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龍
說到古董鐘表的收藏,鑒定當為一大關鍵。以我個人從事了十幾年古董鐘收藏的經(jīng)驗來看,古董鐘的鑒定基本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在古董鐘外形的設計上,英國人和法國人所制作的鐘一般都不抄襲或模仿對方的樣式,各自保持自己的設計風格和獨特的個性。所以,僅從外觀上看,就可以很容易地判斷出一臺鐘到底是屬于哪個國家,甚至哪個年代。并且,在機芯設計和技術上,通常也都只會使用自己本國發(fā)明的技術和款式的機芯。時鐘的外形設計在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熱門的式樣。隨著人們對外殼藝術審美的疲倦,大約半個世紀左右就會在原有外形的基礎上略加改變,新款式外殼的時鐘不斷出現(xiàn),當然,極少數(shù)時鐘的經(jīng)典款式也會保持幾百年以上不變。因此,根據(jù)上述的時鐘外殼的變化規(guī)律,在熟知了各個時代英國鐘和法國鐘的款式之后,基本上有一半的把握可以從鐘殼外表風格上一眼判斷出它的產(chǎn)地和年代。
鐘面(鐘盤)的制作工藝也是隨著時代的不同而不斷改進的,比如說在18世紀中期之前,鐘面一般都為金屬制作,像經(jīng)典的英國鐘面大多為銅鎏金底盤與銀圈的數(shù)字盤的結合體,這時的白琺瑯盤鐘面或是琺瑯彩繪鐘面還沒有出現(xiàn)。而到了18世紀中后期,幾乎所有的時鐘都使用了白琺瑯盤鐘面,金屬鐘面逐漸被淘汰,所以說根據(jù)鐘面的特點也可以大致判斷出年代的分界線。
另外,從鐘殼的制作工藝上也可以分析出制作年代的分水嶺。例如法國古董鐘里常見的玳瑁鑲嵌鐘,玳瑁鑲嵌工藝是自17世紀后期興起的一種熱門工藝,具體地說,就是1670年以后才開始的,根據(jù)這一時間段的劃分,我們至少不會對玳瑁鑲嵌鐘做出過早的判斷。眾所周知的法國雕塑鐘是18世紀中期之后廣泛流行的,最初的雕塑鐘基于為皇室貴族服務,體型都特別大,用料極其奢侈。但進入19世紀之后,法國雕塑鐘漸漸趨于大眾化,尺寸減小,質(zhì)量相對下降,而所有這些都成為借助外觀判斷古董鐘年代的重要特征。
因此,只要熟記各個國家、各個時期、各種工藝及造型的特點,當看到一臺古董鐘的外表時,幾乎就可以知其所以然,至少也有一半的把握,此之所謂鑒定技巧。
古董鐘斷代和真假的鑒定,最最關鍵的還是要看機芯的技術成分和制作特點,因為古董鐘的機芯是難以仿制的,要想達到完全的里外相似或是走時精準,談何容易。就拿斷代來說,可以根據(jù)機芯所使用的技術來判斷,因為機芯技術是不斷提高的一個發(fā)展過程,每當一個新的技術被使用在時鐘的機芯上時,就標志著一個新的技術里程碑的開始,這樣自然就劃分了年代。
以擒縱器的技術發(fā)展為例,從16世紀初期到18世紀中期,時鐘幾乎都使用冠狀擒縱機構,雖然1657年左右英國人已經(jīng)發(fā)明了錨式擒縱機構,但直到18世紀中后期,錨式擒縱機構才全面取代冠狀擒縱機構。當然,也有少數(shù)國家或是鐘表工匠們依然繼續(xù)使用冠狀擒縱機構,例如中國的廣鐘、南京鐘就延續(xù)使用冠狀擒縱機構,一直到20世紀初期停產(chǎn)為止。18世紀中期之后,錨式擒縱機構已經(jīng)非常成熟,從技術上來說,遠比冠狀擒縱機構高,使得機芯走時更加精準,所以,冠狀擒縱機構的淘汰也是必然的。當看到古董鐘機芯使用的是錨式擒縱器時,就可以大概判斷此鐘是18世紀中后期之后的(我說的是絕大多數(shù),極少數(shù)除外)。同樣,法國機芯擒縱系統(tǒng)也與英國機芯擒縱系統(tǒng)換代時期相仿。
大約1720年至1725年間,工字擒縱技術被正式使用在鐘表上。1759年發(fā)明了杠桿擒縱器,而1760年復式擒縱機構也被發(fā)明使用。在熟悉掌握了這些擒縱器的發(fā)明和使用年代的知識后,至少就不會犯藏品斷代過早的錯誤。打個比方,當看到一塊懷表機芯使用的是杠桿擒縱器(Duplex Escapement),就可以肯定這塊表一定是1760年之后的,如果有人想忽悠你說這塊表是1760年之前的懷表,你就可以用杠桿擒縱器的發(fā)明年代來駁倒他,就這么簡單。當然,懷表是如此,時鐘也不例外。
再來說說法國鐘機芯里掛擺錘裝置的技術特點和斷代。法國鐘表大師阿奇立·巴洛克(Achille Brocot)于1850年左右發(fā)明了機芯的可調(diào)式鋼片掛擺錘機構,從而取代了法國古老的絲線掛擺錘,所以,當看到法國機芯的掛擺錘方式,同樣可以大體區(qū)分年代。比如說一個機芯是簧片掛擺錘,那就是1850年之后的,而如果是絲線掛擺錘,就應該是1850年之前的。所以說,時鐘機芯技術的不斷提高和發(fā)展,為鐘表的斷代提供了準確的科學依據(jù)。
另外,在一般古董鐘的鐘面上或者機芯后板上都有制作人的簽名和印章,在確認簽名為真實的情況下,可以從歐洲出版的古董鐘工具書上查閱到制作人生產(chǎn)鐘表的大致年代,然后再根據(jù)機芯號以及外殼風格,基本就可以判斷出這臺鐘大約的制作年代。此外,還可以通過看擺錘的形狀以及機芯板雕花的手工程度來判斷年代。大體意思是說,從1680年起,英國機芯的擺錘是從小梨子形,慢慢變成了扁圓形,而且到了19世紀擺錘變得越來越大。同樣,英國機芯后板的雕花也是大面積手工雕花(鏨花)逐漸減少,乃至到了19世紀末期,機芯后板干脆就沒有雕花了。諸如類似這樣的機芯特點,也是我們直觀判斷古董鐘年代的根據(jù)。
古董鐘與其它古玩有所不同的就是需要考證它的原裝度。在市面上出現(xiàn)的每一個古董鐘,鐘的所有部分都存在著非原裝的可能性。僅僅鐘殼和機芯這兩個主要部分就有拼裝的可能,更別說其它一些小的零部件了。拼裝有很多種,比如說把一個機芯安裝在另一個鐘殼里,或是把一個鐘面裝到另一個機芯上,甚至還可以在機芯后板上或是鐘面上偽造制作人簽名,當然還包括鐘的零部件是否原裝或者被更換等等。有一種特別的情況,比如鐘上所替代和更換的部分都差不多是與這臺鐘同時代的配件,配件本身也屬于古董級別,這就給鑒定的準確性帶來極大的困難,以上所說的情況基本就是“拼裝鐘”一詞的由來。
在拼裝鐘里,對于那些老的機芯安裝在一個新制作的鐘殼里,或是新的機芯裝入到老的鐘殼里,還有諸如換了個新的鐘面,以及其它主要部件以新配件替換等等,一般很容易鑒別和區(qū)分。在鑒定過程中,當對一個古董鐘的原裝度持有懷疑態(tài)度時,要仔細在鐘殼和機芯上找找毛病,一定要拿出“雞蛋里挑骨頭”的態(tài)度。這里講講我個人的小技巧,可以先從機芯和鐘殼上有沒有可疑或是多余的“洞”下手。比如說,機芯后板上經(jīng)??梢钥吹揭粋€或幾個無用的“洞”,而正常情況下,原制作者在計算和制作機芯時是不會留有多余的“洞”的,這就說明有可能是經(jīng)過改裝過的機芯或者不是原裝的機芯板,此鐘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另外,還要注意機芯與鐘殼的銜接度,之間的空隙是否過大或過小,間距是否協(xié)調(diào)等,因為空隙過大、過小都有非原配的可能性。在鐘殼內(nèi)外也要注意有沒有其它無用的“洞”或是修補過的痕跡,如果有,就說明曾經(jīng)有過另外一個機芯安裝在此殼里,基本可以斷定為“拼裝鐘”。
有一點需要注意,不同年齡的鐘在原裝度的考量標準上也有區(qū)別。我的意思是說,300年的鐘與100年的鐘在原裝度上當然不可能要求一致。要知道,在間隔200年的時間里,機芯和外殼必然會有磨損及傷損,是無法達到完美無缺的。我常跟人開玩笑說,要想300年前的古董鐘流傳至今而依然100%的原裝度,唯一的可能就是第一個買家在300年前買下這臺鐘后就立刻打包存放,從不使用,并且一代代傳下來,您想這可能嗎?回答是:絕對不可能。鐘是一個必須保持運動狀態(tài)的機器,只要你讓它不停地走動,就一定會因機械磨損而導致更換零件,所以在對古董鐘原裝度要求上,越是古老的鐘,要求可以適當?shù)亟档鸵恍?。我個人認為,300年的古董鐘要達到80%的原裝度,200年的古董鐘要達到90%的原裝度,而100年的古董鐘要達到i00%的原裝度。當然,如果都能夠達到100%的原裝度,那就再好不過。
要提高鑒定的準確度,需要長時間的經(jīng)驗積累,必須詳細深入了解各個國家以及各種門類古董鐘的款式和機芯的特點,多看多上手,包括了解一些現(xiàn)代造假手段或仿制古董鐘的制作過程。區(qū)分古董鐘和現(xiàn)代仿制、造假,還可以先通過觀察鐘的手工技術制作或是現(xiàn)代機械車床制作之間的差異入手。比如機芯后板的銅雕花和英文花體簽名,古人當然是100%的手工制作,僅一個后機芯板雕花就需要花上幾個月時間來完成。而現(xiàn)代人仿制所使用的機械制作,是沖床一秒鐘一塊板達到的,質(zhì)地與視覺效果當然就完全不同。我們都知道,一般仿制造假的目的就是要賺錢,要賺錢就必須廉價和產(chǎn)量大,正因如此,就不可能一個機芯板花上幾個月的工夫來手工雕刻,否則得不償失,造假也就無利可圖了。
就拿銅鎏金工藝來說,現(xiàn)代人用的是電鍍金,與古時手工鎏金手法和效果明顯不同。鎏金,民間稱“飛金”或是“金錯”,它是一種非常傳統(tǒng)的手工藝技法,這種工藝是將金與汞混合在一起,形成液體狀的合金,涂抹在金屬的表面之上,再用無煙炭火平溫烘烤,使汞蒸發(fā)留下金層,然后通過打磨工序達到金光錚亮的效果。這種手工鎏金雖然閃亮,但不刺眼,并且厚實,質(zhì)感強,就好比幾百年包漿的瓷器看上去那樣。而現(xiàn)代電鍍金是通過電解,使被鍍金屬上附著一層金膜,看上去非常細膩、均勻和光滑,尤其金光閃閃的,但給人以單薄、無質(zhì)感的視覺。這兩種工藝之間是如何的不同,相信只要見到過實物對比之后,就很容易加以分辨。
在收藏古董鐘的過程中,常常看到一些古董鐘鎏金脫落得非常厲害,而后人用了現(xiàn)代的鍍金技術,把鎏金復原了。雖然達不到最初鎏金的古老效果,但總比鎏金脫落后的“慘景”要好看得多。當然,我本人并不覺得這樣有什么不妥之處,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所以請注意,在鑒定這種重新鍍金的古董鐘時,不要新舊混淆,要予以分開對待。
在古董鐘里使用最多的金屬就是銅,有一點需要了解,現(xiàn)代的銅在成分的配制上與古時的銅是不同的,仔細看兩者的顏色和質(zhì)感就能發(fā)現(xiàn)古時的銅明亮偏金色,而現(xiàn)代的銅要暗淡很多。所以,現(xiàn)代人仿制古鐘,即使仿制得再好,但在原材料上卻無法達到古時候的水平,僅這一點也可以作為判斷真假的標準。前面曾說過,古董鐘在鑒定真假或仿品上,相對來說還是較其它古董容易些,畢竟現(xiàn)代人仿制古人手工技術是有差距的,而且由于純手工藝技術因人類機械化的科技發(fā)展而逐漸走向衰落,導致很多手工藝失傳。因此,現(xiàn)代造假的鐘大都為偷工減料,只要仔細觀察其工藝水平,就能區(qū)分出真假。
這里順便談一下西方的修復技術(Restorations),我們可以理解為復原。這種修復技術,在西方的古董鐘維修中非常常見,也非常重要。平日里收到的古董鐘,有可能是幾十年或更長時間都沒有使用過,或是收來就損壞嚴重、缺件怎么辦?這就需要修復。比如說,古董鐘外殼缺了個腿、斷了框架或是鐘面磨損得看不清數(shù)字,這就必須重新做個腿、框架粘接后重新上漆,或是鐘面重新燒琺瑯制作等等。再比如說,機芯少了個擺錘、齒輪、鈴鐺或是其它小部件,這也必須要進行修復。在西方,修復也有翻新的意思,一般修復過的鐘都近似于新鐘,這與中國人以舊修舊的概念有所不同。另外,西方人理念里的修復Restorations和修理Repairs是兩個意思,在中文中可能不會分得太清楚。鑒定這些專業(yè)修復過的古董鐘,千萬不要被新的外表亂了方寸,我們需要仔細觀察它的老技術含量、老手工含量再作定論。要知道,即使是專業(yè)清洗過的鐘殼或機芯,古老的手工技術以及歲月的痕跡是永遠抹不去的。
收藏過程中常常聽到一些古董鐘表被冠以“皇家御用品”的稱號,或是被歷史上某個名人收藏使用過等天花亂墜的背景故事,這是讓無數(shù)初學者“吃藥”的又一大原因。對于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應該非常理智地去對待。首先要問問自己,這個故事是否真實?即使能夠完全確認藏品和故事是真實的,鐘的工藝和技術含量又有多高?如果有這些真實的背景故事,那么又應該在什么樣的價位上收藏它呢?
大家都知道,鐘表一般都不是孤品,除非是專門給皇室或某個人定制的,因此具備相似技術含量和工藝的同類鐘表就很多,也容易找到市場參考價。藏品真實的故事雖然重要,流傳有序也的確會給鐘表藏品提升價值,但不能因為這些背景故事,價格就可以高出市場價幾十倍甚至幾百倍。在我看來,如果一臺古董鐘背景故事的價值遠遠高于此鐘本身的價值,這就是“本山大叔賣拐”——在忽悠人了。在收藏古董鐘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把藏品的以下四個方面作為衡量藏品收藏價值的標準:1.制作年代的久遠程度;2.品牌和制作人的名氣;3.機芯的技術含量;4.工藝和材質(zhì)的高低。
年代當然是越老越好,年代老說明其歷史久遠,與古董鐘第一個字“古”相應。如果有一天你能夠收到一款17世紀早期或之前的古董鐘,你將是古董鐘收藏界的最幸運者之一。當然,古老是一方面,但僅僅是古老還不能完全說明古董鐘的真實價值,這還需看外觀的藝術性和機芯的技術含量,也就是說機芯的功能越多、越復雜、越精準,價值就越高。在技術方面也包含著品牌價值,其中制作人知名度的高低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所謂名家乃是技高一籌之人也,尤其是大師們將自身研發(fā)的新技術、新科技運用在時鐘上,收藏價值必然高出常人制作,這是毫無疑問的。此外,古董鐘外殼和機芯的制作工藝,比如材料的貴賤、藝術技法的高低、工藝水準以及設計風格等等都有必要參考。嚴格按照以上四點來衡量一臺古董鐘價值,這才是實打?qū)嵉氖詹赜驳览?,而背景故事是質(zhì)量之外的事。我常常說,“質(zhì)量是檢驗藏品價值永恒的唯一標準”,就是這個意思。
唯有高年代、高科技、高工藝、高材質(zhì)的古董鐘,才能夠永恒地保值。諸如當今世上那些藝術和技術含量低下,卻依靠背景故事將價格炒上天的所謂古董藏品,當一旦遇到金融危機、天災人禍或是戰(zhàn)爭風云,必將首當其沖,泡沫轟然破碎,價格急墜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