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社會是新的人類社會形態(tài),形成了新的人類社會結構,是新的人類文明體系。任何國家在網絡社會到來面前,都面臨著如何進一步轉型、適應和構建新的文明體系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4·19講話”一年以來,中國網絡社會文明形態(tài)構建理念基本形成。這一理念核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以人民為中心,以強國為要務,以政府為先導,以法律與社會秩序為基礎。
以人民為中心。對于網絡文明的構建而言,網絡由于其廣泛的覆蓋性、參與性與分散化的社會結構,使得網絡與人民天然地耦合在一起。因此,網絡文明的構建離不開人民,必須以人民為主體,以保障人民利益作為網絡文明發(fā)展的根本。在過去一年間,各種網絡創(chuàng)新模式層出不窮,共享經濟進一步發(fā)展,共享單車、汽車等網絡服務不斷深入,極大促進和保障了網絡時代的人民利益與網絡發(fā)展產生的人民獲得感。
以強國為要務。網絡強國戰(zhàn)略是黨中央制定的重要國家戰(zhàn)略。網絡文明的構建,在國家層面,是要形成一整套完備的網絡文明體系,既包括發(fā)達的網絡制度,也包括繁榮的網絡產品和網絡文化。過去一年,網絡強國戰(zhàn)略領域取得了積極的成果,若干重大的網絡關鍵設備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以《國家網絡安全戰(zhàn)略》為代表的網絡強國戰(zhàn)略體系不斷完善,切實促進了國家整體在網絡文明時代的適應與安全保障。
以政府為先導。政府通過利用公共資源和公共權力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在網絡時代的轉型中起到重要作用。過去一年,在大數據平臺整合,信息與大數據開放,網絡監(jiān)督,網絡審批等領域,政府都率先垂范,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并且不斷地推進黨和政府的網絡轉型,“互聯(lián)網+黨建”,“互聯(lián)網+公共服務”等創(chuàng)新穩(wěn)步推進。
以法律與社會秩序為基礎。秩序是一切良性社會存在的基礎。網絡社會更不例外。由于網絡社會產生的密切社會互動,傳統(tǒng)管理方式已不能適應,必須要以法律作為構建網絡社會秩序的基石。2016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正式通過,形成了中國第一部專門針對網絡的國家立法,標志著網絡社會的法治化進程大大加快,中國開始了網絡法律體系的構建。
從以上四個方面來看,習近平總書記“4·19講話”一周年以來,中國網絡文明的構建取得了重大進展。未來的發(fā)展,將在三個方面深入推進:
首先,深入促進各級政府和黨政領導干部對網絡社會的理解與準備。領導觀念決定著社會重大決策的制定與執(zhí)行,要塑造領導干部的網絡化觀念和網絡化視角;其次,鼓勵網絡創(chuàng)新,改進網絡治理方式。網絡是人民的網絡,要進一步發(fā)揮人民主體性,保障人民利益,這就要求在政府治理領域,不斷完善,提高治理的網絡化和現代化,避免沿襲傳統(tǒng)思路一刀切;其三,進一步完善網絡法律體系。在網絡社會中的大量行為都需要系統(tǒng)給予立法保障,從而完善構建網絡文明的制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