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妮
垃圾分類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在我國已經鼓勵推廣了17年,人們垃圾分類的意識得到一定提升,但實施效果不明顯。根本原因是以往我們垃圾分類的目標和途徑不夠清晰和明確,以前垃圾分類主要著眼于可回收物,有廢品回收再利用系統(tǒng),還有環(huán)衛(wèi)系統(tǒng),但兩個系統(tǒng)沒有有效銜接。垃圾分類是垃圾處理發(fā)展到成熟階段、高級階段的必然結果和內在要求。
2016年1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的指示,發(fā)出了推進我國垃圾分類的總動員令;2017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轉發(fā)了國家發(fā)改委和住建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給出了推進我國垃圾分類的總體路線圖。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就此邁出關鍵的第一步。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系13億多人生活環(huán)境改善,關系垃圾能不能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2017年6月11-17日全國節(jié)能宣傳周期間,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發(fā)展改革委、中宣部、中直管理局五部門聯(lián)合發(fā)出通知,要求切實推進黨政機關等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17年底前,中央和國家機關及省區(qū)市直屬機關率先實現(xiàn)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按照部署,除中央和國家機關外,2020年底前,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和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等部門確定的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的城區(qū)范圍內公共機構也要實現(xiàn)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其他公共機構要因地制宜做好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垃圾分類作為體系化工程,呈現(xiàn)出鏈條式的遞進關系,其間最基礎也是最關鍵之處,就在于源頭的垃圾分類處理。只有個體能夠實現(xiàn)把垃圾的家庭化分類處理后,才能實現(xiàn)分類投放、運輸和集中處理。更重要的是,只有當垃圾分類普及化、全民化,并最終成為一種自覺的習慣與行為,垃圾分類才有堅實的基礎。
垃圾分類是垃圾進行科學處理的前提,為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奠定基礎。國外一些成功的經驗無不說明,垃圾分類處理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也是垃圾科學化處理的必由之路。垃圾分類的真正目的:實現(xiàn)社會資源的再生利用;有效防止污染,特別是二次污染;完善的末端處理設施;對人行為的一種教育。垃圾分類處理的好處如此之多,亦是國內解決垃圾問題,實施科學處理的必然選擇。社會治理的高效化、環(huán)境保護的精準化,離不開垃圾分類的全民化和社會化。
瑞典、丹麥都是垃圾分類處理的典范
在瑞典,人們自覺地保護環(huán)境,科學合理地處理各種生活垃圾。政府對國民垃圾分類意識的培養(yǎng)從兒童時期就開始了,他們先是把這個概念引入學校,教育孩子們如何進行垃圾分類,再由孩子們回家后告訴大人,這樣,瑞典政府僅在培養(yǎng)國民垃圾分類意識上就足足花了一代人的時間。因此,瑞典人自豪地稱:“在瑞典,垃圾分類是一種傳統(tǒng)?!?/p>
那么瑞典人是如何進行垃圾分類的呢?在瑞典,大多數(shù)家庭有很多垃圾桶用于存放不同種類的垃圾:電池、生物可分解物、木質材料要分類;有色玻璃和其他玻璃要分類鋁和其他金屬要分類新聞紙和硬紙盒也要分類,這兩種紙以外的紙則屬另外一類。此外,瑞典人對這些垃圾進行如此細致的分類之前還要進行清洗,因為有奶漬的牛奶盒不能回收,帶有標簽的金屬罐也不能回收。在他們看來,這樣做是有益于環(huán)境保護的。
垃圾處理是城市發(fā)展過程當中必須應對的挑戰(zhàn)。20年前,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超40%的垃圾被填埋,民眾擔心焚燒垃圾帶來的空氣污染。丹麥是世界上最早對垃圾處理立法的國家,在清潔技術、可再生能源領域享譽全球的丹麥在垃圾處理上也在創(chuàng)造“垃圾到能源”的童話。
丹麥的垃圾處理基本分為幾步:全民行動,垃圾分類;廢物不“廢”,回收利用;焚燒技術,供電供暖;減少填埋,逐步消滅。減少垃圾總量,變垃圾為能源,是丹麥垃圾處理的宗旨。
鼓勵垃圾分類
在丹麥,分類永遠是處理垃圾的第一步。民眾在家里把垃圾分為25個種類,如紙張、玻璃、電池、塑料、金屬、化學品、電子產品、園林垃圾、大件垃圾、殘余垃圾等,在細類上可以分成近50種送到回收站。如果不確定,在垃圾回收站會有工作人員幫助處理。
科學回收利用
丹麥實行“回收飲料瓶押金制”,如果你買了飲料,把飲料瓶還給賣家,就可以獲得瓶子的押金錢。僅此一項減少了39萬噸的垃圾,使得飲料瓶的再循環(huán)回收利用率達到99%以上,平均每個瓶子重復使用30次左右。不光飲料瓶,啤酒玻璃瓶、易拉罐也是要付押金的,啤酒瓶重復使用,易拉罐再加工利用。
丹麥1981年推出的《包裝容器回收利用法》,禁止使用一次性的飲料包裝,也禁止進口商品使用一次性包裝,結果被德國告上法庭認為其阻礙了歐盟內產品自由流通。這場號稱“丹麥瓶”的官司1988年才被歐洲法庭裁定丹麥獲勝,認為“各國自己的廢棄物自己處理?!币砸粋€小國對陣全幾乎歐盟所有國家,小小的“丹麥瓶”官司可以看出丹麥在垃圾回收方面受到的阻礙和堅持的態(tài)度。
2017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的時候,要求北京市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為全國做出表率,因此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成為貫徹落實總書記部署的“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時代課題的重要任務。
2017年5月26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召開會議,聽取審議了市人大常委會執(zhí)法檢查組關于檢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報告顯示,北京市今年起將普遍開展“垃圾分類示范片區(qū)”創(chuàng)建工作。同時,北京市規(guī)劃打造四大垃圾處理產業(yè)園,落實強制垃圾分類責任。今年,北京市政府投資計劃安排20億元,進一步加大對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根據(jù)工作計劃,到2020年,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體系基本形成,市民分類投放習慣初步養(yǎng)成,垃圾分類制度體系趨于完善,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目標基本實現(xiàn)。
垃圾分類創(chuàng)造的是一個無垃圾的社會,一個使資源循環(huán)再生的社會,而這一切只需要我們的舉手之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