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周蕓,張杰,陸琳,王宏(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檢驗學部,南京 210029)
·臨床實驗研究·
D-二聚體在評估非小細胞肺癌轉移及預后中的應用價值*
王琳,周蕓,張杰,陸琳,王宏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檢驗學部,南京 210029)
目的 探討D-二聚體在評估非小細胞肺癌(NSCLC)轉移及預后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收集2012至2015年確診的NSCLC患者236例、健康人對照組58例和肺部良性病變組50例,并按照臨床分期及組織學分型對NSCLC患者進行分組,分析各組間D-二聚體表達水平差異。用ROC曲線分析D-二聚體診斷NSCLC轉移的效能;檢測57例隨訪中晚期NSCLC患者化療過程中D-二聚體水平的動態(tài)變化,通過生存曲線分析其與NSCLC預后之間的關系。結果 NSCLC組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健康人對照組及肺部良性病變組(P均<0.05)。Ⅲ~Ⅳ期NSCLC患者D-二聚體水平高于Ⅰ~Ⅱ期患者(P<0.01),有淋巴結及遠處轉移者高于無轉移者(P<0.01)。當cut-off值為0.60 mg/L時,D-二聚體診斷NSCLC轉移的AUCROC為0.744(95%CI:0.650~0.839),敏感性60.3%,特異性86.0%。此外,術前高水平D-二聚體患者的生存期明顯短于低水平患者(P<0.01),且D-二聚體水平變化與病情發(fā)展有較好的一致性。結論 D-二聚體檢測可用于NSCLC轉移及預后的評估。
D-二聚體;非小細胞肺癌;轉移;預后
D-二聚體作為凝血系統(tǒng)被激活的敏感指標,其水平增高可以提示纖溶系統(tǒng)異常以及血液高凝狀態(tài)。研究證實,血液高凝狀態(tài)與惡性腫瘤生長、轉移等密切相關[1],多種惡性腫瘤患者體內可出現(xiàn)D-二聚體水平增高,而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中最為常見[2]。本研究通過對NSCLC患者血漿D-二聚體含量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探討其水平變化在評估NSCLC轉移及預后中的應用價值。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確診的NSCLC患者236例(NSCLC組),男133例,女103例;年齡35~86歲,中位年齡61.9歲;均有明確的影像學及病理診斷,排除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冠心病,腦梗死,腦出血),出、凝血性疾病,重癥肝炎,外傷手術,肝、腎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及合并其他臟器腫瘤。臨床分期:Ⅰ~Ⅱ期130例,Ⅲ~Ⅳ期106例;組織學分型:腺癌205例,鱗癌31例;有淋巴結及遠處轉移122例,無轉移114例。Ⅰ~Ⅲ期患者均接受全肺、肺葉或楔形切除術及術后化療;Ⅳ期患者直接化療,至少2個化療周期。收集同期就診的肺部良性病變患者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齡22~81歲,中位年齡55.0歲;包括肺炎37例,肺結節(jié)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例,肺結核2例,肺纖維化1例。健康人對照組58例,男35例,女23例;年齡31~74歲,中位年齡53.0歲。對57例(要求在我院診斷且長期規(guī)律化療至少5個周期以上)Ⅲ~Ⅳ期(中晚期)肺癌患者(隨訪組),利用入院復查或電話聯(lián)系等形式進行隨訪,收集其D-二聚體檢測結果、胸部CT等臨床資料。病例死亡或截止2015年12月31日為隨訪結束時間。所有被隨訪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時對隨訪組中所有患者D-二聚體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按照化療周期詳細記錄每次D-二聚體檢測數(shù)據(jù),結合臨床表現(xiàn)及影像學檢查分析其與病情變化之間的關系。
1.2 儀器與試劑 Sysmex CA7000全自動血凝分析儀(日本Sysmex公司),D-二聚體試劑(德國Siemens公司)。該儀器每年參加江蘇省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及江蘇省室間質評成績合格,且每日2種水平室內質控在控。
1.3 標本采集與檢測 所有研究對象均在清晨空腹采集靜脈血3 mL,枸櫞酸鈉抗凝,1 500×g離心15 min,分離血漿,1 h內完成測定。NSCLC患者在未采取任何治療前及每次化療前1~3 d采集,肺良性病變患者在入院時采集,健康人在體檢時采集。
1.4 D-二聚體檢測 采用免疫比濁法,按照Sysmex CA7000全自動血凝分析儀及D-二聚體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檢測各組D-二聚體表達水平,每份樣本重復檢測2次。
2.1 各組D-二聚體水平比較 NSCLC組、健康人對照組及肺部良性病變組D-二聚體表達水平分別為(0.86±0.61)、(0.20±0.12)、(0.29±0.15)m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4.303,P<0.05),組間兩兩比較結果表明,NSCLC組高于肺部良性病變組(t=1.994,P<0.05)及健康人對照組(t=2.485,P<0.05),而肺部良性病變組和健康人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79,P>0.05)。
2.2 不同臨床特征的NSCLC患者D-二聚體水平比較 NSCLC組不同性別、是否吸煙及不同組織學類型D-二聚體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Ⅲ~Ⅳ期患者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Ⅰ~Ⅱ期者(P<0.01)。有淋巴及遠處轉移組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無轉移組(P<0.01)。見表1。
表1 不同臨床特征分組的NSCLC患者D-二聚體水平
2.3 D-二聚體判斷NSCLC轉移的診斷效能 對轉移組與非轉移組D-二聚體水平繪制ROC曲線,結果顯示其ROC曲線下面積(AUCROC)=0.744(95%CI:0.650~0.839),cut-off值為0.60 mg/L,敏感性60.3%,特異性86.0%。
2.4 術前D-二聚體水平與中晚期NSCLC患者生存期的關系 57例隨訪患者的術前D-二聚體均值為0.8 mg/L。以此均值將57例患者分為高值組與低值組,比較兩組預后情況,高值組中位生存時間為(6.27±1.06)個月,低值組為(31.76±2.73)個月,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814,P<0.01)。見圖1。
圖1 D-二聚體高值組與低值組的生存曲線
2.5 動態(tài)監(jiān)測D-二聚體水平與病情變化 對隨訪組中57例患者D-二聚體水平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同時結合臨床影像學檢查,發(fā)現(xiàn)有35例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在化療過程中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升高趨勢,其中33例出現(xiàn)原發(fā)灶增大,新發(fā)病灶及遠處轉移等。隨機選取其中1例患者D-二聚體動態(tài)監(jiān)測結果表明,該患者D-二聚體水平變化趨勢與疾病進展程度一致。見圖2。
肺癌患者常伴有凝血-纖溶功能異常,引起D-二聚體水平升高,且隨著腫瘤進展,這種異常會更加明顯[3]。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健康人及肺部良性病變患者相比,NSCLC患者血漿D-二聚體含量水平明顯升高,且中晚期患者(Ⅲ~Ⅳ期)高于早期患者(Ⅰ~Ⅱ期),有淋巴結及遠處轉移者高于無轉移者,而不同性別及病理類型D-二聚體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國內相關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4-5]。
D-二聚體在腫瘤轉移與無轉移間的水平差異已有較多的報道,但將D-二聚體作為一項評價腫瘤轉移的指標并提供cut-off值的報道不多。本研究結果表明,D-二聚體用于判斷NSCLC轉移的cut-off值為0.60 mg/L,敏感性60.3%,特異性86.0%,為臨床NSCLC診斷轉移提供依據(jù)。
我們發(fā)現(xiàn)患者D-二聚體水平越高,生存期越短。李昌喜等[6]研究表明,肺癌患者生存期與血漿D-二聚體水平呈負相關(r=-0.42,P<0.01),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說明D-二聚體可作為肺癌患者預后的評價指標。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動態(tài)監(jiān)測NSCLC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有助于了解病情變化,當患者D-二聚體水平持續(xù)升高,往往提示病情進展或惡化,進一步證明了有效的抗凝治療可以抑制腫瘤發(fā)展,為腫瘤的抗凝治療提供依據(jù)。
目前腫瘤轉移的發(fā)現(xiàn)及預后評估往往借助CT等影像學檢查,價格昂貴,對人體有一定損害,短期內不能重復檢查,因此對于腫瘤轉移的早期診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發(fā)現(xiàn)D-二聚體作為反映體內高凝狀態(tài)的敏感指標,可以為NSCLC轉移的排除性診斷提供依據(jù),同時若其動態(tài)水平持續(xù)升高,表明病情進展或惡化,可及時提示臨床更換治療方案。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如收集的病例數(shù)較少,隨訪資料收集不全面,今后我們將繼續(xù)收集病例,完善資料,并嘗試探究D-二聚體在其他惡性腫瘤預后評估中的應用。
注:A、B、C,不同時期同一層面胸部CT掃描影像(時間點分別為第1、4、13個化療周期);D,該患者化療期間D-二聚體動態(tài)變化趨勢。
圖2 1例患者化療期間胸部CT及D-二聚體變化趨勢
[1]耿振英, 張俠.高凝狀態(tài)與惡性腫瘤[J].中國微循環(huán), 2008, 12(5):323-325.
[2]繆敏, 祁永軍, 蔡培培. D-二聚體檢測在肺癌診斷及療效評估中的意義[J].中國腫瘤外科雜志, 2015, 7(3):181-183.
[3]鄧美玉, 光輝, 劉勇謀.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與肺癌的分期及預后的關系研究[J].臨床肺科雜志, 2011, 16(8):1230-1232.
[4]謝世超. 晚期肺癌患者D-二聚體水平及其臨床意義[J].臨床肺科雜志, 2016, 21(4):632-634.
[5]趙文杰, 周洪興, 曹琦,等.血漿D-二聚體與內毒素水平對判斷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預后的意義[J].臨床檢驗雜志, 2012, 30(5):340-342.
[6]李昌喜, 姜正華, 朱慕云.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與生存期的相關性[J].江蘇醫(yī)藥, 2007, 33(12):1207-1208.
(本文編輯:許曉蒙)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BK20161068);南京醫(yī)科大學“十二五”教育研究課題(JYY2015031,JYY2015021)。
王琳,1987年生,女,主管技師,研究方向為臨床血液與體液學。
王宏,副研究員,碩士,碩士研究生導師,E-mail:wanghong79@sohu.com。
10.13602/j.cnki.jcls.2017.04.13
R734.2
A
2017-02-18)