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劍超
“繼續(xù)堅持到底,堅持駐守邊境,什么時候不能走路了,什么時候交給我的女兒。”這就是在邊境線上駐守了52年的牧羊人魏德友,一個窮盡一生扎根中哈邊境草原“無人區(qū)”的人,一個被稱為邊境線上“活界碑”的人。
2016年12月12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舉辦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新疆10個文明家庭受到隆重表彰。守邊52載的魏德友和老伴,作為兵團代表之一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表彰。
沿著蜿蜒崎嶇的羊腸牧道駛進薩爾布拉克草原深處,一間用土塊和牛糞砌成的屋子孤零零地立在空曠的草原上。一群羊在草地里悠閑地啃草,旁邊有一個身著迷彩、戴著白帽的“黑老頭”,手里不時撥弄著掛在胸前的黑色收音機。
1964年,魏德友響應國家號召,來到中哈邊境的薩爾布拉克草原無人區(qū)屯墾戍邊。之后,他從老家接來妻子,在邊境安下了家,養(yǎng)育了兒女。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昔日的同伴陸續(xù)離開,邊防派出所的戰(zhàn)士換了一茬又一茬,就連世世代代住在草原上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條件更好的定居點。而魏德友卻選擇留下來,獨自生活在空曠的草原深處。
魏德友唯一的愛好就是聽收音機,草原風大且夾帶著沙土,收音機特別容易壞,守邊至今,魏德友整整用壞了50臺收音機。
52年守邊生涯,魏德友在遠離故土的地方義務巡邊近20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赤道5圈,勸返和制止臨界人員千余人次,堵截臨界牲畜萬余頭(只),未發(fā)生一起涉外事件。
幾十年來,老兩口很少外出,想孫子孫女了,就讓他們過來住上幾天。夫婦倆吃的米面需要小女兒翻越幾十公里牧道才能送進來,喝的是門口井里打出來的又成又苦的鹽堿水。
十年如一日,魏德友和老伴就過著這樣的苦日子。而原本,他們可以過上比這好得多的生活。從兵團退休的時候,魏德友和老伴兩個人每月的退休工資加起來有5000多元,足夠老兩口安安穩(wěn)穩(wěn)地度過晚年。魏德友在連隊有一套房子,但至今他也沒有去住過一天。
魏德友的老伴告訴記者,對邊境,魏德友有割舍不下的感情,一天不到邊境看看,就感覺少了點東西?,F(xiàn)在,年邁的魏德友有了守邊的繼承人,他的二女兒魏萍決定辭去山東的工作回到出生的草原,接過父親的羊鞭繼續(xù)放牧巡邊。
對兵團人而言,家和國不可分割,屯墾戍邊、保家衛(wèi)國已融入兵團人的血液。
時至今日,兵團人兵的屬性沒有變,兵的責任沒有丟,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的戍邊使命沒有忘。為國守邊,代代相傳,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拓進取”為主要內(nèi)涵的兵團精神早已內(nèi)化為一種兵團人的品質。
(摘自天山網(wǎng)2016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