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兩堆相差無幾的干草堆前,一頭驢子卻活生生地餓死了,只是因為它無法決定要吃哪一堆——這就是著名的“布里丹之驢”的生平記事。
雖然不想讓自己和驢子有所牽連,但又不得不說,我們好像也時不時就會變成它——好了好了,我不是想說什么選擇強迫癥,我是比那還嚴重的病啊——我是沒選擇不痛苦,有選擇就痛苦(捂臉)。
越是看似有很多好的選擇,就越是心里可痛苦了好么?!不但做選擇的過程困難,還選完就自我懷疑、開始后悔好么?
你會不會
成為這頭驢子?
“布里丹之驢”是14世紀唯名論哲學家Jean Buridan提出的一個觀點,他在寫作了大量“自由意志”主題的相關文論后,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有時,自由意志反而會導致“無法作為”,當人們面對大量的“不確定性”、“過量的選項”就會造成“選擇決策能力的喪失”。
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明明有很多好的選擇,卻為此痛苦不堪(想想看每天“中午吃什么”對我們的困擾)。Jean Buridan說:“這個日漸富裕和復雜化的社會,教唆了過量的‘有吸引力的選項’生成,繼而帶來了沖突感、挫敗感以及無法滿足的胃口和隨之而來的焦慮。令人渴望的備選項越多,沖突就越強烈——這是一種惡性循環(huán)。正是在一個‘過度充足’的世界里,布里丹之驢的陰影才獵捕著我們。”
那么,你心里也有這樣一頭小驢亂撞么?
簡單來說,“布里丹之驢”這個種族,有著以下幾個顯著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說,當出現(xiàn)以下這幾個征兆,你大概就可以確定自己是在“想太多了”,此時易回頭是岸、及時自救:
你在每件事、每個細節(jié)中找尋意義,即使只是路人多看了你一眼;
你總是在追尋新信息、萬事都想知道“為什么”;
你權衡你的選擇,會把每一個潛在的可能(甚至其后果、影響)都在腦海中過一遍;
做出了一個選擇后,你還是忍不住拿它和另外一個“最優(yōu)選”做比較,根本停不下來;
你想的比做的多,而且是多得多得多……
有一種錯覺
叫作“一切皆有可能”
裴多菲說,若為自由故,一切皆可拋。但如果你不了解自己,“自由”可能就會變成一場災難。舉個例子,逛淘寶時你累么?衣服為什么怎么看都看不完呢?
正是因為你對“自己”(“自己的菜”也是對自己的解讀)沒有明確的把握,所以很容易會迷失于“一切皆有可能”的幻覺中。這時候,不斷做出選擇十分困難,就算做了選擇,也常常會為放棄的選擇焦慮:選了那個會不會更好?
社會科學家Barry Schwartz在《選擇悖論》一書中認為,這種現(xiàn)象等同于“認知負擔”,即過多選項造成我們感受到認知負擔,并因此降低了去做選擇的動力。而究其原因,應該是和人們在這種情況下非理性地計算了“機會成本”有關。正常情況下,當我們做出一個選擇,被放棄的可能,即可視為當次選擇的“機會成本”。但“布里丹之驢”時常覺得,做了這一個選擇,我就失去了整片整片大森林,不但不會為擁有更多選擇而感到開心,反而會為自己將要失去這么多可能而難過(一個事實是,當面對的選項少時,人們對所做出選擇的滿意度要高于選項多時)。——但事實上,你真的擁有那么多的選擇么?
我們真的
能做出最優(yōu)選擇么?
古典經濟學認為,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人們在做選擇時,往往會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則——也就是說,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做出那個對自己最有利的“最優(yōu)選”。然而,這個最優(yōu)選真的存在么?社會科學家Barry Schwartz對此并不樂觀,他在《選擇悖論》中提到,在今天,最優(yōu)選幾乎不可能存在,因為“消費世界的選擇是無窮盡的,而人類的理智卻脆弱又有限”。
Barry Schwartz指出,當消費社會給了我們越來越多的選擇,天性里對“最大化”的追求,卻會讓我們在無休止的找尋更優(yōu)選的過程中感覺糟糕、抑郁——總覺得還有更好的,遲遲不敢做出行動。而這種情況不僅出現(xiàn)在個人生活中。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Herbert Simon也曾經觀察到,很多希望獲得“最大化”回報的公司,往往會因為無休止地尋找最佳選項而破產。
從心理學上來講,有一個說法叫作“決策疲勞”,說的是當人連續(xù)做了太多選擇之后就會在精神上疲憊不堪,繼而不愿意去權衡,導致接下來的決策質量下降。這就好比,逛街逛了一天之后,我們特別想吃甜品——這就是發(fā)生“決策疲勞”時,身體給我們發(fā)出的信號。除了想要“放縱”之外,這種信號還可能表現(xiàn)為挫折感等。
消費時代無所不在的選擇,每一個都在削弱你有限的“決策力”,而在“決策疲勞”的情況下,我們通常會傾向于做出兩種選擇:一種是本能地、魯莽地采取行動,比如在聽銷售人員說了很多后,你常會直接說“幫我推薦一個最好的”;另一種則是逃避、不做決定,抵制一切涉及“改變”的、有風險的行動。比如,很多人看似有很多好的機會,卻往往什么動作都沒有去做。
經濟學家Dean Spears在印度進行的一場實驗還證明,“決策疲勞”對窮人的影響更大,因為即使在“買哪一管牙膏”這種事上,他們也需要思考很久,而這種細微、長久的消耗,讓他們在面對學業(yè)、工作的選擇時,更難做出理性的選擇,因此更難以脫離貧窮。
要做哪種人,
你……來選吧!
不想做“布里丹之驢”,其實也沒有那么難——培養(yǎng)起一個習慣、選擇相信一個看起來還不錯的“達人”推薦、給自己定deadline……都有助于拯救自己于無止境的焦慮中,節(jié)省更多的經歷投入在更重要的事物上。
而如果能像一個“有所犧牲的人”那樣去思考,你可能會在做出選擇前后,更加能給自己力量和堅持下去的動力。和“追求最大化的人”相對的,“有所犧牲的人”就是那些雖然也想要做出好選擇,但對“還不錯”的選項能感到滿意,并不要求自己追求絕對的“最佳”的人。他們愿意為自己還算滿意的選擇“投票”并堅持,也較少為自己“失去”的可能而感到沮喪或后悔(而事實上,為“做選擇”而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也能做很多事、達到很多目標啦)。
《選擇矛盾》一書的作者、心理學教授Barry Schwartz,在對11所大學的畢業(yè)生進行調查后發(fā)現(xiàn),大體來說,追求“完美”的人找到好工作的幾率更大,起薪也比“有所犧牲的人”平均高出20%;但要說到對生活和工作的滿意度,他們就遠遠不如“滿足型”的人啦。
有點像我們常說的“知足常樂”,是不是?
一些關于選擇的趣味作品
《解答之書》
作者:【美】卡羅爾·博爾特(Carol Bolt)
出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心里想著那個問題,隨手翻開一頁……這本書就會給你答案。不滿意也不要緊,再問一遍就好了!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作者:【巴西】保羅·柯艾略
出版:南海出版公司
牧羊少年圣地亞哥接受撒冷王的指點,了解到了自己的“天命”,并得到烏凌和圖明兩塊寶石,它們一個代表“是”一個代表“否”,難以決定時可以為人指點迷津……
《好好先生》
導演:佩頓·里德
主演:金·凱瑞 佐伊·丹斯切爾 布萊德利·庫珀
不如意的卡爾在“好好先生”做過咨詢后,決定接受他們的建議:嘗試對生活中每一個問題回答Yes。這小小的改變令他的人生天翻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