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暢 范景峰
邁下田坎,走進地里,何玉國邊走邊拿起鋤頭,全然不顧炎炎夏日,一門心思在葡萄園和農(nóng)戶們一起除草。
今年56歲的何玉國,是忠縣雙桂鎮(zhèn)九龍村黨支部書記,也是忠縣連續(xù)三屆人大代表,面對記者的采訪,何玉國謙遜地說:“我就是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不值得一提?!?/p>
不當“擺設”
“既然當選了,就要做好,絕不當‘擺設。當了多年的代表,我知道這意味著什么,這是一種責任。如果不把群眾的利益懷揣心間,就不是一位稱職的代表?!焙斡駠H有感觸地說。
作為一名來自最基層的人大代表、村黨支部書記,何玉國對村里的情況早已熟記于心。他經(jīng)常往返于鄉(xiāng)親鄰里之間,了解村民想什么、盼什么,掌握村民的困難和疾苦,不論事情大小,都盡心盡責地去幫助村民解決問題。
“村里的貧困人口雖然不多,但不能讓一戶群眾在致富路上掉了隊。不弄清誰貧困,為何貧困,怎能精準扶貧?”何玉國深入田間地頭幫助農(nóng)戶理清增收思路、謀劃增收項目、制定幫扶措施,常常是連續(xù)工作十多個小時,有時忙得飯也顧不上吃。通過一次次入戶摸底,半個月的時間,確定了九龍村50戶貧困戶。
在何玉國的筆記本上,詳細記錄著每家每戶的基本資料,從家庭戶口到身體狀況,從現(xiàn)實困難到發(fā)展意愿。“他們主要窮在沒資源、沒信息、沒資金,缺乏致富門路……”何玉國找準了貧困戶致貧癥結,掌握了群眾所思所盼,也堅定了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
九龍村的葡萄熟了
在何玉國看來,扶貧工作包含著巨大的學問。給貧困戶送米送油只是一時的幫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帶動貧困戶學習技術,實現(xiàn)自己動手脫貧致富,才是長久之計。相對落后的小山村,脫貧致富從何下手?這讓何玉國常常在夜里輾轉反側睡不著覺。
作為雙桂鎮(zhèn)商會會長的他,了解到在外務工的九龍村村民杜建平有葡萄種植技術,“當時我就冒出了一個想法,想讓外出務工的村民回村發(fā)展,他們能帶來新的種植技術,說不定還是個脫貧致富的好門路?!?/p>
“剛開始,村里人并不看好這條致富路,反映最多的就是沒有種過葡萄,不知道如何下手?!焙斡駠f,“想要打消村民們的擔憂,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身體力行帶頭干起來?!?/p>
何玉國將想法付諸于行動,積極與在外務工的九龍村村民溝通聯(lián)系,通過他的努力,杜建平回村流轉土地100畝,投入資金300萬,利用在外學習的葡萄種植技術,發(fā)展起生態(tài)葡萄種植。
如今,走進葡萄園,茂密的葡萄架下,大串大串如紫水晶般的葡萄掛滿枝頭,惹人垂涎……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辛勤勞作,九龍村的葡萄豐收了,前來采摘的游客絡繹不絕。
農(nóng)民住進了小洋房
脫貧致富路逐漸成形,何玉國始終不忘自己作為人大代表的責任和擔當,他提出利用葡萄園,為脫貧攻堅出一份力。
他與杜建平協(xié)商,幫助周邊的建卡貧困戶在葡萄園里就業(yè),教授葡萄栽培、防病治蟲、修剪整枝等技術,使他們增收。
58歲的謝寶仟告訴記者說:“我們是這個村里的貧困戶,也是何代表的結對幫扶戶,多虧了他,我們才能摘掉貧困帽?!彼馄鹗种杆懔怂?,一年在葡萄園工作8個月,每個月可以掙到1200元左右。
在何玉國的影響和帶動下,村民們逐步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如今,走進九龍村,小橋流水、綠樹成蔭,一幢幢黃色的小洋房采用聯(lián)排式布局,水泥硬化率達95%,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達13500元,九龍村已成為了農(nóng)民新村。
“扶貧沒有一定之策,怎么扶貧,怎么致富,要實地調查了才知道,不能像以前那樣廣撒網(wǎng),精準扶貧才是應該走的路子?!焙斡駠f。
目前九龍村45戶農(nóng)民已經(jīng)擺脫了貧困,而對于剩下幾戶貧困戶的脫貧致富,他很有信心,“今年一定讓剩下幾家貧困戶摘帽?!?/p>
編 后:
無論是像易光文那樣的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還是像“豬司令”蔡宇林那樣的致富帶頭人,又或者是何玉國之類長期在一線的村支書,在幫扶群眾脫貧的路上,他們邁著鏗鏘腳步。
扶貧工作需要用心、用情,去打開村民的心扉,贏得他們的信任,走進他們的生活。扶貧工作更是個細致活,容不得半點馬虎,要讓村民重新找回幸福和尊嚴。
在扶貧的道路上,總有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并驅使我們不斷前行。不離不棄,不落下任何一個人,是人大代表們一直在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