吃勢量對工藝要求較高,有時需要用手工縫上去才能完成工藝制作。該配袖方法由于袖山與袖底弧線的凹度量采用定數(shù)制,因此在袖底弧線與衣片袖籠弧線的吻合度上有時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導(dǎo)致完成的服裝袖型穿著后美觀度和平服度不夠。
日本新文化原型配袖法是在袖籠弧線的基礎(chǔ)上完成的,因此完成的袖子袖底弧度與袖籠弧度吻合度較高,完成的袖型在腋下處服服帖度較好,但由于前袖弦長=前AH長,而后弦長=后AH+1,但在作吃勢量分配時,他們考慮的是人體前肩端點的結(jié)構(gòu),前袖山吃勢大于后袖山吃勢,所以導(dǎo)致袖山頂點會在袖中點偏后,這就導(dǎo)致完成的袖型偏直,服裝穿在人臺或人體上并不是太美觀(見圖17),袖子向前的量不是很明顯。但該袖子的優(yōu)點是人體做擴胸運動時手臂向后活動是比較方便的。這就跟日本這一國家對服裝追隨的是自然舒適這一文化有很大的關(guān)系。
3 合體兩片式袖型配伍方法具體操作
綜合2個國家的不同配袖方法,本人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結(jié)合當前我國服裝院校及行業(yè)對服裝美感的要求,總結(jié)出自己的一套配袖方法,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將圖17原型中的OA線與OB線進行合并,并將前袖籠省進行合并,得出前后袖籠合并圖(見圖18)
2)將前后袖籠弧度弧線EOA以O(shè)點為圓心,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5度,得出弧線E'OD'(見圖19)
3)過O點做OC 的垂直水平線,連接DE,并將DE 二等分為F點,并將F0的垂直距離六等份,取5/6為袖山頂點G點,量取前袖弦長GH=前AH長,后袖弦長GH=后AH長(見圖20)
4)如圖21所示,分別將前袖肥、后袖肥二等份作垂線交前AH為J點,與后AH的交點向外量取0.8CM為J點,并作垂線交袖山頂點水平線為K點,等分KG為L點,向前量取一個等分點為M點,連接LJ、MJ并延長與HH線相交。
5)以前袖肥和后袖肥的二等分線為鏡像線,作前后AH的對稱弧線,并如圖22所示連順袖山弧線,量取袖長,作出一片式袖子框架。
6)作偏袖量,前偏袖2.5CM,后偏袖1.5CM,以O(shè)點為圓心,順時針旋轉(zhuǎn)前小袖片ONP線,使其在袖肘處內(nèi)凹1CM至ONP,如圖23,并以前袖中線鏡像NP線至大袖片為N1P1線,重新連順大袖前袖底弧線。
7)如圖24,分別作出大小袖口尺寸,弧線連順大小袖片內(nèi)外袖縫。
8)作袖山對位刀眼,如圖25所示,將前后袖籠各自三等份,分別為a、b、c、d、e、f段,然后從袖底中心O點先作出對位記號,再分別分配各段的吃勢量作出各對位記號,吃勢量分配比例分別為a=10%,b=25%,c=25%,d=%20,e=15%,f=5%,總體吃勢量后片大于前片,這個吃勢量的分配跟袖子袖山部位的絲綹及人體手臂運動的狀態(tài)有非常大的關(guān)系。
9)作大小袖片內(nèi)外袖縫對位刀眼:先以小袖片袖肘線為界,在前袖縫向上量取8CM,向下量取10CM,然后如圖26所示,使g=g段長,h=h段長,再將兩對位刀眼連線延長至小袖片外袖縫作對位刀眼,截取j=j段長,k=k段長。這樣即完成合體兩片式袖型結(jié)構(gòu)。如圖27所示,由于袖彎內(nèi)外弧原理,m段長勢必會小于m段長,因此在此段需要做一個拔開的工藝處理,以符合人體手臂前肘內(nèi)凹的特點。同理n段長于n段,在此段需要做一個工藝歸攏的處理,以符合人體袖肘外凸的造型。
4 總結(jié)
兩片袖要達到完美的視覺和穿著舒適效果,這要了解人體結(jié)構(gòu)之間的關(guān)系。人體上肢呈現(xiàn)向前的曲勢,兩片袖不僅完美的塑造上肢造型,更是通過調(diào)節(jié)局部結(jié)構(gòu)來達到美的效果。該配袖方法吸取了意大利和日本新文化原型配袖法的各自優(yōu)點之處,加上自己的經(jīng)驗做了些微妙的技巧處理??傮w上是在日本新原型的基礎(chǔ)上在袖籠拷貝合并時作了一個較為具有實質(zhì)意義的旋轉(zhuǎn),使完成的袖型更加符合人體運動形態(tài)及展示的美觀度,前袖縫彎勢明顯,更加符合人體手臂造型及當前行業(yè)審美的需求,袖山弧度與袖籠形狀匹配度極高,而且延續(xù)了意大利袖子整個袖子都有吃勢量的特點,完成的袖子穿著較為舒適,袖筒造型處理也結(jié)合了自己的經(jīng)驗做了細節(jié)變化處理,利用歸拔原理的特點,完成后的袖子既符合人體運動的需求,又使袖型在最終完成后的形態(tài)較好。袖山刀眼在中線往前的位置,完成的袖子袖型不至于太直以及偏后的情況出現(xiàn),袖子工藝吃勢量適中,符合行業(yè)里工業(yè)生產(chǎn)的需求,以供同行們借鑒學習。
參考文獻
[1]高國立,吳繼輝.現(xiàn)代成衣制版[M].2007:30-38.
[2]劉瑞璞.服裝紙樣設(shè)計原理與應(yīng)用:女裝編[M].2008:302-309.
Discussion on the Matching Technique of Formfitting Two-Piece Sleeves of Womens Wear
WU Chao-quan
(School of Fashion, Zhejiang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Abstract:The beauty and comfort of the sleeves is an important task facing the garment industry. By analyzing the sleeve matching methods in Italy and Japan, and combining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it is summarized that the sleeve matching technique can make the sleeves beautiful, comfortable and snugly fitting and that the crown ease of the sleeve top is moderate.
Key words: armhole of garment body; sleeve structure; sleeve configuration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