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香花
王荷波是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qū),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導人之一。早年當過水手、工匠。192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7年10月18日,由于叛徒出賣,王荷波在北京被軍閥張作霖逮捕,11月11日深夜被秘密殺害于北京安定門外箭樓邊,時年45歲。
1926年3月,日本軍艦駛入大沽口,掩護奉系軍閥進攻天津,炮轟國民軍,被國民軍擊退。此后,日本聯(lián)合英、美等八個帝國主義國家向北京政府發(fā)出最后通牒,提出撤出大沽口國防工事等無理要求,派出20余艘軍艦群集大沽口,公然對中國實行無理恫嚇。3月18日,北京各界群眾在李大釗為首的中共北方區(qū)委和國民黨北京執(zhí)行部領導下,在天安門前舉行了一萬余人的反帝示威大會。
會后,數(shù)千人的請愿團到達段祺瑞執(zhí)政府門前,李大釗站在隊伍的最前面。代表們要求會見段祺瑞,遭到了拒絕,群情激憤。執(zhí)政府門前排列衛(wèi)兵及手槍隊,東西院門都布滿軍警,荷槍實彈,如臨大敵。隊伍中有人開始傳話“叫胡子(李大釗同志)趕快走”,可是李大釗根本不肯離開。危急關頭,李大釗身邊一個高個子中年人用力拉住李大釗,不由分說地把他從右前方拉到東轅門。此時東西轅門即將關閉,高個子用力將轅門拉開,保護李大釗撤離。
這個高個子中年人就是王荷波。
1916年夏天,王荷波輾轉來到華東,到津浦鐵路浦鎮(zhèn)機場當了一名鉗工。由于他為人正直熱情,在工人中有較高的威望。1919年6月7日,五四運動北京大逮捕的消息傳到南京,王荷波率領浦鎮(zhèn)工人走上街頭罷工游行,積極聲援北京學生的反帝愛國運動。王荷波意識到工人團結的力量,1921年3月籌備成立了浦鎮(zhèn)機廠工會,并先后擔任副會長、會長。同年冬天,為了增加工人工資和爭取御寒棉服,王荷波組織工人去請愿,并肩負起工人的重托,只身前往北京與當局談判。王荷波到北京后,經(jīng)過了反復斗爭,最終迫使軍閥政府交通部答應了工人的全部要求。
1921年底,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負責人羅章龍來到浦鎮(zhèn)開展工作,被當?shù)亍敖煌ㄏ怠狈肿幼カ@。王荷波聞訊后,挺身而出,率領工友將羅章龍營救出來。從此,他和中共北京黨組織取得了聯(lián)系。1922年春,王荷波領導浦鎮(zhèn)機廠工會加入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6月,經(jīng)羅章龍介紹,王荷波在北京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在革命危機的關頭,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了著名的八七會議。會上,王荷波被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會后,他被任命為第一任中共北方局書記。1927年9月,王荷波急赴北方局主持工作。同年10月間,黨組織的活動引起了奉系軍閥的警覺,遭到其瘋狂搜捕。被捕的黨組織領導人中出現(xiàn)了叛徒。10月17日,交通員王茂林在街頭被軍警盤詰并逮捕,泄露了開會地址。18日,王荷波在北京政法大學第一院被捕。在叛徒的供述和指認下,奉系特務、軍警相繼搜捕了數(shù)十名北方局和北京市委領導成員。
王荷波在獄中承受了各種酷刑,但仍堅貞不屈,寧肯犧牲自己也不泄露黨的秘密,表現(xiàn)出了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崇高氣節(jié)。他留下囑托:請求黨組織對他的子女加強革命教育,千萬別走和他相反的道路。軍閥張作霖深恐政局不穩(wěn),迫不及待地簽署了殺害王荷波等人的命令。11月11日深夜,王荷波等18人被綁著押上了軍閥政府陸軍軍法裁判處的幾輛刑車。刑車剛到安定門外箭樓附近就猛然剎住。王荷波等18人拖著沉重的鐐銬從車上下來,在反動軍警的刺刀下蹣跚走到蘆葦深處。劊子手開槍行刑,王荷波高大的身軀緩緩倒下,被就地草草掩埋。
周恩來與王荷波曾長期并肩開展革命斗爭,共同領導過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王荷波比周恩來大十幾歲,被周恩來尊稱為“大哥”。王荷波犧牲后,周恩來萬分悲痛。但當時的白色恐怖下,不可能很好地收斂和安葬王荷波烈士的遺骨,成為周恩來的一件憾事。解放后不久,周恩來在指示修建八寶山革命公墓的同時,指示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組織力量尋找王荷波的遺體,并表示找到遺骨后會親自來革命公墓主持移葬典禮。
吳晗把這件事交給市政府秘書長薛子正。北京市公安局和民政局成立一個由曹恩堂等人組成的專門小組。由于已經(jīng)過去20多年,已找不到當事人,只好在堆滿兩大屋子、五花八門的京師警察廳檔案中查找線索。小組幾個人關在屋子里分頭查找,最終在檔案堆里找到了王荷波等18人在安定門外箭樓邊就義情況的記載。幾個人報告給薛子正后,并立即騎車趕到了箭樓門外的鄉(xiāng)農(nóng)會核實情況。第二天上午,在鄉(xiāng)農(nóng)會和當?shù)貛讉€老人的回憶指認下,挖掘工作開始。經(jīng)過幾天艱難的挖掘,終于在第三天中午首先挖出了一個顱骨,緊接著幾具尸骨相繼出土。天黑前共挖出了15具遺骨和一只殘缺不全、依稀可辨的魚鱗底皮鞋,另有3具遺骨沒有下落。當晚,公安局對現(xiàn)場予以保護。第四天上午,能找到的烈士親屬都來了,開始辨認遺骨。因為王荷波生前長得十分高大,骨架粗大,遺骨中有一具明顯大于其他人,加上那只他曾經(jīng)穿過的魚鱗底皮鞋,其親屬很快就認出了他的遺骨。其他14具遺骨也陸續(xù)得到確認。對于那失蹤的3具遺骨,后經(jīng)詢問他們的親屬才得知真相。原來在被行刑幾天后的一個夜里,三人的親屬已經(jīng)偷偷把遺體挖出,運走埋在了其他地方。后因地貌改變太大,埋葬地點未作標記,親屬們也已無法知道埋在何處了。
吳晗把情況報告給了周恩來,周恩來立即指示移葬于八寶山革命公墓。中共中央組織部、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共北京市委等組成了王荷波等烈士移葬委員會。1949年12月11日,黨政軍各界數(shù)百名代表前來參加王荷波等烈士的移葬典禮,典禮由周恩來主祭。由于公墓還未建成,典禮結束后,遺骨被臨時安葬。王荷波等烈士成為首批移葬八寶山革命公墓者。
(作者單位:中共北京市委黨史
研究室)
(本欄責任編輯:孫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