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小 彪
(嶺南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論中共紀念空間的結構特點
童 小 彪
(嶺南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積淀,中共紀念空間形成了鮮明的結構特點,呈現(xiàn)出三種基本結構形態(tài):一是反映差序格局的波紋結構,二是呈現(xiàn)時間順序的線性結構,三是體現(xiàn)空間分布的板塊結構。
中國共產(chǎn)黨; 紀念文化; 空間結構
紀念空間既是紀念對象的存在形式,是紀念對象在不同維度的拓展和延伸;又是紀念主體情感表達的方式,精神傳遞的載體。廣義的紀念空間包括固化空間、流動空間和虛擬空間,狹義的紀念空間就是固化空間。本文使用的紀念空間概念,專指狹義的固化紀念空間。中共在建構紀念空間時,對紀念碑、紀念亭、紀念館、紀念園、紀念像等構成要素,會用不同方式進行排列組合,以期獲得最好的紀念效果。中共紀念空間的建構,隨著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而逐步變化發(fā)展。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積淀,中共紀念空間形成了鮮明的結構特點,呈現(xiàn)出三種基本結構形態(tài):一是反映差序格局的波紋結構,二是呈現(xiàn)時間順序的線性結構,三是體現(xiàn)空間分布的板塊結構。
中國古代長期的農(nóng)耕文明,孕育了社會的“差序格局”。在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鄉(xiāng)土社會,人們生活在固定不變的有限的人際圈子中,人倫差序依據(jù)血緣確定,社會呈現(xiàn)“差序格局”。對此,費孝通先生認為:中國的社會結構和西方不同,其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盵1]26“水波紋式”的人際關系結構對“差序格局”概念作了生動描繪,差序格局成為解釋中國鄉(xiāng)土社會人倫關系的創(chuàng)新理論,獲得普遍認同和廣泛運用。當然,“差序格局是個立體的結構,包含有縱向的剛性的等級化的‘序’,也包含有橫向的柔性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差’?!盵2]在中國鄉(xiāng)土社會中,“禮”是維護“差序格局”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反過來,“禮”的形成和發(fā)展,也深深打上了“差序格局”的社會烙??;紀念文化是“禮”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也不例外;直到今天,仍然可以感受到文化傳承的力量。在中共紀念空間的分布格局中,依然可以清晰看到“差序格局”的影響,即以北京為全國紀念中心,由各省會的地區(qū)紀念中心組成內(nèi)圈,再由各縣市的基層紀念中心組成外圈,形成一個完整的波紋結構。
(一)北京是國家紀念中心
北京是國家紀念中心,不僅表現(xiàn)在首都的政治和文化優(yōu)勢,而且表現(xiàn)為悠久的歷史傳承和普遍的心理認同。
其一,北京作為國家政治和文化中心,有長期涵養(yǎng)而成的深厚底蘊,人民對其有高度的文化和心理認同。在北京,自元代開始興建國家級紀念空間,至今未有間斷,留下了數(shù)量眾多的紀念空間,根據(jù)目前已經(jīng)出版的眾多專著、文獻記載以及相關的網(wǎng)絡等媒介資料統(tǒng)計,北京有各類紀念空間一千多處(主要的紀念空間列表如后)。北京的紀念空間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級別高、影響大。在這些紀念空間中,不少是過去或現(xiàn)在舉行國家級典禮的場所??讖R、太廟、歷代帝王廟作為中華民族共同祖先的紀念場所,是元明清三代國內(nèi)最具影響也是等級最高的紀念空間,確立了其紀念空間在全國的核心地位。到了近代,除了民國政權也有幾段時間是建在北京外,北京一直是全國文化中心,留下了五四運動等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要紀念資源。在這些國家級紀念空間,通過國家主導、全民參與的紀念儀式,反復營造社會氛圍和視覺形象,以傳承民族精神、表達國家身份和強化歷史記憶。其結果是養(yǎng)成北京它文化上的大氣和心理上的自信,也強化了北京作為國家紀念中心的重要地位。
北京市主要紀念空間
其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打造了天安門廣場這個新的紀念中心。建國后,以人民英雄紀念碑為中心的天安門廣場逐步建成,成為北京新的城市標識,也是新中國的國家標識。天安門廣場是最為神圣崇高的政治中心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建在其中軸線上,象征著人民是共和國的新主人,也延續(xù)了中國歷代建朝初期修建紀念建筑的傳統(tǒng)。人民英雄紀念碑取代天壇、地壇和祖廟,成為新中國政治生活中具有示范意義的國家紀念場所。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四周,北面有天安門、國徽、國旗;西邊有人民大會堂,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所在地;東邊有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是中華民族歷史的濃縮;南有毛主席紀念堂,是新中國奠基者的陵墓;它們共同構成中國最大的公共政治活動空間,也是最大的公共紀念空間。作為中國人民舉行重大政治活動和紀念活動的場所,60多年來,天安門廣場上發(fā)生的重要活動,成為中國當代歷史的生動見證。天安門廣場已經(jīng)成為國家和民族的象征,已不單是一個開闊的廣場,它更是一種精神圣壇,“是中國人進行自我確認與感受日漸強大祖國的感情舉行儀式的場所?!盵3]130
(二)外圍圈層各具特色。
紀念空間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緊密結合,才能獲得普遍的社會認同,產(chǎn)生廣泛的社會影響。不同圈層的紀念空間,與不同層級的政權相結合,從而表現(xiàn)出鮮明的等級性。在國家紀念中心周圍,依據(jù)距離中心的遠近和差序等級,可將紀念空間分為內(nèi)外兩個外圍圈層。由外至內(nèi),紀念中心的影響力遞增,各圈層的規(guī)范化程度逐步提高。具體而言,外圍的圈層各具形態(tài)、各有特色。
其一,由各省級紀念中心構成內(nèi)圈。在各省會城市,均建立了自己的紀念中心,具體情況見“中國大陸各省市紀念中心一覽表”。這些紀念中心的空間形式比較一致,大部分是修建烈士陵園(紀念公園),以革命烈士紀念碑(塔)為標志,在紀念碑前建廣場,用來舉辦紀念活動和其它集會活動;少數(shù)省市使用性質(zhì)相同的專門性紀念設施來替代,如上海、廣東、湖北等地。這些紀念中心的具體內(nèi)容和建筑風格則各有特色,例如:湖南的紀念中心是位于省會長沙的烈士公園和烈士紀念塔。紀念塔由紀念碑和奠堂兩大部分組成,塔堂合一。上部為紀念塔,平面呈八方形,塔身南向正面祁陽石碑心上鐫毛澤東題“湖南烈士公園紀念碑”;下為紀念堂,為不等邊八邊形,內(nèi)設紀念碑,上面刻著“近百年來。特別是近三十年來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而光榮犧牲的湖南人民英雄烈士們永垂不朽!”東、西為陳列廳,陳列有先烈郭亮、夏明翰、楊開慧等90人的遺像和事跡,并陳列有全省76000多位烈士的全部名冊。廣東的紀念中心是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它為紀念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廣州起義中犧牲的烈士而修建,由陵、園兩部分組成,主體建筑包括正門、廣場、陵墓大道、廣州起義紀念碑和圓拱形的陵墓。河北的紀念中心則是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特色內(nèi)容和主要建筑有:烈士紀念碑、銘碑堂、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堂、革命文物廳、白求恩大夫陵墓和“白求恩紀念館”、柯棣華大夫陵墓和“印度援華醫(yī)療隊紀念館”,董振堂、趙博生紀念碑亭等。
中國大陸各省市紀念中心一覽表*省級(直轄市)紀念中心判斷標準:是否作為該省(直轄市)黨政軍領導班子和人民群眾 "烈士紀念日"(9月30日)公祭活動的舉辦地。
其二、由縣市紀念中心構成外圈。在各省,圍繞著省級紀念中心,在縣市建立了基層紀念中心,構成全國紀念空間結構的外圈。這一層級的紀念空間,在規(guī)模的大小、設施的多少、內(nèi)容的豐富程度、活動的規(guī)范程度等方面,都體現(xiàn)出差序格局的外圍特性。以海南省為例,解放海南島戰(zhàn)役烈士陵園是全省的紀念中心,也是海口市的紀念中心,其余的2個地級市、6個縣級市、10個縣,均有自己的紀念中心,但各地紀念空間和紀念活動的狀況參差不齊。紀念設施的具體情況見《海南省各縣市紀念中心一覽表》,其中???、儋州、萬寧、瓊海、東方、屯昌、昌江、白沙等地的紀念中心是烈士陵園;三亞、三沙、臨高、陵水、樂東、澄邁等地的紀念中心是紀念碑;文昌、五指山、定安、瓊中等地的紀念中心是紀念園;而保亭的紀念中心只是一個革命英烈陳列室。在2014年“烈士紀念日”公祭英烈時,除三沙市情況特殊外,參加人數(shù)差別大,三亞市是110余人,澄邁縣則達1000多人;有的多數(shù)縣市選擇一個紀念場所,也有文昌、澄邁、白沙等地使用了多個紀念場所[4]。
線性結構是一個有序數(shù)據(jù)元素的集合。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始有終,時間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也是人類感知和認識事物的基本維度。中共紀念空間的分布,無論是整體格局還是局部和專題分布,時間維度都是串連其中的基本邏輯。
(一)紀念空間整體的線性特征。
從全國范圍看,中共紀念空間盡管復雜,但整體上呈現(xiàn)線性特征。時間是其最基本的內(nèi)在邏輯,從時間維度能夠?qū)⑵浞珠T別類、提綱契要。以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中共紀念空間為例。從1961年至今,共計公布了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其中前三批名單的分類方法相同,將其分為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筑物、石窟寺、古建筑及歷史紀念建筑物、石刻及其他、古遺址、古墓葬等六類;后四批分類方法做了調(diào)整,分為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六類。中共紀念空間,包括前三批中的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筑物的全部內(nèi)容和其它類別的部分內(nèi)容,后四批中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的幾乎全部內(nèi)容和其它類別的部分內(nèi)容。具體情況見下面的《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基本情況表》和《第一批重點文物中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筑物名單》。分析兩個圖表可以看出:其一、時間不僅僅只代表先后,還有更豐富的含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分七批,中共紀念空間同樣按入選時間分為七批,這個時間不僅僅是先后順序,還包含了其重要性、代表性、豐富和完整程度的比較,一般來說,從前至后呈遞減趨勢。其二、時間不是泛指,而是有特定含義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各類別嚴格依據(jù)時間標準排序,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筑物的排序依據(jù),是賦予該文物紀念性的具體時間,而不是該文物最早出現(xiàn)的時間。如韶山?jīng)_毛主席舊居定在毛澤東出生的1893年,天安門定在舉行開國大典的1949年等等。
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基本情況表
第一批重點文物中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筑物名單
(二)專題紀念空間的線性特征。
同一紀念對象留下的紀念資源有時間先后順序,其紀念空間集合體是典型的線性結構。下面我們以中共中央和魯迅分別作為事物和人物的代表,分析其紀念空間的結構特征。分析《中共中央主要紀念空間構成表》和《魯迅主要紀念空間構成表》,我們可以看出專題紀念空間的線性特征。其一、起點和終點是這個有序集合中的上限和下限,是重要的標志性節(jié)點。如中共中央的紀念空間中,以中共成立時的上海和今天的所在地北京為集合的兩端;同樣,魯迅紀念空間也以魯迅出生地紹興和辭世地上海為限。其二、內(nèi)容的排列以時間先后為序。以時間先后為序中共中央行進路線是從上海、廣州、武漢、莫斯科、瑞金、遵義、延安、西柏坡到北京,這就是中共中央紀念空間結構的內(nèi)在邏輯;同樣,魯迅再國內(nèi)的生命軌跡大致是從紹興、南京、北京、廈門、廣州到上海,這也是魯迅紀念空間的結構邏輯。其三、集合中包含了紀念對象的若干歷史節(jié)點,這些點的選擇依據(jù)是其重要程度和紀念意義的大小。如在中共中央的紀念空間中,在瑞金、遵義和西柏坡三地,中共中央停留的時間短,也沒有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但也因其重要的歷史地位而具有紀念價值;同樣,魯迅在廈門和廣州停留的時間很短,但因其在短期內(nèi)有較大的成就和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而具有紀念價值。
中共中央主要紀念空間構成表
魯迅主要紀念空間構成表
板塊結構是指由若干相對獨立的小板塊,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排列組合,共同表現(xiàn)一個主題的結構形式。板塊結構也是中共紀念空間分布的基本方式,主要特征是按空間關系排列組合,有兩種典型的形式:一種是由若干同質(zhì)的板塊構成一個有共同主題的整體;另一種是由若干異質(zhì)的板塊來構成。
(一)同質(zhì)板塊結構。
同質(zhì)板塊結構即紀念空間的各個板塊同質(zhì)化,也就是各板塊的內(nèi)容種類、基本屬性、具體功能、主要特征相同或相似,彼此可以相互替代。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抗戰(zhàn)紀念設施、遺址名錄為例,它是一個彰顯抗日主題的完整紀念空間,是典型的同質(zhì)板塊結構。其一、以塊狀分布的地理區(qū)域為表現(xiàn)形式。整個抗日紀念空間以省級行政區(qū)劃為依據(jù),分為25個地理區(qū)域(見圖表《第一批國家級抗戰(zhàn)紀念設施、遺址名錄》),每一區(qū)域都是構成抗日紀念空間的獨立板塊。其二、各板塊空間大小不一,紀念設施多少不等,內(nèi)容豐富程度不同。如黑龍江、遼寧、河北、山東、山西、江蘇、湖南等省有5處以上,廣西、海南、貴州、四川等省只有1處,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寧夏等省則完全沒有,這符合抗日戰(zhàn)爭的實況,說明評選是實事求是的。其三、各板塊的內(nèi)在屬性和外在特征相同。無論是黑龍江省的東北烈士紀念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孫吳日本侵華罪證陳列館、侵華日軍東寧要塞遺址、“八女投江”殉難地還是云南省的騰沖國殤墓園、騰沖滇西抗戰(zhàn)紀念館,龍陵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無一例外都以抗戰(zhàn)歷史人物和事件為紀念對象,其目的都是相同的,即教育引導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充分認清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犯下的罪行,牢記中華民族抵御侵略、奮勇抗爭的歷史以及中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作出的巨大犧牲和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學習宣傳抗日英烈的英雄事跡,大力培育和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進一步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盵5]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抗戰(zhàn)紀念設施、遺址名錄的通知。
第一批國家級抗戰(zhàn)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二)異質(zhì)板塊結構。
異質(zhì)板塊結構,即紀念空間的各板塊的內(nèi)容種類、基本屬性、具體功能、主要特征有明顯差別,不能相互替代。2005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lián)名印發(fā)了《2004一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按照規(guī)劃綱要的要求,準備培育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qū),完善30條紅色旅游線路,重點打造100個左右的紅色紀念性經(jīng)典景區(qū)。這些重點紅色旅游區(qū)、紅色旅游線路和紅色紀念性經(jīng)典景區(qū),就能反映出異質(zhì)板塊結構的特點。分析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qū)可以看出:其一、表現(xiàn)形式仍然是塊狀分布的地理區(qū)域。12個旅游區(qū)即12個紅色紀念空間板塊(見圖表《十二個“重點紅色旅游區(qū)”基本情況表》),它打破了省級行政區(qū)劃的界限,而是以紀念主題為劃分依據(jù),同一紀念主題的相鄰空間構成一個板塊。如湘贛閩紅色旅游區(qū)橫跨三省,將毛澤東故居和紀念館、劉少奇故居和紀念館、彭德懷故居和紀念館、井岡山紀念館、八一紀念館、古田會議舊址等紀念空間組合在一起,表達“領袖故里,革命搖籃”的紀念主題。其二、各板塊具有不同的內(nèi)在屬性和外在特征。各板塊都有不同主題,彼此之間或有交叉,但總體上是相互獨立的。如湘贛閩紅色旅游區(qū)和右江紅色旅游區(qū)的時代背景相同,雖然都是革命搖籃,但是前者重點突出了“領袖故里”這一特色內(nèi)容。黔北黔西紅色旅游區(qū)和雪山草地紅色旅游區(qū),都展現(xiàn)了紅軍長征這一歷史奇跡,但前者突出“歷史轉(zhuǎn)折”,后者著重于“艱苦卓絕”。其三、板塊內(nèi)容體現(xiàn)主題的集中度不同。由于這種劃分要照顧旅游者的便利,相鄰的紀念空間組成一個板塊,雖然以紀念主題為劃分依據(jù),但是不同板塊內(nèi)容體現(xiàn)主題的集中度不同。如湘贛閩紅色旅游區(qū)、黔北黔西紅色旅游區(qū)和雪山草地紅色旅游區(qū)所包含的系列舊址和紀念設施,指向十分集中。大多數(shù)板塊包含了主題之外的紀念空間,主題的集中度也就低一些。如滬浙紅色旅游區(qū)既有建黨初期的紀念設施,也有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紀念設施;東北紅色旅游區(qū)既包含了抗戰(zhàn)時期的紀念場館,也有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紀念場館。
十二個“重點紅色旅游區(qū)”基本情況表
總之,中共紀念文化的空間結構,打上了革命年代戰(zhàn)爭的烙印,留下了建國初期物質(zhì)匱乏的痕跡,受到“文革”時期意識形態(tài)的干擾,也呈現(xiàn)出改革開放以來古今結合、中西結合的創(chuàng)新氣象。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積淀,中共紀念空間形成了鮮明的結構特點;反映差序格局的波紋結構,呈現(xiàn)時間順序的線性結構,體現(xiàn)空間分布的板塊結構,是其基本的結構形態(tài)。
[1]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 閻云翔.差序格局與中國文化等級觀[J].社會學研究,2006(4):201-246.
[3] 于志公,徐珊.北京建筑MPA[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
[4] 周元.海南各地舉行烈士日紀念活動[N].海南日報,2014-10-01.
[5]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抗戰(zhàn)紀念設施、遺址名錄的通知(國發(fā)〔2014〕34號)[EB/OL].[2016-12-31].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yfaz/201409/201409 00694161.shtml.
(責任編輯:陳尚真)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CPC's Memorial Culture
TONG Xiaobiao
(School of Marxism,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48, China)
After lo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PC's memorial culture has formed distinctive features in its spatial structure, which expresses in three basic forms: the rippling structure that reflects the pattern of difference, the linear structure that shows the time order, and the plate structure that present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PC; memorial culture; spatial structure
2017-03-07
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3YJA710041)。
童小彪,男,嶺南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紀念文化研究所所長。
A81
A
1006-4702(2017)02-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