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云 攝影/王 云 蒙 蒙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三個節(jié)氣,標志著仲春時節(jié)的開始。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驚蟄時節(jié)已到民間數(shù)九的“九九”,此時氣溫回升,雨水增多,農家無閑?!耙宦暸Z醒蛇蟲,幾陣瀟瀟染紫紅。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這時,我國除東北、西北地區(qū)仍是銀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區(qū)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南方地區(qū)更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驚蟄過后萬物復蘇,是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jié)。驚蟄時節(jié)人體的陽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yǎng)生應順乎陽氣升發(fā)、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F(xiàn)代流行病學調查證實,驚蟄屬肝病的高發(fā)季節(jié)。此外,諸如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jié)氣都易流行,因此也要嚴防此類疾病。
從飲食方面來看,驚蟄時節(jié)飲食起居應順肝氣,助益脾氣,令五臟平和。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可多食鴨血、菠菜、蘆薈、水蘿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驚蟄時節(jié),乍暖還寒,氣候比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特別是冰糖蒸梨對咳嗽具有很好的療效,而且制作簡單方便,平時不妨把其當作甜點食用。另外,咳嗽患者還可食用蓮子、枇杷、羅漢果等食物緩解癥狀,飲食宜清淡,最好不吃油膩的食物,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
“驚蟄吃梨”的習俗源于何時,已無跡可尋,但山西祁縣的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說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從明代洪武年間開始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有了積蓄后在祁縣定居。到了清代雍正年間,十四代子孫渠百川在驚蟄之日走西口,其父讓他吃梨,并說先祖販梨創(chuàng)業(yè),歷經(jīng)艱辛,今日驚蟄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光宗耀祖。后來渠百川果然經(jīng)商致富。之后走西口者也仿效他吃梨,取“離家創(chuàng)業(yè)”,再后來凡驚蟄都吃梨,形成了民俗。不過“驚蟄吃梨”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要與害蟲“別離”。
在山東的一些地區(qū),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用煙熏火燎殺死害蟲。在陜西,一些地區(qū)過驚蟄要吃炒豆。人們將黃豆用鹽水浸泡后放在鍋中爆炒,發(fā)出噼啪之聲,象征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廣西金秀縣的瑤族人民,在驚蟄家家戶戶要吃“炒蟲”,“蟲”炒熟后,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一起大吃,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盡興處還要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會祝賀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其實“蟲”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義。
原料:鴨梨,銀耳,冰糖,蜂蜜。
做法:將梨洗凈去皮、核,切塊,放入小碗內,加入蜂蜜、冰糖碎和發(fā)透撕碎的銀耳,上籠蒸熟取出即成。
特點:梨具有生津止渴、潤肺清熱、止咳化痰等功效。與蜂蜜同蒸,多用來治療陰虛肺燥久咳咽干、手足心熱、慢性氣管炎等病癥,療效很好。
原料:銀耳,蓮子,百合,枸杞,冰糖,蜂蜜。
做法:銀耳、蓮子分別水發(fā)并發(fā)透。銀耳撕碎,蓮子去掉蓮心,百合擇洗。砂鍋里注入適量的純凈水,下蓮子煮約半小時后下銀耳,半小時后放百合、枸杞子,加入冰糖和蜂蜜小火煮至黏稠。
特點:有滋陰潤肺、益氣養(yǎng)心的功效,銀耳、百合、蓮子、枸杞子等都是對身體有益的中藥材,有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yǎng)心安神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