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議把113號元素的中文名稱命名為“钅日”(讀音為/rì/,聲調為去聲)。不贊成把113號元素命名為“钅爾”(讀音為/nǐ/,聲調為上聲),因為這樣的命名不僅存在嚴重的同音問題,而且還會引起嚴重的多義沖突和多音沖突,違背了科學技術術語的單義性原則,在使用中容易產生歧義和誤解。
關鍵詞:113號元素;歧義;誤解
中圖分類號:N04;O611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2.007
Suggestion on Chinese Name of Element 113//FENG Zhiwei
Abstract: The paper suggests the Chinese name of element 113 as “钅日”/rì/. We do not agree to name the element 113 as“钅爾”/nǐ/, because this naming not only has serious homonymic problem, but also aggravated polysemic and polyphonous conflicts. Also, the Chinese name“钅爾”is easily ambiguous and misunderstanding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element 113, ambiguity, misunderstanding
收稿日期:2017-02-07
作者簡介:馮志偉(1939—),男,杭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為計算語言學、理論語言學、現代術語學。通信方式:zwfengde2010@hotmail.com。
中國對于元素的命名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直接使用漢語中已經存在的元素名稱來命名,如“金、銀、銅、鐵、錫、硫、鉛”等。另一種方式是模仿元素在西方語言中的讀音造新字來命名,由于新的元素不斷被發(fā)現,這種方式成為我國元素命名的主要方式。
1932年,當時的教育部公布的《化學命名原則》明確地提出了使用第二種方式給元素命名的原則:金屬元素名稱用“金”為形旁,非金屬元素的單質在常溫下為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的分別以“石”“三點水”和“氣字頭”為形旁,一般采用形旁在左,聲旁在右的形聲字來命名。這些原則簡明實用,受到學術界的歡迎。我們在給新的元素命名時,應當遵循這樣的原則。
113號元素nihonium(元素符號為Nh)的中文譯名據說已經確定為“钅爾”,讀音為/nǐ/,聲調為上聲。我認為這個定名不妥。
“钅爾”這個字是一個多音字,有/nǐ/,/niě/,/xǐ/三個不同的讀音,現在采用其中的/nǐ/來給113號元素命名有一些缺陷:由于這個字是多音字,用戶看到這個字時,要在這三個不同的讀音中進行選擇,在使用中會引起不便。
而且,113號元素定名的讀音若為/nǐ/,與元素周期表中的41號元素鈮(元素符號為Nb,讀音為/ní/,聲調為陽平)的聲母和韻母完全相同,僅是聲調不同,是一個準同音字,存在嚴重的同音問題,在稱說時極易混淆,造成歧義,會在教學和科學研究中帶來麻煩,引起誤解。
我不贊成“钅爾”這個譯名,建議把113號元素命名為“钅日”,讀音為/rì/,聲調為去聲。理由如下:
第一,113號元素nihonium的英文名稱是為了紀念發(fā)現這個元素的日本科學家,nihon就是漢字“日本”的日語讀音,在日語中“日”讀為/ni/,但是,漢字“日本”在漢語中的讀音為/rìběn/,“日”讀為/rì/,在翻譯113號元素的漢語名稱時,我們當然應當把“日”按照漢語的讀音翻譯為/rì/,而不應當按照日語的讀音翻譯為/nǐ/。
第二,“日”這個字在漢語中屬于“日”母字,根據古音學中“娘日二母歸泥”的原理,“娘”母字/ní/與“日”母字/rì/是相通的,在古音中應當歸入“泥”母,因此,在翻譯nihonium這個元素時,把其中的第一個音節(jié)/ni/的讀音翻譯為/rì/,在漢語音韻學上是合理的,與漢語語音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一致的,符合語言學的原理。
第三,“日”這個字在漢語方言中,也有發(fā)音為/ní/的,這是現代漢語方言中的“娘日二母歸泥”現象,這樣的發(fā)音/ní/與日語中“日”的發(fā)音/ni/相同,把nihonium這個元素的中文翻譯為“钅日”,讀音定為/rì/,而這個讀音在漢語的某些方言中也讀為/ní/,與nihonium第一個音節(jié)的讀音相同,因此,這樣的定名有漢語方言事實的支持。
第四,“钅爾”這個字,如果讀音為/nǐ/,聲調為上聲,其含義為絡絲或絡絲的工具(俗名“絡子”),若用其作為113號元素的命名,又增加了一個新的義項,成為一個具有若干個義項的多義字,使用時會產生歧義,違背了術語命名的單義性原則。
第五,“钅爾”這個字,還可以讀為/niě/,聲調為上聲,其含義為“鑷”,如果采用“钅爾”這個字作為第113號元素的定名,并且把讀音/niě/改為/nǐ/,在使用時必然會產生混亂,使普通用戶難以辨別這個字的意思是113號元素Nh還是“鑷”,使用時會出現舉棋不定的困惑。
第六,考古界、文博界、篆刻界都用“钅爾”這個字,這是他們的常用字,是“璽”字的古寫,讀音為/xǐ/,聲調為上聲,不讀為/nǐ/。知道點金石學的人,都認識“钅爾”這個字,不冷僻。這個字在戰(zhàn)國時已經出現,多見于六國文字,是當時的常用字。秦統一中國之后,就用“璽”作為標準字了(“爾”這一簡體寫法,在戰(zhàn)國時就已經出現了)。如果采用“钅爾”這個字作為113號元素的定名,并且把原來的讀音/xǐ/改為/nǐ/,必將造成不同學科領域稱說上的混亂,產生誤解,造成教學上的麻煩。
如果把113號元素nihonnium的中文譯名改為“钅日”(讀音為/rì/,聲調為去聲),就完全避免了同音問題和一字多義問題,稱說時不會產生混淆,便于教學和科研,比之于定名為“钅爾”(讀音為/nǐ/,聲調為上聲)的優(yōu)點是顯而易見的。
有專家認為,元素的中文譯名中已經有同音的先例,例如“錫”和“硒”的讀音都為/xī/,因此,把113號元素nihonium定名為“钅爾”(讀音為/nǐ/),盡管會產生嚴重的同音問題,但是有先例可以遵循,不足為怪。我認為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茖W技術術語的命名原則之一就是要求術語具有單義性,不僅在語義上不能混淆,在語音上也不能混淆。多年以前,元素周期表第14號元素Si的中文譯名為“矽”,讀音為/xī/,與元素“錫”和“硒”的讀音相同,不便于稱說,曾經產生過嚴重的同音問題,給化學教學帶來很大的麻煩。20世紀50年代我上中學,老師稱說“矽”“錫”和“硒”的時候,要分別說明它們的字形結構,把它們分別稱說為“石+夕的xī”,“金字旁的xī”和“石+西的xī”,非常不方便,我們學生學習起來也非常困難,常常產生誤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國家采取果斷的措施,把元素周期表第14號元素Si的中文譯名改為“硅”,讀音為/guī/,聲調為陰平,才緩解了由于元素嚴重的同音問題而帶來的麻煩和誤解?!板a”和“硒”同音已經造成了稱說的混淆,給教學和科研帶來極大的麻煩和誤解?,F在我們給113號元素命名的時候,應該避免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